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 第47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5-04-10
  


  • 研究论文
  • 贝克喜盐草在珠海唐家湾的分布及其生长特征
    张立, 郭康丽, 党二莎, 索安宁, 何伟宏
    摘要 ( ) PDF ( )
    为了对珠海市唐家湾濒危海草贝克喜盐草(Halophila beccarii)及其生境的基本特征进行研究,本文于2018年秋、2020年秋对该地区进行了实地调查,对其水质环境、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海草的生长特性进行初步探讨。利用Pearson相关法对海草生长特征及其与环境因素的关系进行分析。调查发现,唐家湾贝克喜盐草在2018年的平均干重生物量为14.45±5.82 g/m2,面积3.29 hm2,2020年的平均干重生物量为14.47±7.67 g/m2,面积4.13 hm2,斑块化程度加重,面积与2008年相比下降了45%左右。海草区沉积物中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优势种和栖息密度在2018年与2020年间也有明显改变,生物量下降。通过相关分析,发现贝克喜盐草的生长形态与环境因素如海水可溶性无机磷(DIP)浓度和盐度之间存在密切联系,海草叶片尺寸与盐度有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覆盖度则与盐度呈显著正相关,且叶长、叶宽随DIP浓度的增大而增大,表现出海草对于环境的适应性。由于该区的水体条件不佳,残存的蚝桩和频繁的人为干扰,有必要把唐家湾海草床列入保护管理范围内,并进行相应的动态监测与基础研究。
  • 波浪的孔洞效应对抛石护面稳定性的影响
    王锴锴, 郑建国, 李杰, 陶威, 许国辉
    摘要 ( ) PDF ( )
    在海岸防护工程中,常把抛石用于海堤堤角和迎浪侧的防护,由于抛石间存在孔洞,在波浪作用下极易发生孔洞效应,对其稳定性造成威胁。本文针对影响波浪孔洞效应的孔洞长度、孔洞大小和孔洞排气情况三个因素在不同波况下的波压力开展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尾部完全不封闭孔洞所受冲击力小于尾部完全封闭孔洞,远小于尾部可排气孔洞;不同长度孔洞尾部所受冲击力随着孔洞长度的增加会先增加后减小;不同大小孔洞尾部所受冲击力随着孔洞大小的增加会先增加后减小;波浪孔洞效应所造成的冲击力对于孔洞长度的敏感度大于孔洞大小的敏感度且相近波浪工况之间受力最大孔洞的长度或大小是一定的。
  • 泗河水体TN、TP和Chl.a季节变化与空间分布特征及富营养化评价
    赵婉玉, 李攀, 胡清静, 魏玉秋, 舒凤月
    摘要 ( ) PDF ( )
    分析了2016—2017年泗河流域20个断面水体TN、TP和Chl.a的季节变化与空间分布特征,并利用对数型幂函数普适指数公式对水体营养状态进行了评价,讨论了影响氮、磷营养盐分布的因素及其环境效应。结果表明,2016—2017年泗河水体中TN的平均质量浓度为5.52±2.83 mg·L-1,TP为0.24±0.25 mg·L-1,Chl.a为36.56±26.98 μg·L-1。水体中氮营养盐季节差异不明显;磷营养盐季节差异较大(p<0.01),秋季TP浓度约为夏季的2倍。氮、磷营养盐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布特征,在泗河支流济河、蒲山河与干流交汇处、沂河与干流交汇处两区域内浓度较高。总体来看,泗河流域的主要污染物为TN,其处于“重富”营养化状态(EI=67.60)。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点源污染是泗河污染的主要来源,畜禽养殖和农业的面源污染也具有重要贡献。综合2011—2021年TN、TP年际变化数据分析发现,TN浓度在2016—2017年达到峰值后逐渐降低,2021年TN浓度较2016年降低约70%,近年来通过对泗河流域生态环境的治理、污染排放的控制,其水质状况得到显著改善。
  • 西北太平洋海浪模型构建与台风浪分析
