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 第47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5-06-10
  


  • 研究论文
  • 沉箱滑移试验中摩擦系数的图像识别算法研究
    李逸涵, 董胜
    摘要 ( ) PDF ( )
    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测量摩擦系数的方法:通过图像识别中纹理特征值提取技术,以纹理特征值来表征和量化物体表面的粗糙程度,从而获得物体表面的摩擦系数,以此解决在沉箱滑移试验中摩擦系数难以便捷测量的问题。本文通过物理模型试验,测量了混凝土试块的摩擦系数,并分析了混凝土试块表面的图像纹理特征值与摩擦系数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图像纹理特征值与摩擦系数之间有良好的相关性。利用以此为基础建立起的图像纹理特征值和摩擦系数之间函数关系可以简化摩擦系数的测定。
  • 海南省文昌市风暴潮危险性与台风强度关系数值模拟研究
    郑淑贤, 张敏, 罗军, 胡金磊, 黄宝霞, 曾丽红
    摘要 ( ) PDF ( )
    本文基于近岸海洋数值模式ADCIRC (a parallel advanced circulation model for oceanic, coastal and estuarine waters)和近海波浪数值模式SWAN (simulating waves nearshore), 建立了适用于文昌市的高分辨率风暴潮-海浪耦合漫滩模型,并以1415“海鸥”路径为基础,构建了覆盖文昌市岸段的台风路径集,对登陆位置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在相同台风参数下,登陆位置对文昌市沿岸的增水幅度有明显影响。通过构建不同台风强度路径集,对比分析了不同台风强度下文昌市的风暴潮淹没情况,开展危险性分析。结果显示台风强度越强,引起的风暴潮淹没范围越大,淹没水深越深,高危险性面积越大。随着台风强度的降低,淹没范围逐渐减小,但由于八门湾、铺前湾地势较低,河道、滩涂较多,在990 hPa的强度下仍出现超过1.2 m的淹没水深,为易受灾区域,需要多加关注和防范。
  • 基于Boussinesq方程的植被消浪数值模拟
    赵红萍, 吴毅, 田鹏, 武国相, 梁丙臣
    摘要 ( ) PDF ( )
    盐沼、红树林等海岸生态系统可有效耗散波能、降低波浪引起的海岸灾害风险。准确预测植被造成的波浪衰减,对基于自然的海岸工程防护设计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开源的完全非线性Boussinesq方程模型FUNWAVE-TVD,植入植被造成的动量耗散项,实现对植被消浪的模拟。模型采用6个不同来源的物理模型实验结果、113组实验数据进行模拟、验证,并确定最优植被拖曳力系数CD。结果显示,模型可以准确量化植被对波高的衰减,且对于不同的实验条件,率定后的最优植被拖曳力系数CD数值变化范围很大。将率定的拖曳力系数与文献中多个主流的植被拖曳力系数经验公式进行对比,并对植被消浪数值模拟中CD的有效计算方法进行了探讨。研究可为海岸灾害防护与生态修复协同提供技术支持。
  • 广东阳江海域实测波浪特征分析
    郇彩云, 王加鑫, 许坤荻
    摘要 ( ) PDF ( )
    利用阳江海域一年(2021年9月1日—2022年8月31日)实测波浪资料,统计分析波参数特征,采用最小二乘法拟合波参数之间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年平均有效波高0.82 m,年平均周期3.8 s,年最大波高10.98 m出现在2022年8月台风“马鞍”过境期间。(2)研究海域以轻浪为主,占比74.15%;常浪向为SE,次常浪向为ESE和SSE,强浪向为ESE;有效波周期主要分布在4~8 s;常浪向波浪以有效波周期4~6 s的轻浪为主。(3)特征波高之间存在较好的线性相关关系。(4)台风“马鞍”过境期间,波浪谱以双峰谱为主,最大谱峰53.79 m2/Hz,对应谱峰频率0.18 s。
  • 自升式平台桩基冲刷的砂袋防护数值模拟研究
    王凯, 韩新宇, 董胜
    摘要 ( ) PDF ( )
    本文研究了自升式平台桩靴入泥浅时的桩基局部冲刷特性及抛砂袋防护效果。通过对波流共同作用进行简化,利用Flow-3D数值模拟软件得到了桩靴入泥1.5、3.0 m时的冲刷情况,数值模拟结果显示局部冲刷主要分布于桩靴两侧,并在桩靴后方形成淤积,冲刷深度分别可达3.5、2.95 m。局部冲刷影响桩靴附近海床持力层,降低自升式平台稳定性,需进行冲刷防护。选用抛砂袋方法对自升式平台桩基进行冲刷防护,并用Flow-3D数值模拟得到桩靴入泥1.5、3.0 m时砂袋防护下的冲刷结果,结果表明抛砂袋方法对桩基冲刷有很好的防护作用。
