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 第47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5-08-10
  


  • 研究论文
  • 亲潮延伸体海区一次海雾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
    张欣, 张苏平
    摘要 ( ) PDF ( )
    中纬度西北太平洋是全球海雾的高发区,也是我国海上联通北极的最短路径。2019年9月12—14日,“向阳红1号”科考船在亲潮延伸体海区观测了一次海雾过程。本文利用数值模拟结合观测分析了此次海雾形成机理,结果表明:(1)此次海雾发生于温带气旋的暖区,天气尺度的暖锋锋面向北推进,在亲潮延伸体冷水侧上空形成大范围锋面逆温,为云雾发展提供有利的天气背景条件。(2)海洋锋(海表面温度锋)强迫产生的次级环流下沉运动导致下沉逆温与锋面逆温叠加,使海洋锋冷水侧大气边界层呈现“双逆温”结构。平滑海洋锋后数值试验表明,边界层内次级环流下沉支的强度减弱,范围缩小,雾区范围显著缩小。(3)海雾形成过程中,温度湿度增加,空气增湿效应大于增温效应,与黄海春季和夏季海雾形成过程不同。本研究揭示了开阔洋面上海雾出现在海洋锋冷水侧的一个原因,可为区域海洋海雾预报提供新的参考。
  • 广东阳西海域波浪特征分析
    黄竞争, 谭海燕, 张敏, 刘怀西
    摘要 ( ) PDF ( )
    基于广东阳西海域2018年9月—2019年8月波浪周年观测资料,逐月统计分析该海域波浪变化特征、波高-周期联合分布特征及波型分布特征,并探讨不同类型的台风浪频谱特征差异。结果表明,台风和东北季风影响时段海况较差,观测期间最大波高为14.7 m,发生在台风“山竹”经过期间;最大月平均有效波高为1.6 m,发生在12月。该海域冬季多为风浪,涌浪占比仅38%,而其他季节多为涌浪,占比均超过60%。该海域在台风“山竹”和“百里嘉”过境时,波浪谱型、谱峰频率及频率范围存在明显差异,波浪类型分别为涌浪主导的混合浪和风浪主导的混合浪。该研究成果可以为海洋防灾减灾、海洋环境评估和海洋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 凹曲面型潜堤消浪特性试验研究
    李松瑶, 郑建国, 陶威, 许国辉
    摘要 ( ) PDF ( )
    潜堤用于海岸防护主要是其具有消浪功能,使潜堤到岸线的海滩受到较小的波浪冲击。传统潜堤主要以梯形或直立墙断面为主,波浪质点运动撞击到堤身上破碎消浪,但是面临堤前水体对地基及堤身的强烈作用而冲刷毁坏的问题。若将潜堤断面设计为凹曲面型,使波浪水质点沿堤身曲面上涌来冲击上部水体实现消浪功能,同时减小对地基和堤身的冲击,保证安全前提下使潜堤断面尺寸减小。为探究不同波高和水深条件下凹曲面型潜堤和矩形直立潜堤的消浪性能,在波浪水槽中开展室内模型试验。结果表明:潜堤迎浪面形状对消浪效果影响显著,凹曲面型潜堤消浪效果优于矩形直立潜堤,并且其消浪能力受波高和水深因素的影响较矩形直立潜堤小。
  • RCP2.6情景下的东中国海波候变化特征分析
    钱茹茹, 杨丽中, 杜文彦, 李德磊, 石洪源
    摘要 ( ) PDF ( )
    本文利用Li等(2022)给出的区域高精度波浪降尺度再分析结果,分析渤海、黄海和东海海域逐3 h波浪特征资料,将基准期(1979—2005年)的波浪模拟结果与RCP2.6情景下2021—2050年的波浪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RCP2.6情景下波浪特征大部分研究海域年均波高为减少趋势,自渤海西北部向黄海中东部减小趋势逐渐增加,以黄海中东部海域年均波高减小幅度最大,东海东部为增长;对于年均周期而言,东海大部分海域处于增长趋势,中东部减小幅度可达到0.02 s以上,渤海及黄海大部分海域为减小趋势。研究结果可为东中国海海域提供较好的气候变化预估资料,同时对评估气候变化的影响和提出适应性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 瓯江口海域水动力与悬沙特性分析
    姚炎明, 王嘉琛, 李莉
    摘要 ( ) PDF ( )
