工作动态 更多
  • 研究论文
  • 巴伦支海东部海冰消融区波浪设计参数研究
    廖振焜, 张则飞, 董胜
    摘要 ( ) PDF ( )
    巴伦支海东部区域蕴含着丰富的油气资源,但存在海冰覆盖。随着气候变化,海冰持续消融,使得东部区域维持开放水域的时间延长,波浪特征也会随之发生变化,有必要开展研究,为在该海域服役的海洋工程结构的设计、建造与作业提供参考。本文收集美国冰雪数据中心的海冰密集度卫星遥感数据,绘制海冰边缘线分析海冰范围的变化。根据边缘线结果在东部海冰消融区选取代表点,采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最新数据集ERA5波浪数据,统计波浪基本特征,抽取波高的年极值和季节极值序列,通过GEV、Gumbel、Weibull和ME分布模型对有效波高的设计参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海冰减少,代表点无浪频率显著降低,近年来几乎全年有浪。根据波浪重现值结果,夏季是最合适的作业季节。
  • 双平和双弧板式透空堤受力特性实验分析
    彭晶, 修春仪, 李雪艳, 王庆, 端臣
    摘要 ( ) PDF ( )
    为探究不同板式透空堤在结构受力方面的异同,本文基于物理模型试验开展了波浪与双平板式与双弧板式透空堤相互作用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潜深条件下,双弧板式透空堤上下层板所受波浪压力分布特性差异显著;除上层板上表面外,77.8%工况下,双弧板所受正压小于双平板所受正压;不同潜深状态下,双弧板上层板上表面负压大于双平板上层板上表面;出水状态及静水面状态下层板下表面、入水状态除上层板上表面外,双弧板所受负压小于双平板所受负压。双弧板式透空堤所受正负垂直波浪力均小于双平板式透空堤,负向垂直波浪力之间的差异更加显著。本文研究结果可为板式透空堤的工程应用提供必要的参考依据。
  • 鲁班锁型人工鱼礁礁体设计及稳定性分析
    戢治鹏, 董坤, 蒋济同, 杜德润
    摘要 ( ) PDF ( )
    针对现浇混凝土人工鱼礁体型大、运输效率低等问题,本文设计了一种鲁班锁连接的装配式人工鱼礁,将小尺寸杆件通过卯榫连接便可组装成大空方的空间体,能有效节省运输及投放成本,并根据山东日照近海某人工鱼礁区投放礁体海域的海况条件,对此礁体进行了稳定性计算。结果表明:在波、流共同作用下,礁体最大受力为7.252 kN,最大作用力矩为8.702 kN·m,礁体抗滑移安全系数为3.4,抗倾覆安全系数为4.5,均满足礁体稳定条件,即礁体在该海域不会发生滑移及倾覆。为今后设计适宜我国近海海域环境特征的装配式人工鱼礁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 “利奇马”台风所致董家口港突堤码头前沿海洋动力环境变化分析
    李松霖, 戚昕, 牛福新, 陶以军, 姜万钧, 于华明
    摘要 ( ) PDF ( )
    董家口港突堤码头缺乏防波堤掩护,易受极端海况影响。本研究分析了董家口港突堤码头前沿的ADCP(Acoustic Doppler Current Profiler)和温深仪所捕捉到的台风“利奇马”引起的港区水动力环境异常变化,可为突堤码头船只靠泊环境预报提供重要参考。本文主要结论有:“利奇马”台风期间董家口港风暴潮位以最大减水为对称中心呈“V”型分布,其变化受风速主导,台风中心接近董家口时,风暴潮位滞后响应时间较短,台风中心远离时,风暴潮位滞后响应时间较长。台风期间观测余流普遍小于20 cm/s,对港口威胁较小。码头有效波高受风区影响显著。码头位置“先头涌”先于风速极值12 h出现,且涌浪谱峰频率位于30万吨原油船和40万吨矿石船的横摇谐振区内,需提前加以防范。台风浪的混合作用使得观测点底层海水升温约1℃,由于温跃层受到破坏,台风过后底层水温降温缓慢,降温趋势为0.15℃/天。
  • 厄尔尼诺强度对东南太平洋茎柔鱼栖息地时空分布的年间差异影响分析
    杨睿祺, 陈丙见, 余为
    摘要 ( ) PDF ( )