  • 近海区域遥感影像融合季节稳定性研究
    王云霞, 马安青, 闫夏
    摘要 ( ) PDF ( )
    为探究近海区域遥感影像融合模型季节稳定性,本研究将四个季节的Landsat卫星的全色影像(PAN)数据与MODIS传感器的多光谱影像(MS)数据以最邻近扩散(NNDiffuse)、比值变换(Brovey)、彩色变换(HSV)、相位恢复(Gram-Schmidt)与主成分分析(PCA)5种融合模型分别进行融合实验,从定性、定量与应用性方面评价融合后影像的质量,利用方差(S2)分析遥感融合模型的季节稳定性。结果表明,在定性评价方面,NNDiffuse、Brovey、HSV季节稳定性高,融合效果好;在定量评价方面,选取9种定量评价指标,将各指标归一化处理,计算综合评价指标,得出HSV融合模型S2为2.43×10-3,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并且能显著提高近海区域各个季节的遥感影像融合质量,其次是G-S遥感影像融合模型;在叶绿素浓度反演精度方面,HSV融合模型S2为4.9×10-3,在四个季节中稳定性高,与叶绿素实测浓度的相关性好(R2>0.619)。因此,HSV融合模型季节稳定性高、融合质量好,叶绿素反演精度高,是近海遥感影像融合的最优模型。
  • 山东半岛南部泥质区沉积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物源分析
    韩旭, 韩宗珠, 张勇, 艾丽娜
    摘要 ( ) PDF ( )
    本文以山东半岛南部海域3个柱状沉积物岩芯和山东半岛南部4条小型河流的19个表层沉积物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的系统分析,识别山东半岛南部泥质区的沉积物来源。根据210Pb测试结果计算山东半岛南部泥质区Z02、Z10和Z16三个岩芯的沉积速率分别为0.621、0.36、0.4 cm/a。球粒陨石标准化结果显示,研究区岩芯沉积物表现出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亏损的负斜率右倾模式,Eu明显负异常。物源判别函数DF计算结果表明近300 a来黄河沉积物的贡献显著降低,山东半岛中小河流的贡献增加,可能受到黄河入海沉积物减少的影响。
  • 仿刺参稚参体色变化时期转录组分析
    边林鑫, 宋铭山, 杨晓龙, 张安国, 赵欢
    摘要 ( ) PDF ( )
    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是我国重要的海洋经济物种,在幼体发育过程中会经过体色变化阶段,作为仿刺参发育重要的阶段,目前有关报告集中于白色或紫色等特殊颜色仿刺参体色发生机理,而对于常见的青色仿刺参相关研究较少。本研究采集小白点(JW)、体色渐变(JV)和小黑点时期(JB)的青色稚参进行转录组测序,以期发掘青色仿刺参体色变化过程中的调控基因。测序结果共获得252 397个基因,差异分析发现,JW vs JB中差异基因数量最多,达到12 811个, JW vs JV中差异基因数量次之,为10 266个,JV vs JB中差异基因数量只有9 657个。GO和KEGG分析发现钙调蛋白、蛋白激酶C、类酪氨酸酶受体Cad96Ca及类酪氨酸酶等差异基因在青色稚参体色变化中存在差异表达,推测Ras信号通路、Wnt信号通路及MAPK信号通路等多个调控通路均参与青色稚参的黑色素合成过程。本研究为深入探究不同体色仿刺参色素沉着的分子机制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 四个凋亡相关caspase基因在刺参组织和早期发育阶段的表达
    马得友, 张婵婵, 林威港, 王露瑶, 丁君, 常亚青
    摘要 ( ) PDF ( )
    Caspase依赖性细胞凋亡在海洋无脊椎动物免疫防御和变态期幼体特有组织器官的退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而有关caspase介导的程序化死亡调控刺参免疫应答和早期发育等过程的研究严重不足。因此,本论文采用RT-PCR技术检测caspase-2、-3、-6、-8基因在刺参主要组织及早期发育阶段的表达特征。结果显示:与表达最低的性腺相比,体腔细胞中caspase-3、-6、-8 mRNA表达量最高,而caspase-2是在管足、呼吸树中最高(P<0.05)。在刺参受精卵到原肠胚的卵裂期,caspase-2、-3、-6、-8基因是低水平组成型表达;而从耳状幼体开始,这四个基因转录活性显著高于卵裂期;随着变态进程迅速增强,当发育到变态后的稚体期时达到峰值,显著高于其他阶段(P<0.05)。研究表明凋亡性caspase在刺参等棘皮动物免疫应答和变态发育过程中均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