    河口作为海陆相互作用的关键地区,水流泥沙在河口物质输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基于2018年1月至2018年2月瓯江口群岛水域多时空实测的水文悬沙资料,分析了瓯江口的水动力与泥沙特性,并将调和分析的方法应用于瓯江口的悬沙定量化分离。结果分析表明:(1)观测期间,悬沙浓度主要受再悬浮效应控制,余流与悬沙通量综合表现为向海输沙;(2)底部切应力的时空变化是悬沙“滞后效应”的主要动力机制之一,表现为悬沙变化滞后于流速变化约2 h,导致憩流时出现悬沙浓度峰值。
  • 定常流方向对内孤立波作用下周围流场影响及圆柱受力研究
    吴涛, 陆承宽, 刘力侨, 苏颖, 李贤, 曹周红
    摘要 ( ) PDF ( )
    在海洋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内孤立波和海流对修建的海洋平台结构基础产生的作用不容忽视,二者共同作用下的结构物基础受到的荷载特征尤为复杂。本文基于有限差分方法的流体仿真程序FLOW-3D,采用源项法造波和边界条件造流,研究了定常流向对内孤立波作用下圆柱受到的水动力荷载及其周围流场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将内孤立波理论解同定常流不同流速下的数值解进行对比后发现,定常流会直接影响内孤立波波形;(2)定常流的流速大小会导致内孤立波传播下的上下层流速产生改变;(3)内孤立波的振幅或定常流流速的增大会导致圆柱所受的合力增大,波流同向比波流反向下受力更大。
  • 基于MEMS姿态传感器重力式波浪计的设计与比对研究
    肖超, 陈永华, 胡贺岗, 刘庆奎
    摘要 ( ) PDF ( )
    为了低成本实现全天时、全天候地波浪观测,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MEMS姿态传感器重力式波浪计的设计方案。该波浪计通过包括三轴加速度计、三轴陀螺仪、三轴地磁计的姿态传感器采集原始信号,通过四元数法进行坐标系转换得到竖直方向加速度信号,利用傅里叶变换将时域加速度信号转换为频域信号进行二次积分,得到波浪高度数据,通过上跨零点法完成对波浪特征值的解析。利用波浪模拟装置进行模拟波浪测量实验,对比自研波浪计测得全波高度数据与标准正弦函数,并对波浪特征值进行误差分析,结果表明示值误差满足一级准确度。最后,在荣成市近海与SBY1-1波浪计进行了海上波浪测量比对实验研究,测波结果呈强相关,实验表明,该波浪计能够稳定准确完成海上波浪测量任务。
  • 河北唐山市渔港波浪灾害风险评估分析
    王梦珂, 王平, 左丽明, 席明硕, 王智峰
    摘要 ( ) PDF ( )
    本文以CCMP(1991—2020年)风场资料作为背景场,对黄渤海区域30年的风场进行了重构。重构后的风场资料与实测风场资料进行了比较,两者吻合较好。利用重构风场数据,驱动SWAN模型,计算得到的有效波高与曹妃甸测站的实测资料进行了比较,两者吻合较好。用SWAN计算得到的波浪数据对唐山市渔港附近海域进行10年一遇重现期的波浪要素推算,以此作为MIKE21 SW模型的边界条件,通过计算渔港的波浪场,对唐山市10个渔港的海洋灾害隐患进行排查研究。结果表明,唐山市的10处渔港均未发现海洋灾害隐患,但是新戴河渔港存在潜在的海洋灾害风险隐患。
  • 复杂海底地形下的内波传播特性实验研究
    苏梦, 王彩霞, 陈海涛, 吴园园, 宋洋, 姜源庆, 伯云台, 宋庆国, 杨琳
    摘要 ( ) PDF ( )
    南海海域内波现象频发,受不同海底地形的影响会发生多种海洋动力学过程,对该区域海洋工程和海上军事活动会造成不可忽视的影响,从而影响海洋经济的发展。本文以南海地形为背景,在内波水槽中模拟了下凹型内波沿多个海底地形传播过程中的破碎、反射、极性转化等现象,利用分层染色标识方法和高速图像记录系统对内波沿多个海底地形的演化特征进行了定性分析和定量测量,从而掌握内波传播特性。研究表明:内波的能量耗散与两个海底山脊的相对高度以及相对间隔有关;内波振幅在经过两个山脊地形后会不断变小,但在爬坡过程中又会由小变大,随后发生极性转化;在实验波形与理论波形的对比中,振幅较小时,比较符合KdV理论;当振幅较大时则介于两种理论之间;振幅继续增大,当a/H>0.09时与mKdV理论较为符合。说明随着振幅的增加,内波的非线性效应逐渐增强。实验结果,亦可为内波模拟、观测与实验提供参考。
  • 黄海春季多毛类分布与环境因子关系的初步研究