    茎柔鱼(Dosidicus gigas)是个体较大的头足类,其经济价值较高且是我国远洋鱿钓渔业重要的捕捞对象。本文基于2006—2015年9—12月秘鲁外海8°~20°S,95°~75°W范围内的海表温度(SST)和海面高度距平(SSHA)数据,构建了不同权重的栖息地指数模型(HSI),筛选出最优模型并对其进行验证。此外,利用最优模型预测茎柔鱼栖息地适宜性,并分析了不同强度厄尔尼诺年份下栖息地时空分布的差异性。结果表明,SST权重为0.7,SSHA的权重为0.3时的HSI为最优模型,利用2015年实际生产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模型结果显示优良预测性能。对比2006年弱厄尔尼诺年份与2015年超强厄尔尼诺年份茎柔鱼渔场环境因子以及栖息地的时空分布,结果发现,与2015年超强厄尔尼诺年份相比,2006年弱厄尔尼诺事件期间,茎柔鱼渔场水温相对偏冷,海面高度较低,适宜的 SST 和SSHA 范围相对扩大,导致2006年更适宜茎柔鱼生存,有利的栖息地面积显著增加。研究表明,不同强度厄尔尼诺事件对茎柔鱼栖息地适宜性的影响呈现显著差异,未来针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评估研究需要进一步考虑每个独立气候事件的特性。
  • 海坛海峡潮流特征分析及其季节变化研究
    王建锋, 赵建丽, 邱桔斐, 沙伟, 蒋芸芸
    摘要 ( ) PDF ( )
    利用海坛海峡海域春、夏、秋、冬4个季节特征月潮位资料和大、小潮水文同步调查资料,分析海坛海峡海域附近潮汐特征和海坛海峡潮流特征,并探讨了该海域余流变化特征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海坛海峡附近海域潮汐属正规半日潮,落潮历时普遍略长于涨潮历时;潮流属于正规半日潮流,浅水分潮流较显著,涨落潮主流向较明显,为往复流。海坛海峡海域潮波属于驻波性质。余流季节变化受东海闽浙沿岸流和季风影响显著,冬季余流方向总体向南,夏季整体呈北向。
  • 斑石鲷消化系统早期发育规律研究
    陈宵, 李军, 姬广磊, 王雨福, 马玉婷, 肖志忠, 刘相全, 连昌, 连亚明, 杨理忠
    摘要 ( ) PDF ( )
    为系统揭示斑石鲷(Oplegnathus punctatus)从初孵仔鱼到幼鱼阶段消化系统各组织器官结构变化的规律,本研究对1~49日龄的斑石鲷仔、稚、幼鱼进行了连续组织学切片实验分析。结果显示,1日龄的斑石鲷初孵仔鱼的消化道位于卵黄囊内侧,且仅为一条简单的管状结构。根据斑石鲷消化系统发育的状况,大致可将其分为三个阶段:1~3日龄,消化系统尚处于未分化的原始阶段,此时的斑石鲷口裂封闭,仅以卵黄囊作为营养来源,呈现完全的内源性营养;4~20日龄,消化系统初步发育,处于拥有基本的摄食、消化与吸收能力的过渡阶段,这一阶段斑石鲷口裂开启,卵黄囊逐步消失,肝胰脏快速发育成型,逐步拥有消化食物的能力,由此开始向外源性营养转变;21~35日龄,消化系统进一步发育,胃腺出现,形成结构完整的消化系统,此后斑石鲷消化系统各组织器官仅有细胞规模上的增长,不再出现结构上的质变。
  • IHHNV对凡纳滨对虾成虾不同器官感染的研究
    杨宁, 王静静, 徐家惠, 于吉悦, 李婷, 闫冬春, 常林瑞
    摘要 ( ) PDF ( )
    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是影响对虾养殖的主要病毒之一。普遍认为IHHNV主要感染起源于外胚层和中胚层的器官,一般不感染内胚层器官,如肝胰腺。本研究通过室内投喂攻毒的方式对凡纳滨对虾(Penaeus vannamei)进行人工感染,利用PCR方法分析IHHNV对凡纳滨对虾鳃、肝胰腺、游泳足和肌肉不同器官的感染情况。攻毒10 d后结果显示,凡纳滨对虾的肝胰腺在投喂攻毒实验中更易感染IHHNV,其阳性感染率为86.7%,IHHNV病毒载量为9.8 copies/μL DNA。鳃的感染率为46.7%,IHHNV病毒载量为3.0 copies/μL DNA。肌肉和游泳足具有相似的感染性,其感染率都为13.3%,IHHNV病毒载量分别为0.8 copies/μL DNA和0.3 copies/μL DNA。该研究表明来源于内胚层器官肝胰腺也可以感染IHHNV,且与其他器官相比IHHNV感染程度较高,此结果为IHHNV感染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新视点。
  • 层状非均质含水层中开采地下水引起海水入侵的数值模拟研究
    张壮壮, 武雅洁, 武小强
    摘要 ( ) PDF ( )