  • 腐植酸对含水介质物理堵塞的影响机制研究
    赵明敏, 孙洁, 阎妮, 郑西来, 李欣
    摘要 ( ) PDF ( )
    地下水人工回灌过程中,由悬浮颗粒沉积引起的物理堵塞是造成回灌效率降低的主要原因之一。溶解性有机质广泛存在于回灌水和含水层中,深入研究溶解性有机质对含水层物理堵塞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与应用价值。本文以腐植酸作为代表性溶解性有机质,利用一维渗流模拟试验,系统研究了低浓度腐植酸(1 mg C/L)对悬浮颗粒在含水介质中迁移、沉积行为及含水层物理堵塞的影响效应,并采用扫描电镜、傅里叶红外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及动态光散射等手段揭示腐植酸对含水层物理堵塞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在人工回灌过程中,添加腐植酸可以促进含水介质中悬浮颗粒的迁移,减少含水介质中悬浮颗粒的沉积量,抑制含水层的物理堵塞;当腐植酸吸附至高岭土表面时,增强了高岭土之间的空间位阻效应,进而减少了高岭土之间的团聚,从而增强高岭土的分散稳定性。
  • 基于warping变换波数谱的运动声源速度估计方法研究
    谢世伟, 徐铭, 袁笑, 苟欣迪
    摘要 ( ) PDF ( )
    当接收器静止,声源保持同一深度沿直线匀速运动时,频域上接收到的声压信号相位随时间呈非线性变化,运用warping变换可以实现相位线性化,以此提出一种利用该变换估计声源运动参数的算法。首先构造不同运动参数下的warping算子,再利用算子对接收到的频域声压进行重采样,最后对重采样后的声压进行傅里叶变换得到相应的波数谱;据此,可以利用特定区间波数谱能量最大来实现声源速度估计,另外,在低信噪比条件下,讨论了一种基于速度-波数谱能量图的声源速度估计方案。实验和仿真数据验证了以上方法的有效性。
  • 人工养殖曼氏无针乌贼的角质颚形态特征与生长特性研究
    徐晓萱, 隋宥珍, 张涛, 刘连为, 徐开达, 朱文斌, 徐汉祥, 周永东
    摘要 ( ) PDF ( )
    作为浙江沿岸重要经济头足类之一,曼氏无针乌贼(Sepiella maindroni)在生态系统中扮演重要角色,其硬组织角质颚可作为渔业生态学研究的重要材料。本文基于人工养殖条件下曼氏无针乌贼494对角质颚,开展其形态特征及生长特性研究。由主成分分析结果可知,上头盖长(UHL)、上脊突长(UCL)、下脊突长(LCL)、下侧壁长(LLWL)可作为曼氏无针乌贼角质颚外部形态特征参数。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角质颚外部形态参数UHL、UCL、LCL与LLWL在雌雄性别间存在着显著差异(P<0.01)。选择的雌性个体角质颚上头盖长、雌雄个体角质颚上脊突长、雌雄个体角质颚下侧壁长参数与胴长呈幂函数关系,雄性个体角质颚上头盖长、雄性个体角质颚下脊突长参数与胴长呈对数函数关系,雌性个体角质颚下脊突长参数与胴长呈指数函数关系。角质颚生长情况表明,雌雄个体角质颚形态参数绝对增长率与相对增长率随着日龄的增加总体上呈下降趋势,最小值均出现在86~95日龄期间。角质颚外形特征参数及其与胴长函数关系的确定可用于曼氏无针乌贼种群判别,其生长特性为曼氏无针乌贼规模化养殖摄食生态学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 基于轮虫致死效应的渤海异帽藻毒素提取效果研究
    宫雪, 孙娜, 冯彤彤, 张钰伟, 薛彤, 张议文, 柳丽芬
    摘要 ( ) PDF ( )
    渤海异帽藻(Heterocapsa bohaiensis)对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具有显著致死作用,但是渤海异帽藻毒素仍然未知。为了探明渤海异帽藻毒素的提取和保存条件,本研究以褶皱臂尾轮虫为受试生物,研究不同提取及保存条件下藻细胞组分的毒性。结果发现,超声破碎藻细胞悬液和完整细胞培养液对褶皱臂尾轮虫均有致死效果,但无藻细胞滤液无致死作用。保存条件中,在不同的温度下毒素的毒性有较大差别,在4 ℃和25 ℃条件下毒素比较稳定,而在37 ℃和65 ℃条件下毒素的毒性下降;不同光照条件毒性差别不明显。对超声破碎藻细胞进行粗提,乙腈作为提取剂时对轮虫致死效应最明显,乙腈提取物最大吸收波长为442 nm。以上结果表明,渤海异帽藻的毒素位于胞内、受高温抑制且极性较大,本研究结果对渤海异帽藻毒素的进一步分离及结构鉴定具有重要作用。