    姜贺, 陈学恩, 张佳琳, 李延刚, 曹兵, 何佩东
    摘要 ( ) PDF ( )
    本文基于WAVEWATCH Ⅲ(WW3)海浪模式构建了西北太平洋海浪模型,并对2019年8月8日—8月9日“利奇马”台风期间的海浪有效波高进行了模拟和分析。利用再分析数据和浮标观测数据分别评估了WW3模式在西北太平洋海域的适用性。结果表明:再分析有效波高与WW3模式模拟有效波高的相关系数均在0.9以上,说明二者的一致性较好,浮标观测有效波高与模式模拟结果的变化趋势一致,表明本文所建立的海浪模型可以较好再现西北太平洋海域的台风浪变化特征。
  • 基于三线圈耦合结构的感应耦合式电能数据并行传输系统
    郎子琛, 李醒飞, 徐佳毅, 谢子铭, 李洪宇
    摘要 ( ) PDF ( )
    对于缆系浮标中应用的感应耦合式电能传输系统而言,水上和水下设备之间的通信由于水环境的复杂性而成为一个挑战。本文提出了一种采用三线圈耦合结构实现电能数据并行传输的新型系统。首先,本文介绍了整个系统的电路模型,由五个互相绝缘的闭合回路构成,它们通过两个三线圈耦合结构的耦合器连接,并且详细说明了所提出耦合器的结构。其次,本文推导了正向和反向通信时电能和数据的传递函数,并对传输特性进行了分析。第三,本文详细分析了三线圈耦合结构的特点,进而给出了优化系统并且降低电能和数据之间串扰的方法。最后,本文通过实验对所提出的系统进行了验证。实验样机可以实现50 W电能传输和30 kb/s数据传输。
  • 基于深度学习的体视镜下碎屑矿物的智能识别研究
    李辉, 韩宗珠
    摘要 ( ) PDF ( )
    碎屑矿物鉴定是沉积物矿物学研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常规的体视镜下碎屑矿物鉴定是一项漫长、复杂且容易出错的任务,必须由训练有素的实验人员执行。这是一项乏味的工作,因为碎屑矿物体积小并且缺乏明显的特征,试验人员的疲劳会导致工作效率的降低甚至矿物的错误识别,并且矿物种类的识别结果也会受到试验人员的主观影响。计算机视觉和深度学习技术使碎屑矿物鉴定的智能化成为可能。为了提高碎屑矿物鉴定统计工作的效率,文中制作了体视镜下碎屑矿物图像数据集,训练优化YOLO v3网络实现了11类碎屑矿物的目标检测。实验显示,在训练的过程中,随着训练次数的增加,模型的损失函数不断减小,最后趋于稳定。使用顶光图像和融合图像训练的模型map值分别为91.03%和89.91%,说明试验所训练的模型具有较好的目标检测识别精度。在此基础上编写了一款碎屑矿物鉴定统计辅助软件,在文中碎屑矿物样品的鉴定过程中,使用该软件可以减少85%~90%的人工鉴定工作量。
  • 江苏近海大黄鱼放流群体与海捕群体遗传多样性比较分析
    张虎, 赵祥, 祖凯伟, 祝超文, 贲成恺, 袁健美, 胡海生, 肖悦悦, 杨艳艳, 宋娜
    摘要 ( ) PDF ( )
    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是我国近海重要的经济鱼类,近年来其资源量急剧下降,主要受到过度捕捞、环境污染、栖息地破坏等因素的影响。近年来江苏近海的大黄鱼放流数量持续增加,为研究江苏近海大黄鱼种质资源现状,我们对该海域的放流群体和海捕群体共198尾样品进行遗传学分析。基于线粒体DNA控制区序列分析的结果显示,大黄鱼两个海捕群体之间遗传差异较小(FST=0.031),放流群体和海捕群体间遗传差异较大(FST=0.094-0.099);放流群体的单倍型多样度(0.873 5±0.030 8)、核苷酸多样度(0.014 4±0.007 3),显著小于海捕群体的单倍型多样度(0.998 4±0.001 4)、核苷酸多样度(0.022 4±0.011 1),推测放流苗种遗传多样性较低可能是由于养殖基地亲鱼的数目过少以及近亲繁殖等原因造成的。本研究通过比较江苏近海大黄鱼放流群体和海捕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差异,对评估增殖放流所产生的遗传学影响具有重要意义,亦可为后续大黄鱼增殖放流工作的开展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参考。
  • 不同溶解氧水平下含水层生物堵塞过程研究
    孙洁, 阎妮, 赵明敏, 郑西来, 李敏