    在滨海地区的层状非均质含水层,当抽水井过量开采时会引起严重的海水入侵。本文基于前人的物理模型试验,利用OpenGeoSys科学模拟软件,建立了滨海地区层状非均质含水层抽水井开采地下水引起咸水上升的二维数值模型,并用验证后的模型分析了层状非均质含水层的非均质性、低渗透率含水层的厚度以及抽水井的位置对允许开采量和海水入侵的影响。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层状非均质含水层中抽水井的允许开采量比均质含水层中低一些,对于深水井和靠近海水边界的井,两种含水层中允许开采量的差值更大。除此之外,层状非均质含水层中低渗透率含水层的厚度越厚,海水入侵的影响越大,随着抽水井泵送速率的增加,海水入侵的影响越明显;抽水井距离海水边界的水平距离越近、深度越深,其允许开采量越低,且抽水井深度的变化比抽水井与海水边界的距离对允许开采量的影响更加敏感。本文的研究成果为滨海地区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采和规划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 基于MCE-CA-Markov和InVEST模型的海岸带生境质量时空演变及预测
    张斌, 韩震
    摘要 ( ) PDF ( )
    [目的]在高速城市化发展背景下,分析上海市南汇东滩海岸带景观格局及生境质量的时空分布变化,为上海市南汇东滩海岸带生态环境保护和政策规划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南汇东滩海岸带2013、2015、2017、2019年四期遥感解译的土地利用数据,运用MCE-CA-Markov模型结合实际环境预测了南汇东滩海岸带2021、2023年的景观格局,并利用InVEST模型分析研究区2013—2023年生境质量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2013—2019年间,研究区内主要变化的景观类型为建设用地和潮滩。海水、林地和耕地面积表现为逐年减少,耕地减少的部分主要转变为建设用地,海水减少的区域主要转变为潮滩。研究区生境质量的指数逐年降低,整体生境质量下降,东部大量高生境区域向中生境转变。2019—2023年间,南汇东滩海岸带景观格局和生境质量继续保持2013—2019年的变化趋势,主要体现为建设用地面积增加和生境质量下降。[结论]造成研究区生境质量下降和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其中城市化发展是南汇东滩海岸带景观生态变化的重要因素。
  • 海南文昌珊瑚礁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郎尚昆, 庞巧珠, 骆丽珍, 徐歩欣, 张剑, 李元超
    摘要 ( ) PDF ( )
    采用截线样条法对海南文昌海域的珊瑚礁生态系统进行了调查,结合2012年和2018年同区域开展的历史调查数据,采用半定量的珊瑚礁健康指数法(coral reef health index:CI)分析了文昌海域珊瑚礁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变化趋势以及其主要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文昌海域调查到造礁石珊瑚11科31属79种,优势种以澄黄滨珊瑚、标准蜂巢珊瑚、秘密角蜂巢珊瑚、精巧扁脑珊瑚等环境耐受性的团块状造礁珊瑚为主,而敏感型的鹿角珊瑚科种类较少,覆盖率低。尽管文昌海域水质环境比较优越,但大型藻类覆盖率很高(平均覆盖率16%),珊瑚群落结构已经发生明显的转变,珊瑚礁健康指数CI值介于-0.44~0.95之间,珊瑚礁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总体较差。推测海洋工程建设及养殖尾水排放影响是文昌海域珊瑚礁退化的主要原因。但与2018年相比,文昌海域珊瑚礁健康状况明显恢复(CI值从2018的-0.59提升至2020年-0.06),造礁石珊瑚平均覆盖率为12.75%,珊瑚补充量为0.9 ind/m2,与往年调查数据对比有所上升,且本次调查也没有发现短期内死亡的造礁珊瑚及珊瑚病害,说明该区域内的珊瑚礁生态系统有较好的恢复潜力,建议加强该区域的生态管控以及开展生态修复工作,以加速其自然恢复。
  • 椒江口最大浑浊带的时空变化分析
    姚炎明, 陈雪茜, 袁金雄, 李莉
    摘要 ( ) PDF ( )