  • 海表温度变化对西北太平洋浮游植物叶绿素的影响
    林旭, 胡松, 朱宇航, 卓梦婷, 陈新军, 刘必林
    摘要 ( ) PDF ( )
    本文对西北太平洋海域海表叶绿素及海表温度的长期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利用定义阈值法,将叶绿素时间分布划分为藻华暴发时间和非暴发时间。分析发现,每年的藻华天数受周期性海表温度变化(ENSO)影响存在短周期的振荡现象,并且存在2.8 d/y的下降趋势。本文取北海道渔场附近经度断面上的三处海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趋势分析发现,每年的春季藻华暴发时间在提前,平均提前时间为0.6 d/y。结果表明,在将来西北太平洋可能会出现更早的藻华现象及更短的藻华持续时间。因此在研究气候变化对西北太平洋海域浮游植物的影响时,应考虑海表温度周期性震荡及浮游植物物候变化的因素。
  • 研究报告
  • 基于LOADEST模型的黄河入海污染物通量估算
    隋修国, 王方钰, 缪丰锴, 王鑫, 李正炎
    摘要 ( ) PDF ( )
    河流污染物入海通量估算可以为海洋水质预警、总量控制等环境管理工作提供科技支撑,然而目前河流水质监测的频次较低,常见的每月1~2次的低频次人工监测资料不能满足污染物通量精准估算的要求。为了提高黄河入海污染物通量估算结果的精准性,利用黄河利津断面2009—2019年逐日流量数据和逐月水质数据,本文基于LOADEST模型建立污染物通量与流量之间的回归方程,估算黄河COD、总氮、总磷和油类等主要污染物的入海通量。结果表明:黄河上述4种主要污染物的平均年通量分别为31×104、8.9×104、1.4×104和2.5×102 t/a,通量的年内分布与汛期密切相关,表现为7月份月通量最大,2月份月通量最小。黄河COD入海通量估算的不确定度最小,在15%以内,油类的不确定度最大,在30%~50%之间。LOADEST模型对COD、TN和TP的拟合结果优异,油类的拟合结果较差,不建议优先使用LOADEST模型估算油类通量。
  • 粘粒含量和贯入速率对黄河三角洲粉质土CPTU试验的影响研究
    丁晨浩, 刘语诺, 郑建国, 邓声贵
    摘要 ( ) PDF ( )
    本文以黄河三角洲地区粉质土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土工试验方法,探讨了粘粒含量和贯入速率对粉质土临界状态参数和固结系数的影响规律,在此基础上总结了黄河三角洲粉质土临界状态参数计算方法。通过变速率CPTU室内试验,探讨了粘粒含量对粉质土速率效应骨架曲线的影响规律,采用归一化贯入速率V=vD/cv,总结不同粘粒含量粉土对应的“Nkt-V”和“Bq-V”速率效应骨架曲线,得出黄河三角洲粉土的完全排水区间和部分排水区间的边界为V=0.45,部分排水区间和完全不排水区间边界为V=30;并给出重塑粉质土完全不排水情况下的锥尖阻力系数Nkt推荐值为9.6~10.3,可以用于黄河三角洲地区粉质土强度参数反演,研究成果为该区域海床稳定性评价提供参考。
  • 栅栏板护岸型式对近岸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
    陈方涛, 刘延锋, 刘洪涛, 窦润涛, 吕军, 孙艳艳, 李利, 任玉水
    摘要 ( ) PDF ( )
    在当前越来越重视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背景下,生态护岸已经成为当下护岸设计的发展趋势。选取一种合适的生态护岸型式对受损岸线进行修复整治,可减少工程实施对近岸海域生态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在实现防潮御浪的功能外,也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昌邑市潍河入海口至胶莱河入海口岸线整治修复项目采用栅栏板护岸型式对受损海堤进行修复,通过对项目实施前后海水水质、沉积物、生物等指标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结果显示,该生态护岸型式对周围海洋生态环境影响是有限的,采用此修复型式在近海岸线整治修复是可行的。