    摘要 ( ) PDF ( )
    人工回灌过程中,生物堵塞的不可逆性严重影响回灌系统的使用寿命,溶解氧(DO)对生物堵塞的影响研究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采用室内一维渗流砂柱试验,系统分析DO对含水介质表层渗透性、微生物群落结构、微生物数量及胞外聚合物(EPS)含量的影响,确定了DO对不同回灌阶段造成生物堵塞的关键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含水介质渗透性下降速率与DO含量呈正相关,含水介质相对渗透系数K′达到0.2时,DO含量为3、6和9 mg/L的试验组所用的回灌时间分别为21、18和16 h。随着回灌的进行,砂柱表层细菌群落结构显著演替,兼性厌氧细菌(如肠杆菌属及芽孢杆菌属)丰度增加,好氧细菌(如不动杆菌属)丰度降低,并且DO含量为9 mg/L的试验组具有较高的物种多样性。此外,DO水平高的试验组的微生物数量较多,EPS分泌量较低。因此,DO主要通过影响微生物数量来加快生物堵塞进程。
  • 拉菲草的固沙防侵试验研究
    李杰, 许国辉, 李松瑶, 李安龙, 陈明佳, 洪波, 郑建国
    摘要 ( ) PDF ( )
    近岸水动力环境,影响着物质输运从而导致海床剖面改变。海岸带的水生植物可通过消除波能、缓流促淤而减小波浪对岸滩的破坏。拉菲草具有很强的韧性、外表光滑、不怕水且极其牢固,可以植入海滩,作为海滩侵蚀防护和固沙的天然材料。通过波浪水槽试验,在水深为35 cm的沙质岸滩上布设拉菲草床,探讨在不同波高的规则波作用下,拉菲草床布置道数及疏密度对岸滩剖面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拉菲草床的疏密度和布设道数对消减波高及减缓流速有明显影响,适当提高拉菲草床的疏密度、增加种植道数,可获得较好的缓流和消波效果。
  • 上海滴水湖入湖河道浮游动物群落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刘茂东, 袁林, 薛俊增, 陈冲, 陈嘉杰, 胡茜靥
    摘要 ( ) PDF ( )
    为探究滴水湖入湖河道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影响因素,于2018年12月至2019年11月对滴水湖入湖河道4条河道共12个点位的浮游动物及水质进行了调查。本次调查共鉴定浮游动物79种,其中轮虫48种,枝角类16种,桡足类15种。浮游动物优势种共11种,其中轮虫8种,桡足类3种。其中各季节均出现的优势种为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曲腿龟甲轮虫(Keratella valga)、无节幼体(nauplii)和针簇多肢轮虫(Polyarthra trigla)。滴水湖入湖河道浮游动物具有显著的季节和区域差异,其密度和生物量均表现为秋高冬低,内涟河>外涟河>中涟河>入湖口的趋势。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RDA)显示,叶绿素a(Chl-a),硝酸盐氮(NO3-N),氨氮(NH3-N)和高锰酸盐指数(COD-Mn)是影响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因子。通过浮游动物与水体理化因子对水体状况进行评价,其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适度的干扰增加了浮游动物群落的多样性。因此在对水体调查评价时,需将浮游动物与水体理化因子结合,以全面了解水体状况。
  • 研究报告
  • 夏季长江口海域溶解氧垂向输运及对低氧区演变的作用
    裴生鑫, 李博, 王寇, 王鹏皓
    摘要 ( ) PDF ( )
    本文基于2019年7月在长江口科学考察实验研究夏季航段(NORC2019-03-02)中获得的连续观测数据,分析了该海域的水文环境要素分布,并进一步估算了日周期内溶解氧跨跃层垂向输运。本次观测发现水体的水文环境要素分布具有明显的分层结构,潮流的变化不但影响着水文要素的分布,同时也会造成水体跃层位置的变化。通过计算得到水体浮性频率的平方N2、湍动能耗散率ε和垂向湍扩散系数kz的分布情况。最后通过一维溶解氧垂向输运方程计算得到日周期内跨跃层输运的溶解氧量为1.74 mmol/(m2·d),引入底沉积耗氧与水体耗氧,进一步解释说明了长江口低氧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水体的层化现象。