    本文针对疏浚前后椒江口航道最大浑浊带的特征以及最大浑浊带对航道回淤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首先对椒江口水动力泥沙进行数值模拟,得到的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椒江口复杂地形以及水动力泥沙条件。其次分析椒江口的悬沙输移机制和最大浑浊带的运动过程及疏浚后最大浑浊带的变化。悬沙通量计算显示,潮泵效应主导椒江口外航道附近的悬沙输移,近海侧航道悬沙通量主要为海向,近陆侧则为陆向。最大浑浊带在航道附近随大小潮和涨落潮往复移动,一个潮周期内涨急时刻最大浑浊带悬沙浓度最高。航道疏浚后,最大浑浊带位置及悬沙浓度变化不大,疏浚航道上游始终存在一个高淤积区。
  • 东平湖生态水位研究
    刘新阳, 刘贺, 苏强, 冀健红, 于晓龙, 徐洪增, 陈豪, 路民
    摘要 ( ) PDF ( )
    基于东平湖1960—2020年日水位序列,利用Mann-Kendall法、滑动T法和小波分析法对东平湖水位突变点进行确定,分析年均水位变化趋势和日水位变化特点,探讨水位变化对东平湖湿地空间演变的影响,结合年内展布法和变异性范围法(RVA法)对东平湖生态水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东平湖水位突变年为1989年;水位上升使东平湖入湖口和出湖口湿地空间发生了明显的演变;水位突变前年内展布法1和2计算的逐月生态水位分别在38.11~39.46 m和36.94~38.24 m之间,突变前生态水位月保障程度较高,水位突变后长期保持高水位;东平湖生态水位应以水位突变后水位序列进行计算,年内展布法1和2计算的逐月生态水位在39.83~40.55 m和37.59~38.27 m之间,高低水位历时各年份差别较大;年内展布法1计算的东平湖生态水位可以保证湿地不退化,结合湿地水下高程和芦苇生长期确定了东平湖适宜水位;东平湖汛期可设置汛限动态水位,不仅可以使大汶河洪水资源化,而且可以保障东平湖生态系统的健康。
  • 研究报告
  • 珠海外伶仃岛拟建海洋牧场海域重金属分布与评价
    谢笑艳, 陈丕茂, 佟飞, 袁华荣, 冯雪, 余景, 舒黎明, 刘雁
    摘要 ( ) PDF ( )
    根据2020年春季和秋季对珠海外伶仃岛拟建海洋牧场海域海水和表层沉积物重金属调查资料,使用单因子评价法、综合污染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其重金属质量水平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极少数站位Cu元素含量超二类海水水质标准,各站位表层海水重金属综合评价指数均小于1,S16站位海水重金属综合评价程度属于轻微污染,其余各站位均属于清洁状态,表层海水中Hg和As存在明显同源性,Pb、Hg和As之间存在明显异源性。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含量均符合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沉积物重金属对海洋生态系统仅存在轻微潜在生态风险。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元素存在轻微潜在生态风险,而建设人工鱼礁,可形成上升流的增殖人工鱼礁系统,有利于消除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带来的潜在生态影响。
  • 江苏沿海三市海水入侵和土壤盐渍化监测数据初步分析
    洪晨飞, 李玉, 谢艺萱, 封苏兰, 李向阳, 朱文谨, 王雪
    摘要 ( ) PDF ( )
    海水入侵是沿海地区常见灾害,通常和其他一些自然灾害联系在一起,如水质恶化、土壤盐碱化等,影响正常工业生产、农业活动和人类生活。本研究于2019年11月在江苏沿海三市(连云港赣榆区、盐城大丰区、南通启东市)分别确定监测断面进行采样,并分析了海水入侵以及土壤盐渍化基本监测指标,初步掌握了江苏沿海三市海水入侵和土壤盐渍化灾害现状。结果表明目前江苏沿海三市均已发生海水入侵以及土壤盐渍化灾害:赣榆和启东部分测区发生严重海水入侵与重盐渍化土,其中赣榆地下水氯离子浓度最高达2 260.90 mg/L,启东测区氯离子浓度最高达1 472.30 mg/L,且启东和赣榆土壤盐渍化范围较大,大丰海水入侵和土壤盐渍化程度较轻。通过掌握海水入侵和土壤盐渍化入侵现状并分析部分区域入侵成因,为未来江苏省海水入侵的研究提供一定基础。
  • 基于随机森林分类的有害藻华种预测与影响因素分析