  • 萤乌贼个体发育期角质颚表型变化分析
    王子欣, 刘必林
    摘要 ( ) PDF ( )
    头足类重要硬组织中的角质颚具有结构稳定、耐腐蚀的特点,储存了丰富的生长信息。在西北太平洋海域,萤乌贼不仅具有重要的商业价值,而且也是海洋哺乳动物及鱼类的饵料。研究角质颚的外部形态、色素沉积面积等特征参数的变化,有助于进一步研究其生长规律及摄食食性转变等。本研究选取了2021年7月于西北太平洋海域采集到的156尾萤乌贼为实验样本,测量角质颚的形态长度、色素沉积面积及个体胴长数据,对其表型变化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角质颚的各外部形态数据、色素沉积比例均随胴长的增长而增长,各项形态参数在胴长为22、27 mm处增长明显,其中上头盖长、上脊突长、上侧壁长及下侧壁长增幅明显;上下颚的色素沉积面积占比都在胴长为26 mm处发生跃变。利用方差分析法比较三个胴长组间的角质颚表型变化差异,结果均呈显著性(P<0.05)。
  • 石莼和麒麟菜对养殖尾水氮磷吸收的研究
    陈雅静, 茅云翔, 王振东, 张帅, 周子暘, 唐磊
    摘要 ( ) PDF ( )
    水产动物的养殖过程会产生大量养殖废水,直接排放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污染水域环境。大型海藻能够快速吸收海水中的氮、磷等营养盐,有效降低水体富营养程度。本实验以石莼(Ulva lactuca)和麒麟菜(Eucheuma denticulatum)两种大型经济海藻为实验材料,通过正交实验探究海藻组合、氮磷比、氮源种类及无机氮浓度四个因素对海藻吸收海水氮、磷的能力和自身生长的影响,获得处理养殖尾水的最佳组合方案,并应用于处理养殖尾水,同时获得一定的经济海藻产量。正交实验获得了处理不同营养盐的最佳组合:对于NH3-N的吸收,最佳组合为石莼-麒麟菜(分层)+氮磷比6∶1+NH3-N+无机氮浓度200 μmol/L;对于NO3-N的吸收,最佳组合为石莼+氮磷比12∶1+NO3-N+无机氮浓度150 μmol/L;对于PO4-P吸收,最佳组合为麒麟菜+氮磷比3∶1+NH3-N∶NO3-N=1∶1+无机氮浓度200 μmol/L。在吸收N、P的同时,两种经济海藻也维持了较高的日生长率:石莼最高达24.46±0.53 %/d,麒麟菜最高达8.11±0.15 %/d。选择最优方案对某养殖场实际产生的养殖尾水进行处理。海南省地方标准《水产养殖尾水排放要求》(DB46/T 475-2019)中,无机氮一级排放标准不高于35.7 μmol/L,活性磷酸盐二级排放标准不高于3.12 μmol/L。结果发现,选取的两种最优组合可以在9 d内将无机氮浓度和PO4-P浓度降至省级规定的排放标准以下,将藻体培养密度由1.0 g/L降至0.7 g/L后具有同样的处理效果。本研究建立了针对不同营养盐类型富营养化海水高效绿色的生态处理方案,同时也为石莼和麒麟菜的规模化栽培、经济藻类混养提出新的养殖模式。
  • 莱州湾化学需氧量多年时空演变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张猛, 陆庆沅, 刘莹, 张艳, 王大为, 胡清静, 崔正国
    摘要 ( ) PDF ( )
    莱州湾是渤海重要的鱼虾产卵场,其化学需氧量(COD)的时空变化对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有重要影响。根据2020年春季(5月)、夏季(8月)、秋季(10月)和2021年冬季(1月)4个航次的现场调查数据分析了莱州湾及其邻近海域的化学需氧量(COD)季节变化情况,并采用有机污染指数法对调查区域有机污染状况进行评价;以1979—2021年间相关文献和本实验室的调查数据为基础,分析了莱州湾主要有机污染物化学需氧量(COD)的时空变化趋势,初步探讨了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莱州湾化学需氧量(COD)季节空间分布呈“南高北低”的态势,高值区在南岸潍河、虞河、小清河等河口海域;有机污染指数空间分布显示,夏季受污染海域面积最大且主要集中在莱州湾西南岸。不同年代化学需氧量(COD)空间分布表明:化学需氧量(COD)含量高值区呈缩小趋势且仍主要集中在莱州湾西南海域。时间尺度上,40年来莱州湾化学需氧量(COD)含量呈“M型”变化趋势,2014年至今呈下降趋势。黄河、小清河等河流的陆源输运以及莱州湾周边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化学需氧量(COD)的时空变化产生较大影响,该结果为进一步解析莱州湾有机污染的时空演变趋势提供科学依据。