    邵聪聪, 李少月, 王智, 张蒙生, 陈晨, 滕安康, 祝琳, 于子山
    摘要 ( ) PDF ( )
    基于2014年春季(4—5月)在黄海海域所获取的调查数据,对黄海多毛类的种类组成、优势种、丰度、生物量、多样性等进行了研究。研究海域共采集到多毛类110种,隶属于37科67属。多毛类平均丰度和生物量分别为1 362 inds./m2和6.92 g/m2,香农维纳多样性指数(H')为3.94,优势种为中蚓虫Mediomastus californiensis、双栉虫Ampharete acutifrons、不倒翁虫Sternaspis scutata、梳鳃虫Terebellides stromii和巴氏钩毛虫Sigambra bassi。多毛类丰度大体呈现出西部高于中部及东部海域的分布特征;多毛类的分布主要受沉积物类型和水深的影响;与历史资料对比,黄海多毛类平均个体重量有减小的趋势。
  •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对西北太平洋鲐仔稚鱼输运分布和补充量影响的模拟研究
    邢宇娜, 李曰嵩, 潘灵芝, 张瑜, 余为
    摘要 ( ) PDF ( )
    鲐 (Scomber japonicus)是西北太平洋海域主要的渔业对象之一,受厄尔尼诺和拉尼娜极端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其资源补充量会呈现明显年际波动。为研究极端气候变化对西北太平洋鲐资源量变动的影响,并分析其在异常气候条件下的输运分布和资源补充量的变化规律,文章利用基于个体的西北太平洋鲐早期生态动力学模型,模拟研究频繁发生气候事件期间(1997—2010年)的西北太平洋鲐资源分布和补充量。比较典型的中等强度厄尔尼诺年(2002年)、正常气候年份(2006年)和中等强度拉尼娜年(2010年)在不同气候条件下的仔稚鱼输运分布路径差异变化和补充量变动情况。模拟结果表明:14年来西北太平洋鲐鱼资源补充量波动明显,不同气候条件下鲐鱼输运分布和补充量差异显著,初步推断,厄尔尼诺和拉尼娜极气候事件会导致海洋环境(温度、海流等)变动,进而影响西北太平洋仔稚鱼的输运分布和资源量补充。
  • 2023年白洋淀不同区域湖陆风特征分析
    王琼, 陈军明, 索春男, 刘姝, 马凤莲, 王振超, 卢硕
    摘要 ( ) PDF ( )
    雄安新区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白洋淀位于雄安新区中南部,其湖泊效应对雄安新区及华北地区的天气气候及水资源起到调节作用。本文利用白洋淀及周边共13站观测资料,采用天气学和统计方法,分析了白洋淀地区不同区域湖陆风多尺度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23年白洋淀不同区域均有湖陆风现象存在,风向昼夜交替。平均而言,近淀区v方向(南北方向)和u方向(东西方向)站点的平均风速均存在明显反位相特征,最大湖风0.5 m/s,均出现在午后(13—16时),最大陆风0.4 m/s,均出现在早晨到上午(6—9时),湖风大于陆风,淀北和淀东湖风强于淀南、淀西和淀中,且持续时间长;淀内水体站v方向湖风形成较u方向晚1 h,淀北水体湖风更强,达0.5 m/s;位于远淀区的城区站在v方向有明显的湖陆风特征,安新最早,容城最晚,湖风最大0.6~0.7 m/s,均较淀内和近淀区大,但u方向湖陆风不明显。湖陆风也存在明显月和季节变化,1—6月最强,10—12月次之,7—9月最小,春季最强,冬季次之,夏季和秋季相对较弱。最后通过2023年4月18日—19日湖陆风日个例及其雄安睿思实况场分析,结果与湖陆风特征基本一致,体现了白洋淀不同区域存在昼夜风向转换和风速增大的特点。
  • 研究报告
  • 基岩海岸地貌无人机VR球面全景图制作:以青岛石老人为例
    褚忠信, 马箭行, 修淳, 褚天舒, 房崇佳, 解翠, 朱龙海
    摘要 ( ) PDF ( )
    无人机和VR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是大趋势。本文经过现场踏勘与无人机航拍,描绘了青岛石老人基岩海岸地貌特征和演化过程,阐述了VR(virtual reality)全景沉浸式交互基岩海岸地貌制作流程和关键技术,制作了高质量的石老人海岸地貌球面全景图。针对基岩海岸地貌VR全景图制作的特殊性,讨论了潮汐和波浪等因素对全景图制作的影响及其解决方法。本文制作的具有非接触式、沉浸式、远程交互等功能的青岛石老人基岩海岸地貌球面全景图,经实际教学检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可应用于海洋地质实习、海洋科普、海洋旅游等领域。