    栾青杉, 孙坚强
    摘要 ( ) PDF ( )
    全球变化下浮游植物有害藻华事件频发,给渔业、水产养殖业、人类健康和社会经济带来一系列问题。本研究利用机器学习的随机森林分类树算法,选取北黄海獐子岛海域常见有害藻华种,分别构建了贝毒种和鱼灾种两类有害藻华种预测模型。贝毒种模型响应变量以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鳍藻(Dinophysis)、膝沟藻(Gonyaulax)、原甲藻(Prorocentrum)和拟菱形藻(Pseudo-nitzschia)细胞丰度数据为基础构建,鱼灾种模型基于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和小等刺硅鞭藻(Dictyocha fibula),两个模型的特征变量皆选取透明度、温度、盐度、pH和溶解氧5个环境参数。模型分类性能显示:贝毒种模型和鱼灾种模型的准确度分别达到了87.9%和89.7%,对有害藻华种的预测精度皆达到了80%以上水平。影响因素重要性分析表明:温度和溶解氧的平均基尼系数下降分别为15.4%和14.3%,是贝毒种模型有害藻华种的主要影响因素;pH和盐度的平均基尼系数递减程度分别为21.6%和15.5%,是鱼灾种的主要影响因素。本研究为渔业水域、养殖水域以及重要栖息地有害藻华关键预测因子甄别以及早期预警监测体系的建立,提供了案例分析与工作基础。
  • 河流袭夺地质遗迹与资源评价——以山东沂源柴汶河上游为例
    于广科, 褚忠信, 朱晓洁, 韩明星, 姜瑾斐, 朱龙海
    摘要 ( ) PDF ( )
    河流袭夺是第四纪地质与地貌学的重要问题,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在山东沂源柴汶河上游,于晚更新世发生了一起河流袭夺事件,迄今还保存着典型而完整的河流袭夺地质遗迹。本文在实地调查基础上,结合高精度DEM数据,研究了该地区的典型河流袭夺地质遗迹资源类型、特征及成因,并利用层次分析法对河流袭夺地质遗迹资源进行了综合定量评价。结果表明,山东沂源柴汶河上游河流袭夺主要地质遗迹资源达到世界级1处、国家级4处、省级3处、地方级2处。该地河流袭夺地质遗迹资源的综合定量评价,对正确认识河流袭夺地貌演化、保护与开发地质遗迹资源、促进当地旅游经济发展等具有参考价值。
  • 长江口及大陈岛海域砂壳纤毛虫群落分布及季节变化特征研究
    朱林青, 丰美萍, 章守宇, 汪振华, 宋全健, 徐鹏, 程晓鹏
    摘要 ( ) PDF ( )
    于2019年6月至2021年4月对长江口海域 (6月和12月) 和大陈岛海域 (4月和11月) 进行了4次调查,共83个样品,主要调查了砂壳纤毛虫群落种类数、丰度分布及季节变化。结果如下:(1) 共检出8属18种砂壳纤毛虫,拟铃虫属的种类最多,总丰度为0~618 ind./L;(2) 砂壳纤毛虫壳口径 (LOD) 的粒径范围为14.5~96.4 μm,属8个粒径级;(3) 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大陈岛海域的砂壳纤毛虫丰度与温度和叶绿素a浓度均呈正相关关系 (p<0.01),与盐度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 (p<0.01);(4) 大陈岛海域冗余种个数和粒径级个数均高于长江口海域,我们推测其群落稳定性也较高。本论文研究了2个海域砂壳纤毛虫群落和季节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为长江口微生物生态乃至生态系统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数据。
  • 基于AHP与菲罗模型的威海滨海旅游沙滩质量评价体系研究
    王立杨, 季则舟, 李永青, 刘宗宇, 石洪源, 尤再进
    摘要 ( ) PDF ( )
    威海拥有丰富的沙滩资源,十分适合发展滨海旅游业,沙滩质量评价是滨海沙滩进一步开发的重要依据。本研究基于层次分析法(AHP)和菲罗模型,通过采集14个威海旅游沙滩数据,建立适用于威海旅游沙滩的质量评价体系。该体系由沙滩旅游社会因素、沙滩动力特征和安全性、沙滩自然资源条件三大类组成,共包含22个评价因子,并划分五个等级。结果显示沙滩旅游社会因素平均得分为76.59,结果为良;沙滩动力特征和安全性平均得分为83.94,结果为优;沙滩自然资源条件平均得分为81.20,结果为优。沙滩综合质量评价为优的沙滩有9个,良的有3个,及格的有2个。威海的旅游沙滩自然条件优越,安全性较高,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社会因素方面,例如服务设施配套程度较低、休闲娱乐项目较少等,根据评价结果提出威海市旅游沙滩开发的几点建议。