  • 基于Ecopath模型的天津大神堂海洋牧场生态系统特征及关键种生态容量分析
    韩轩, 高燕, 郭彪, 张博伦, 曾祥茜, 王宇, 王硕, 张雪, 于莹, 刘宪斌
    摘要 ( ) PDF ( )
    为研究海洋牧场建设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影响并为后期生态修复工作提供参考,本研究基于2020年天津市大神堂海域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生态调查数据,将牧场区与对照区分别划分为13和14个生态功能群,基于Ecopath模型建立生态模型,并对牧场区与对照区的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牧场区和对照区生态系统均含有丰富的底栖生物,但高营养级部分食物网结构简单。相较于对照区,牧场区的总初级生产呼吸比(TPP/TR)、连结指数(CI)、系统杂食指数(SOI)、Finn's路径长度(FMPL)分别以1.14、0.448、0.225和3.551优于对照区的1.16、0.408、0.106和3.551,说明海洋牧场的建设使得生态系统的结构变得更加复杂、成熟、稳定。牧场区内关键种为海鸟、脉红螺、隆线强蟹。通过对低隆线强蟹生物量下脉红螺生态容量的模拟,得出该条件下脉红螺的生态容量为21.50 t·km-2,当前生物量已超过最大可持续产量10.75 t·km-2。后续工作应着重引入其他中高营养级游泳动物,以实现经济效益增长和生态修复效率的提升。
  • 稻蟹共作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耦合系统水质变化研究
    李敏, 李奎, 呙金亮, 孙静妤, 邱文杰, 石伟, 管卫兵
    摘要 ( ) PDF ( )
    为研究稻蟹共作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耦合系统中稻蟹共作田对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系统的净化效果,于2021年对耦合系统中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系统、稻蟹共作田、生态沟渠系统的进、出水口及中间水体进行了水质检测。同时对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系统选取了五个位点对水质进行监测。研究表明,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系统中溶解氧的变化范围在3.59~11.3 mg/L,磷酸盐的变化范围在0~0.129 mg/L,pH值变化范围在8.43~9.03,此模式可以提高水体溶解氧水平,可自净大部分溶解性磷酸盐。其次发现,稻蟹共作系统可降低约91.79%的氨态氮,71.15%的亚硝态氮,能够对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尾水进行净化,更利于鱼类的生长,且鱼类产量增加,可达26 250 kg/hm2。稻蟹共作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耦合系统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生态养殖模式,通过此研究为鱼类的养殖模式提供更多的借鉴。
  • 庙岛群岛海域叶绿素a及初级生产力的时空分布特征
    孙婧, 何鑫, 靳洋, 赵玉庭, 邢红艳, 由丽萍, 孙珊
    摘要 ( ) PDF ( )
    2018年8月、10月和2019年4月、6月对庙岛群岛海域进行了综合调查,分析了叶绿素a和初级生产力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主要环境因子间的相关性。庙岛群岛海域表层叶绿素a浓度分布总体呈现南高北低的格局,且季节变化明显,6月最高,8月略高于10月,4月最低,其平均值分别为4.19±0.75、0.79±0.41、0.75±0.37和0.27±0.07 μg·L-1。调查海域内初级生产力高值多出现在东北部海域,受透明度等因素影响,其分布与叶绿素a分布不同,总体呈现北高南低的分布特征,且季节变化明显,6月初级生产力最高,平均值为801.86±627.97 mgC·m-2·d-1,8月次之,平均值为204.84±118.76 mgC·m-2·d-1,再次为10月,平均值为102.19±77.41 mgC·m-2·d-1,4月最低,平均值仅为32.07±13.25 mgC·m-2·d-1。通过分析叶绿素a及初级生产力与主要环境因子间的相关性发现,营养盐是影响庙岛群岛海域叶绿素a分布的重要环境因子,初级生产力分布与溶解无机氮密切相关。