  • 唐山市乐亭县风暴潮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研究
    王平, 左丽明, 赵亚娟, 刘仕潮, 董剑希
    摘要 ( ) PDF ( )
    基于ADCIRC模型建立了研究区风暴潮漫滩数值模型,利用模型对研究区台风风暴潮和温带风暴潮作用下水深淹没情况进行了模拟计算,通过叠加天文大潮,确定了研究风暴潮灾害危险性分布;利用土地利用类型数据资料确定了研究区承灾体脆弱性分布;通过危险性、脆弱性评估成果,开展了研究区风暴潮灾害风险性评估和区划。结果表明:台风风暴潮对研究区的影响要远大于温带风暴潮,在台风中心气压955 hPa台风影响下,风暴潮对研究区形成的风险区面积最大,达到646.67 km2,涉及的乡镇7个。本次成果对提升研究区防灾减灾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 黄河口黏性泥沙含量对底床稳定性影响研究
    马俊峰, 拾兵, 柏涛, 陈柏文, 王俊杰
    摘要 ( ) PDF ( )
    黏性泥沙颗粒与非黏性泥沙颗粒组成的土体床面的起动流速与抗冲蚀性能一直是研究河道、明渠等水工建筑物底层床面稳定性的重要因素。本文利用黄河三角洲地区采集的黏性泥沙样本与非黏性泥沙颗粒混合重塑泥沙样本,对重塑泥沙样本进行起动流速和抗冲蚀性能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黄河口黏性泥沙重塑黏土在黏粒含量10%~30%之间发生起动流速突变;底床冲刷坑相对深度与床面过剪切应力存在非线性关系;推导了重塑泥沙冲刷相对深度的无量纲计算公式。
  • 青岛市短时强降水及其大尺度环流背景特征分析
    孙颖, 邓运超, 赵程程
    摘要 ( ) PDF ( )
    本文以青岛短时强降水为例,利用青岛地区2006—2017年7个国家基本站和144个加密自动观测站逐时降水观测资料、NCEP/NCAR全球再分析资料(FNL)分析了青岛短时强降水时空特征,重点分析了产生短时强降水的不同大尺度环流场要素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青岛平均每年出现3次短时强降水,其中7—8月份出现次数最多。短时强降水出现频次空间分布与地形有很大关系,大值区位于山地迎风坡,胶州湾沿岸是小值区。2)产生短时强降水的主要影响系统有西来槽、西风小槽、东北冷涡、低压倒槽、台风及其与中小尺度系统相互作用。不同大尺度天气系统产生的强降水范围有不同特征:局地和小范围短时强降水主要是西来槽和低压倒槽造成的;区域和大范围的短时强降水则以低压倒槽产生的较多,且是多系统综合影响为主,其中“北槽南涡”的天气形势更容易造成大范围的短时强降水。3)各类影响系统为短时强降水提供了不同的大尺度背景及作用:暖性低压倒槽使地面增湿减压,叠加高空冷平流增强了大气不稳定性;东北冷涡情形下,中高纬强盛冷空气与南来的暖湿空气交汇,有强的不稳定能量堆积;台风携带了大量水汽,有强的气流辐合和垂直上升气流。
  • 海洋沉积物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垂向输运模型的构建与应用
    余东林, 伍兆森, 郭新宇, 史洁
    摘要 ( ) PDF ( )
    海洋沉积物是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POPs)的重要储藏库,其与水体界面的POPs交换通量的大小和变化,不但会影响水体中的污染状态,且会影响POPs在沉积物中的垂直分布。本研究构建了沉积物中POPs垂向一维输运模型,包含了沉积、扩散、吸附-解吸等过程,以菲为例模拟了沉积物中菲浓度的垂直分布对沉积物-水体界面的菲交换通量变化响应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利用渤海沉积物颗粒中菲浓度垂直分布观测数据对沉积物-水界面菲历史通量长期变化进行反演。结果表明在给定不同的沉积物-水界面菲的交换通量情况下,沉积物中菲浓度的垂直分布与输入通量的变化趋势一致,表明沉积物中菲浓度垂直分布能够反映输入通量随时间变化的特征。反演得到的沉积物-水界面菲通量长期变化表明在1940和1950年前后出现通量峰值,通量峰值范围分别为0.042~0.049 ng·m-2·s-1、0.026~0.031 ng·m-2·s-1