  • 中国休闲渔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赵奇蕾, 陈新军, 祁思琼, 陈桂莹
    摘要 ( ) PDF ( )
    发展休闲渔业是推进现代渔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建设海洋经济强国的重要举措,休闲渔业竞争力评价是科学指导其发展的重要依据。为此,本研究借鉴经济学竞争力相关理论对休闲渔业竞争力概念进行解析,运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经过指标体系初建-优化-检验的过程,构建中国休闲渔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认为:(1)休闲渔业竞争力是一个区域休闲渔业发展实力与发展潜力两方面的综合反映,包括经济成长、资源禀赋、服务业发展水平、消费市场四个核心要素;(2)可以从渔业资源竞争力、产业竞争力、服务竞争力和休闲需求竞争力4个方面11个指标构建休闲渔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3)按照相关分析剔除线性相关的重复指标,变异系数分析剔除辨析力弱的指标,定性分析保留休闲渔业产业特色指标,这种定性定量的方法在休闲渔业竞争力评价中具有较好适用性。 研究认为,休闲渔业竞争力指标体系的构建-优化-检验过程合理。优化后的指标体系剔除了重复性指标与弱辨识性指标,竞争力评价结果更客观,并基于定性评价保留了反映休闲渔业产业特性的指标。
  • 基于心理契约理论的渔政协助巡护员激励机制研究
    张祖平, 杨育林
    摘要 ( ) PDF ( )
    随着长江流域地区渔政协助巡护员人数的不断增加,相应的配套保障措施对渔政协助巡护员的激励作用是否发挥到位,事关长江流域十年禁捕机制的运行。基于心理契约理论,结合问卷调查结果,通过构建渔政协助巡护员激励指标体系,比较分析激励指标体系中各项激励要素的实际感知值与期望值之间的差异,发现人际维度发挥的激励效果明显,发展维度发挥的激励效果一般,规范性维度发挥的激励效果不明显,尤其是福利待遇、工资水平、装备配置、晋升渠道、职业荣誉对总体激励效果影响较大。鉴于渔政协助巡护员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建议构建渔政协助巡护员心理契约激励模型;建立公平的薪酬体系;优化巡护装备配置;改进领导方式;畅通晋升渠道;塑造团队文化;建立内部互助系统;创新荣誉激励方式。
  • 《小型底栖生物研究的新视野:概况、模式与潜力》书评
    华尔, 刘晓收
    摘要 ( ) PDF ( )
    小型底栖生物学是底栖生物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近20年来,随着研究方法的进步和数字化的惊人发展,小型底栖生物学研究取得了惊人的进步。2023年,小型底栖生物学家Olav Giere和Michaela Schratzberger,联合三十多位具有不同背景、观点和经验的杰出小型底栖生物研究者,编辑出版了《小型底栖生物研究的新视野:概况、模式与潜力》(New Horizons in Meiobenthos Research: Profiles, Patterns and Potentials)。这本书聚焦小型底栖动物,讨论和总结了小型底栖动物研究多个重要领域的最新进展,揭示了小型底栖动物在底栖生物世界中的重要作用,同时概述了小型底栖生物学未来研究的新视野。该书内容是对当前小型底栖生物研究进展的总结和未来方向的展望,可对小型底栖生物研究的发展和国际交流起到实质性推动作用。
  • 研究综述
  • 硅藻土在光伏废水处理领域应用方面的文献分析
    吕志峰, 毕青昆, 刘鹏, 任守国, 江新闯, 徐柳青, 艾欣, 龚本涛, 黄大江, 闫晓虹
    摘要 ( ) PDF ( )