  • 休闲渔业与相关产业的灰色关联度分析——以中国沿海8省(市)为例
    祁思琼, 赵奇蕾, 陈桂莹, 陈新军
    摘要 ( ) PDF ( )
    休闲渔业是《全国渔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确定的现代渔业五大产业之一。近年来,休闲渔业在我国沿海地区的发展势头迅猛。本文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法,选取我国沿海8省(市)2006—2020年休闲渔业以及与休闲渔业表现形态产生关联活动的产业数据,对“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时期的产业关联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1)2006—2020,沿海地区休闲渔业与相关产业关联度呈上升趋势,关联度均值在0.641~0.746,处于中度至高度关联区间;(2)在三个时期中,休闲渔业与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关联度均排在首位,且>0.6。“十二五”时期最高,其中上海、浙江、广东3省(市)休闲渔业与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关联度>0.8,呈现高度关联;(3)相比“十一五”时期,“十二五”“十三五”时期与休闲渔业产业关联度增加的产业为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住宿和餐饮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关联度下降的产业为批发与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且不同地区相关产业的关联度变化具有明显差异。研究表明休闲渔业发展对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的带动作用最为显著,但休闲渔业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各不相同。因此,应结合当地自然资源条件因地制宜,进一步支持和促进优势产业与休闲渔业的融合发展,提高休闲渔业的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
  • 研究综述
  • 基于生态系统的我国海岸带规划框架与路径研究
    安太天, 杨潇, 顾小艺, 白蕾
    摘要 ( ) PDF ( )
    基于生态系统的管理注重保护与利用平衡,强调适应性管理和生态优先,对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海岸带规划具有指导意义。文章分析研究基于生态系统的管理与海岸带规划关系,认为基于生态系统的管理方法可以指导海岸带规划,而海岸带规划丰富了基于生态系统的管理实践。文章提出基于生态系统的我国海岸带规划框架,包括确定管理目标、划定管理区域、制定管理措施、实施监测评估等环节,并据此设计基于生态系统的我国海岸带规划路径,以期为海岸带规划提供决策支撑。
  • 基于DEA-Malmquist指数的我国海洋旅游发展效率比较研究
    董志文, 管晓仙
    摘要 ( ) PDF ( )
    本文基于DEA、超效率SBM模型和Malmquist指数,以我国11个沿海省市为研究案例区,选取反映海洋旅游发展效率的投入产出指标,对海洋旅游发展效率的地区差异情况进行定量表征和比较。研究发现:①从省际区域层面来看,海洋旅游发展效率的时空差异显著,时空规律性明显。②不同地区海洋旅游资源的利用能力和产出能力差别较大,沿海地区总体的海洋旅游发展投入要素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低效利用和资源闲置。③从单个省份来看,浙江海洋旅游综合效率始终保持在领先位置,整体发展水平较高,投入多,产出多;广西近几年海洋旅游综合效率呈现较为积极的发展态势;其他地区海洋旅游综合效率变化相对平稳。
  • “百年变局”中的南海治理——矛盾、挑战与中国路径探析
    龚彦维, 陈韶阳
    摘要 ( ) PDF ( )