  • 日照市东北部海区球形棕囊藻赤潮特点及主要影响因子变化特征
    于美波, 何冬晓, 魏海英, 刘梅, 孙远远, 于为民, 姜磊
    摘要 ( ) PDF ( )
    通过对2021年12月日照市近岸海域的球形棕囊藻赤潮调查,分析了球形棕囊藻赤潮发生和消亡的过程,并对赤潮发生前后主要海水环境因子的变化特征进行讨论。结果表明:球形棕囊藻赤潮发生初期各站点球形棕囊藻的胶质囊泡丰度为20~60 个/L,细胞丰度为1.23×107~1.8×108 cells/L,本次赤潮暴发与异常天气状况、特殊地理位置、海区中高浓度的无机氮和突然升高的活性磷酸盐有关,叶绿素a和硅酸盐与球形棕囊藻细胞数量呈正相关,水温在13 ℃时球形棕囊藻赤潮开始暴发,而突然的温度降低为此次球形棕囊藻赤潮消亡的主要原因。本研究为今后球形棕囊藻赤潮的预警提供参考依据。
  • 不同施肥灌溉措施对非饱和带氮素分布及淋失的影响
    杨志祥, 刘小涵, 郑西来, 方运海
    摘要 ( ) PDF ( )
    地下水氮素污染是一个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施肥及灌溉措施是影响氮素淋失的关键因素。本文在现场调查和实验室试验的基础上,定量研究了不同施肥和灌溉措施对溶解性有机氮、铵态氮和硝态氮在非饱和带的分布特征和淋失效能。研究结果表明:(1)在土壤表层中溶解性有机氮、铵态氮和硝态氮的浓度随有机肥的占比升高而增加,但在根系区和深包气带中,硝态氮浓度随有机肥占比升高而降低,而溶解性有机氮、铵态氮的浓度分布则不受任何施肥措施的影响;(2)在灌溉量相同情况下,灌溉频率是影响氮素淋失的最主要因素,灌溉频率越低,氮素淋失量越高,而有机肥-无机肥配比和追肥次数只能影响表层和根系区的氮素淋溶量,及深包气带氮素的储存量;(3)只有有机肥-无机肥配比能够影响溶解性有机氮和铵态氮对硝态氮淋失的贡献率,有机肥占比为25%、50%和75%时,贡献率分别为32%、50%、71%和31%、23%、13%。此研究能够为地下水污染防治及评估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
  • 海南新村港海草移植修复效果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
    张剑, 陈石泉, 蔡泽富, 王道儒, 尹雷, 耿晓晓, 吴钟解
    摘要 ( ) PDF ( )
    海南岛沿岸海草床持续退化问题亟待解决。本研究采用铁架加网的固定方式,在海南新村港进行泰来草(Thalassia hemprichii)及海菖蒲(Enhalus acoroides)的单株定距移植修复,修复规模为100个移植单元(泰来草40个,海菖蒲60个),面积约为1 500 m2。结果表明,移植泰来草在移植8个月后成活率下降明显,14个月后平均成活率最低,仅为51.25%,16个月后开始上升,至24个月后平均成活率达到67.81%;海菖蒲生长稳定,整体趋势波动不大。海菖蒲表现出比泰来草更高的平均成活率及平均覆盖度,但海菖蒲平均新分枝率则明显低于泰来草。新村港海草移植修复效果主要受水体交换弱及大型藻类爆发的影响,为确保修复效果,对移植海草生长状况进行长期监测,并设立警示牌、雇佣当地渔民看护及进行围网保护。本研究可为今后其他潟湖区域海草修复工作提供基础数据理论支撑。
  • 基于稳定同位素比值的鲍鱼指纹特征及产地溯源研究
    洪赫阳, 田秀慧, 姜立生, 彭凯秀, 崔艳梅, 赵军强, 曹伟, 乔瑞光, 姜雪芹, 刘永春, 王明磊, 徐英江
    摘要 ( ) PDF ( )