    研究硅藻土在废水处理领域的应用,有助于帮助光伏硅片加工类企业找到更高效、更经济的方法处理废水。本文以文献计量学为基础,根据中国知网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提供的文献数据,收集和整理关于“硅藻土 废水 光伏”的研究论文信息,运用Citespace、VOSviewer、Excel等软件分析发文量、研究者、关键词等信息,得到该主题的研究趋势,结果表明:该主题的论文数量自1998年之后每年稳步增加,出现频次较高的关键词包括硅藻土、吸附、废水处理、COD、改性、光催化、重金属、复合等。硅藻土吸附法适用于光伏废水的前处理。
  • 深度学习在海洋遥感及渔业中的研究进展
    解明阳, 陈新军, 柳彬
    摘要 ( ) PDF ( )
    近40年来,随着空间技术和传感器技术的不断发展,海洋遥感及渔业已进入大数据时代。准确、高效、智能地挖掘这些海洋遥感及渔业数据中的有用信息是需要解决的挑战性问题。深度学习作为近年来机器学习领域新兴的一项强大技术,在许多工业领域的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与传统的基于物理或统计的图像信息提取算法相比,其优势更加明显,并开始在海洋遥感及渔业中展开应用。在本研究中,我们介绍了人工智能的关键理论与方法,在海洋遥感和渔业方向总结了深度学习在海洋环境参数反演、遥感图像的分类识别、海洋现象预测、种群识别、渔业生物学和渔情预报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未来深度学习在海洋遥感和渔业的发展进行展望。
  • 我国水污染防治的政策工具研究——基于1984—2020年政策文本的量化分析
    王琴, 孔凡宏
    摘要 ( ) PDF ( )
    “十三五”规划以来,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环境问题仍然很严重,水污染防治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需要在“十四五”期间进一步推进和加强。以1984年以来我国水污染防治政策文本为研究对象,基于水污染防治政策工具的基本类型,结合水污染政策治理过程、政策发文时间以及政策行动者三个维度,构建分析框架。通过对水污染防治政策文献的收集、整理、编码和量化分析,发现我国水污染防治政策体系较为完整,但是存在着政策工具运用比例失调,政策工具的全过程治理环节薄弱,政策工具的行动者结构单调等问题。未来应当调整柔性和刚性政策工具的比例,加强水污染防治政策中全过程治理工具的供给,促进水污染防治政策行动者的多元参与,以及优化现有政策工具,拓展新的政策工具。
  • 稻蟹共生对水稻生长与水田生态的影响研究进展
    李伟晶, 王洪媛, 潘君廷, 徐洋, 李浩, 金轲, 刘宏斌
    摘要 ( ) PDF ( )
    稻蟹共生模式作为我国特色稻田种养模式,依靠生物之间的互惠、生物之间稻田资源的互补利用,在维持土壤肥力和水稻产量、提高氮素利用率以及控制病虫草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主要围绕水稻生长、水质、土壤环境、系统氮素损失、生物多样性五个方面,系统总结与分析目前我国稻蟹共生模式对稻田生态系统的影响,得到的主要结论是稻蟹共生模式能够稳定或提高水稻产量,提升稻米品质,对稻田生态环境的影响结论不一。本研究可为稻蟹共生模式的深入开展和推广提供参考。
  • 印度洋金枪鱼委员会科学委员会报告与相关鲨鱼养护管理决议的关联性研究
    褚晓琳, 鲁玉渭
    摘要 ( ) PDF ( )
    随着鲨鱼资源衰退问题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作为全球五大金枪鱼区域渔业管理组织的印度洋金枪鱼委员会也越来越重视鲨鱼资源养护管理工作。自2005—2020年,印度洋金枪鱼委员会通过了15份科学委员会报告,内容包括鲨鱼数据收集上报、种群资源评估、养护管理建议等。同期,印度洋金枪鱼委员会还通过了12个鲨鱼养护管理决议,内容包涵科学研究、安全释放、割鳍抛体等问题。历年科学委员会报告为相应鲨鱼养护管理决议提供了重要科学基础,是促成相应决议生成与生效的关键条件之一。对它们之间关联性的深入研究,能够更好地把握印度洋金枪鱼委员会鲨鱼养护管理发展趋势,即历年科学委员会报告和相关鲨鱼养护管理决议均呈现递进深化态势,这不仅有助于维护我国在印度洋海域的远洋渔业权益,而且有益于促进全球鲨鱼资源可持续发展。
专题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