    在百年变局背景下,前沿海洋治理问题频发,意识形态分化严重,治理规制遭到挑衅。全球海洋治理面临诸多矛盾,包括公共产品供需矛盾、新自由制度主义与民粹主义的意识形态冲突以及治理主体权责能的错位。作为全球海洋治理的具体形式,南海治理面临形势严峻、法律制度缺陷和地缘政治问题。新冠疫情对人海关系施压,民粹主义威胁合作治理,地缘政治竞争加剧阻碍治理发展,进一步加剧了南海治理矛盾。在新时代,中国应充分利用和平崛起带来的话语权提升,通过推进岛礁功能建设提高治理产品供给效率,深化治理规制体系建设保障海洋秩序,并与东盟合作发展蓝色经济,最终构建南海命运共同体,共同应对未来挑战。
  • 海草修复的组织培养技术研究进展
    尹雷, 沈捷, 陈石泉, 吴钟解, 郭晋宇, 耿晓晓, 贾舒雯, 王道儒, 蔡泽富
    摘要 ( ) PDF ( )
    海草是一类生长于海洋环境的单子叶植物,具有巨大的生态功能和经济价值。因为近年来全球海草面积大幅度减少,所以如何快速恢复退化海草已成为研究热点。目前,移植法、种子法和生境法等海草恢复方法各有利弊,组织培养技术具有繁殖速度快、产量大、成本低等优点,对于海草修复而言,此项技术具备很大的潜力。本文总结近年来国内外海草组织培养研究状况,分析其成败因素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 基于文献计量的我国海洋院校基础科学研究分析
    张艺, 龚心妮, 龙明莲
    摘要 ( ) PDF ( )
    本研究以部署在我国大陆海岸线从南到北以“海洋大学”命名的6所涉海类高校(广东海洋大学,浙江海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江苏海洋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和大连海洋大学)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计量法对它们在基础科学研究领域的科技文献发表时间,合作国家/地区,合作研究机构,学科门类(研究方向),主要期刊,高被引文献等方面展开深入系统分析。研究发现我国海洋院校基础科学研究日益活跃,中国海洋大学在科技论文发表数量与质量上扮演着“领头羊”角色;我国海洋院校与国外机构合作频率较低,而国内合作首选机构为中国科学院;各海洋院校学科研究分布较广,除江苏海洋大学外,其余海洋院校学科发展较为均衡,并且科技论文集中发表在JCR一区优质刊物上。本研究有助于全面把握我国海洋院校的基础科学研究状况,对客观评价它们在当今“海洋强国”背景下所扮演关键角色具有一定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 乡村振兴背景下中国休闲渔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探讨
    赵奇蕾, 陈新军, 陈桂莹, 祁思琼
    摘要 ( ) PDF ( )
    2022年是乡村振兴全面展开的关键之年,做好农业农村工作特殊而重要,发展休闲渔业可助力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本研究回顾了休闲渔业发展历程、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研究认为,中国休闲渔业发展历程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1985—2002年的萌芽发展阶段,2003—2015年的快速发展阶段与2016年至今的规范发展阶段。中国休闲渔业对渔业经济的贡献度在稳健增强,但这一贡献还比较有限,总体发展水平不高,区域间差异显著。研究表明,生物资源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是影响中国休闲渔业发展的基础障碍,管理系统与消费者系统是制约其进一步提升的主要障碍。为促进休闲渔业高质量发展,从全面发展、绿色发展和科学发展等三个方面提出建议。实现休闲渔业的全面发展从编制全国休闲渔业发展规划,加强人员管理与提高从业者素质,建立休闲渔业政策监管、激励机制进行。实现休闲渔业的绿色发展从制定休闲渔业产业标准和法规,改进休闲渔业监测制度和建立数据库,开展渔业资源评估与保护进行。实现休闲渔业的科学发展从加强休闲渔业学科建设与学术研究,加强科技推广与应用进行。未来中国休闲渔业的发展既面临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带来的政策和市场驱动力增强、破解长江十年禁捕转产转业难题的巨大机遇,也面临新冠疫情冲击下的休闲渔业产业稳健发展和调整产业结构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