    随着人们对水产品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原产地信息不清、以假乱真、以次充好等问题逐渐显现出来。稳定同位素蕴含了丰富的产地环境信息,在产地溯源中具有较大的应用前景。为保护地理标志的鲍鱼产品,追溯鲍鱼的产地来源,本研究应用稳定同位素比质谱仪,分析了连江、长岛、荣成和大连4个地点鲍鱼的贝柱、裙边、消化腺性腺以及外套膜中的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利用Fisher判别分析建立产地溯源模型,并结合留一交叉验证法验证模型,指出了不同产地鲍鱼整体稳定同位素比值的指纹特征,并评估了鲍鱼不同组织的δ13C、δ15N值对产地溯源的识别能力。研究结果表明,鲍鱼整体产地溯源的原始正确判别率为90.5%,交叉验证正确判别率为89%,其中连江和荣成两个产地的鲍鱼溯源效果最好。每个部位单独判别的正确率均在80%以下,小于全部组织整体的判别正确率,建议应用全部组织结合溯源,以提高产地溯源正确率。此外,区分连江和荣成鲍鱼时,可单独使用外套膜作为溯源指标对鲍鱼进行产地溯源。本研究可建立鲍鱼的产地溯源模型,为构建我国完善的水产品产地溯源体系提供科学依据。
  • 长江刀鲚感染异尖科线虫的免疫通路研究
    王红篮, 应聪萍, 杨彦平, 徐跑, 刘凯
    摘要 ( ) PDF ( )
    长江刀鲚是典型的江海洄游鱼类,在近海育肥期间常因摄食寄生异尖科线虫的鱼虾等而被感染,在长江中捕获的刀鲚样本肝脏是异尖科线虫最主要的附着组织之一,且异尖科线虫寄生对长江刀鲚肝脏造成肉眼可见的损伤。为筛选异尖科线虫寄生导致的长江刀鲚肝脏组织中免疫蛋白变化,利用iTRAQ技术表征异尖科线虫寄生对长江刀鲚肝脏蛋白的变化,以探讨长江刀鲚应对异尖科线虫寄生的免疫通路表达。通过蛋白表达差异分析,共获得339个差异蛋白,其中193个上调,146个下调。与免疫相关的差异蛋白共37个,其中9个上调,28个下调。通过GO和pathway富集分析,共筛选出吞噬体、溶酶体、内吞、自噬-动物、补体和凝血级联、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等10条免疫相关通路,鉴定出7种免疫相关差异蛋白,即补体C3、C7和C1q、MHC-Ⅰ、MHC-Ⅱ、Ig、Rab-7a。这7种免疫相关蛋白在寄生组中均显著下调,结果表明异尖科线虫通过抑制长江刀鲚免疫相关蛋白进而影响宿主补体级联反应和吞噬过程,以逃逸宿主免疫反应。
  • 智利外海茎柔鱼渔场的时空分布及海表温度的影响
    周敏华, 余为, 刘必林
    摘要 ( ) PDF ( )
    茎柔鱼(Dosidicus gigas)广泛分布于东太平洋的赤道、秘鲁及智利海域,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种,也是我国远洋渔业的重要经济捕捞对象。根据2011—2017年夏季(12—2月)和秋季(3—5月)在智利外海20°S~34.5°S,88.5°W~71.5°W范围内的海表温度(SST)数据及茎柔鱼渔获数据,对各年份智利外海茎柔鱼渔场重心的时空变化进行分析,探究茎柔鱼渔场重心变动与渔场内SST的关联及其对异常气候事件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智利外海茎柔鱼渔场重心季节和年际变化显著,不同年份渔场重心存在3个聚类。夏季和秋季捕捞努力量在经度、纬度和SST上的频数分布存在显著季节性差异。相对于2015年厄尔尼诺年份,正常气候2014年智利外海茎柔鱼渔场内SST较低,最适温度向东南偏移,渔场重心也相应向东南方向移动,且适宜茎柔鱼的栖息地面积增大。研究表明智利外海茎柔鱼渔场的时空分布具有明显的年际和季节变化且受气候事件的影响显著。
  • 浙江南部近海渔业资源调查站点优化设计研究
    杨涵匀, 秦松, 高春霞, 马金, 赵静
    摘要 ( ) PDF ( )
    为探究采样站点数量对浙江南部近海渔业资源调查精度影响,基于2019年2月、5月、8月和11月在浙江南部近海的底拖网调查数据,利用计算机模拟方法比较了站点数量对各季节鱼类群落资源量、绝对优势种资源量以及物种探测率的影响,并估算浙江南部近海渔业资源调查的最优站点数。结果显示,季节差异会对相同站点数量的鱼类群落采样精度产生显著影响。鱼类群落资源量抽样调查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CV)季节变动大小为春季>秋季>冬季>夏季、相对误差(relative estimated error,REE)和相对偏差(relative bias,RB)变动范围均呈现“秋季>春季>冬季>夏季”的季节变动规律。物种探测率也具有季节性差异,不同季节相同物种探测率下所需调查站位数量不同。同时,研究对象的变化会导致最优站点数量发生变化。春季,带鱼资源量CV、REE和RB变动范围明显小于七星底灯鱼的变动范围,最优站点数量需根据实际调查需求做出相应调整。研究认为,在选用REE=10%作为确定最优抽样站点数渐进值的前提下,综合考虑各季节群落资源量、群落优势种种群资源量以及物种探测率的量化结果,浙江南部近海拖网渔业资源季节调查最优站点数量分别为:春季27个站点,夏季24个站点,秋季24个站点,冬季26个站点。
  • 研究综述
  • 对虾热应激生理适应机制的研究进展
    张家松, 朱轩仪, 邢逸夫, 朱长波, 董宏标, 韦政坤, 段亚飞
    摘要 ( ) PDF ( )
    温度是影响生物机体生理功能的重要环境因子之一,随着全球变暖进程加剧,高温胁迫诱发的热应激成为近年来国内外又一新兴课题。对虾养殖业在我国水产业有重要地位,其产量23年位居世界第一,其喜好高温但过高水温带来的热应激也会从生长发育、繁殖、生理代谢等方面产生负面影响,给对虾养殖业带来严重威胁。因此,研究热应激对对虾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我国主要养殖对虾品种对热应激的适应策略,以及热应激对对虾生存、机体氧化水平及肠道菌群的影响;分析了在能量代谢、热休克反应、未折叠蛋白反应方面的响应机制,以期为对虾健康养殖及新型养殖模式开发提供参考。
  • 全球渔业基础研究影响力发展态势研究
    程子坚, 张艺, 龚心妮
    摘要 ( ) PDF ( )
    本研究采取文献计量和基础研究影响力指数对全球渔业领域的基础研究现状和发展态势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全球渔业研究领域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拓展,文献质量逐步上升。当前渔业领域研究机构众多,美属联邦研究机构和日属公立研究机构所发表文献呈现出较大影响力,文献数量和影响力也领先于其他国家的机构。此外,我国在渔业研究领域的活跃性和影响力不断增强,一度超过4个标杆国家(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和加拿大),但效率指数与这些标杆国家仍存在一定差距。本研究为把握各国渔业基础研究领域发展态势,为相关渔业科技制定政策具有较大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 中国海洋渔业转型问题及路径研究
    邹磊磊, 甘中华
    摘要 ( ) PDF ( )
    海洋渔业转型是实现中国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可以保护海洋渔业资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促进海洋渔业科技创新,优化海洋渔业产业结构,保障海水产品供给,助力沿海渔民转产转业。鉴于目前中国海洋渔业转型面临着产业基础、产业结构、科技、人力和制度等方面的制约问题,中国海洋渔业转型可以选择以下路径:1.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强化保障措施,完善市场监管体系;2.以海洋科技为主导,开展优质海水养殖,大力发展远洋渔业;3.以发展渔业二、三产业为重点, 鼓励休闲渔业,延长渔业产业链;4.以渔民转产转业为基础,推动沿海渔村生态化、社区化进程。
  • “长江十年禁渔”背景下退捕渔民非农就业实现路径——基于能力多维的组态分析视角
    杨杨, 汪雪铭
    摘要 ( ) PDF ( )
    推进以劳动力非农就业为主的渔民生计转型是政府决策部门和研究界共同关注的重中之重。基于“生计恢复力”理论构建的缓冲-自组织-学习三维框架,结合必要条件分析(NCA)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2种方法,从组态视角对我国江苏省典型渔村退捕渔民非农就业选择的关键驱动条件、作用路径和样本地差异进行研究。研究发现:(1)单一条件无法构成渔民非农就业选择的必要条件,但组态分析显示学习能力特别是技能培训的加强对渔民非农就业发挥重要作用。(2)缓冲、自组织和学习能力“协同并发”,探索提出三种促进渔民非农就业的适配路径,即由学习能力独立解释、由学习和自组织能力共同解释以及由缓冲和自组织能力共同解释的适配模式,以“殊途同归”的方式驱动渔民生计策略选择。(3)在江苏省样本区县进一步比较中发现,要素禀赋不同促使渔民非农就业发展路径极具差异化。政府应基于本地资源优势以及渔民自身特性,综合考虑“整体视角”下多重条件之间的组合,形成多元化渔民转产就业实现路径。
  • 长江口水域禁捕的协同治理困境及破解路径
    孔凡宏, 牛增巧, 邱忠霞
    摘要 ( ) PDF ( )
    长江流域“十年禁渔”是国家战略,农业农村部牵头成立了部省际长江口禁捕管理工作协调机制,通过设立长江口禁捕管理区,实施协同治理试点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运行过程中,基于“划界”的属地管理与基于“破界”的跨域治理存在张力,直接或间接导致协同治理在实践中仍然存在着主体、权属、过程和资源保障等困境。在对组织结构变迁,区域、职能分割,属地管理、部门管理的惯性,财政体制及管理模式等生成机理进行深入剖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协同治理主体的合理吸纳及功能激活、嵌套式责任实现机制与执法标准的恰当设计、“统”“分”结合的执法机制的充分耦合、执法资源汲取及调配方式多元化等破解困境的具体路径。
  • 印度洋金枪鱼委员会鲨鱼资源养护管理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王磊, 褚晓琳
    摘要 ( ) PDF ( )
    鲨鱼资源养护管理是全球渔业资源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全球鲨鱼资源的持续衰退,作为全球五大金枪鱼区域渔业管理组织的印度洋金枪鱼委员会也日益重视鲨鱼资源养护管理工作。2005至2022年间印度洋金枪鱼委员会共通过了17个鲨鱼资源养护管理决议,制定的渔业管理制度如强制性数据统计要求、渔船船位监管等也极大的保障了决议的有效实施。在鲨鱼资源养护管理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了鲨鱼资源的未来发展趋势,包括加强鲨鱼数据统计力度、养护管理措施更加严格、渔业管理合作日趋加强、船旗国将承担更大的责任等,这对于形成一个以促进鲨鱼资源科学理性开发利用与健康持续发展相均衡为指导理念的鲨鱼资源养护管理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 滨海核电站循环冷却水的海洋生态环境效应综述
    王以斌, 张晶晶, 刘思, 尹晓斐, 张爱军, 刘军, 臧家业
    摘要 ( ) PDF ( )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和电力短缺的大背景下,核电已迎来快速发展的时期。滨海核电站的运行需大量水资源作为冷却水源并产生热污染和卷载、卷塞的生物损伤。研究显示冷却水的取水和排水过程均对其所在海域的生态环境效应所引起的生态问题十分严重,备受关注和重视。然而,准确阐述滨海核电项目从建设到运行过程对海域生态环境的长期生态环境效应并非易事,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本文对滨海核电站循环冷却水的生态环境效应进行了综述,旨在为我国核电建设的生态用海、安全用海和海洋生态环境监测与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 互花米草生态特征及环境效应研究进展
    沈佳峰, 梁腾飞, 胡泓, 王璐, 洪波, 赵晓明
    摘要 ( ) PDF ( )
    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具有消浪、促淤和固碳作用,引入我国后用于海岸带防护。大面积入侵的互花米草群落对我国沿海河口区及其潮间带区域生态产生重大影响。本文综述了互花米草群落的扩散机理、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对潮间带生态环境影响、碳汇特征及治理措施的研究成果,探讨互花米草群落与潮间带生境之间的交互作用,提出互花米草的生态管控措施,为海岸潮间带入侵植物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估及生态修复措施的制定提供理论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