  • 测序数据量对褐斑鲬和条纹斑竹鲨线粒体基因组组装效率的影响
    赵蕊蕊, 陆定方, 李鹏飞, 韩志强, 徐胜勇
    摘要 ( ) PDF ( )
    高通量测序技术及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的快速发展为大规模开展非模式生物基因组测序工作提供了可能,然而如何在低成本的基础上获得基因组信息成为高通量测序技术推广的重要限制因素。鉴于海洋鱼类多样性及其基因组大小的异质性,本研究以硬骨鱼褐斑鲬和软骨鱼条纹斑竹鲨为研究对象,对两者进行线粒体基因组组装与分析,探讨测序数据量及测序深度对海洋鱼类线粒体基因组组装效率的影响。根据对褐斑鲬和条纹斑竹鲨样品开展高深度Illumina测序,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别构建10个测序数据量梯度,并使用NOVOPlasty软件进行线粒体基因组组装,从组装效果、时间两方面统计分析线粒体组装结果。结果显示,随着测序数据量及测序深度的下降,线粒体组装时间呈显著下降趋势(Wilcoxon signed rank test,P<0.01)。褐斑鲬数据量0.3 Gb(测序深度~0.4 x)后无法成功组装线粒体基因组、条纹斑竹鲨数据量0.15 Gb(~0.03 x)后线粒体组装时间逐步增加。对组装效果和组装时间进行综合分析,确定褐斑鲬和条纹斑竹鲨线粒体基因组组装的最优数据量分别为0.3 Gb和0.5 Gb,提示0.5 Gb的测序数据量可能是海洋鱼类线粒体基因组组装的最优方案。本研究初步给出了海洋鱼类线粒体基因组组装的最优测序数据量(~0.5 Gb),可为后续相关研究工作提供参考,同时有助于在低成本基础上进行海洋鱼类线粒体基因组组装。
  • 外海营养盐输入对黄海营养盐的影响
    陈创业, 赵亮, 张晶
    摘要 ( ) PDF ( )
    黄海作为半封闭的陆架浅海,外海输入是营养盐的重要来源,了解外海营养盐对黄海营养盐浓度和含量变化的影响,有利于加强渔业资源保护与提升生态治理水平。基于物理-生物地球化学耦合模型,本文分析了外海营养盐输入增加对黄海营养盐的影响。当外海输入营养盐增加时,黄海表层增加明显的海区位于秋冬季35°N以南,底层主要增加区域为冬季苏北浅滩及黄海槽、春夏秋季的南黄海中部;启东嘴-济州岛断面输入对黄海营养盐现存量补充最多,全年中下层增加明显,而济州海峡断面交换损失营养盐现存量最多,冬春季损失分布较均匀,夏秋季海峡中部损失显著;水体营养元素现存量全年整体表现为增加,以无机营养盐现存量增加最明显,全年平均增量占水体内部总增量的60%以上,水体颗粒有机态营养盐现存量与浮游植物现存量月际变化率一致,夏秋高于冬春。
  • 莱州湾无机氮、磷酸盐时空演变特征及富营养化评价
    陆庆沅, 张猛, 赵可歆, 胡清静, 丁东生, 曲克明, 崔正国
    摘要 ( ) PDF ( )
    为了解莱州湾及其邻近海域无机氮(DIN)、磷酸盐(PO3-4-P)时空演变特征及富营养化状况,于2020年春季(5月)、夏季(8月)、秋季(10月)和2021年冬季(1月),对莱州湾及其邻近海域40个调查站位表、底层水体中DIN和PO3-4-P的含量和空间分布进行研究,采用有机污染综合指数法和潜在性富营养化评价法对研究海域的富营养化状态水平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莱州湾表、底层DIN、PO3-4-P浓度基本一致,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DIN浓度在夏秋季节低于春冬季节,PO3-4-P与之相反,其中NO-3-N在四个季节中占比均超过50.0%,是DIN的主要存在形式;莱州湾DIN分布呈西部近岸高于东部,高值区域主要出现在黄河口、小清河口等附近海域,陆源输入对其分布有较大影响;PO3-4-P分布受季节影响较大;4个季节莱州湾西部、南部海域水质受到污染,黄河、小清河口附近海域污染较为严重;大部分海域处于磷限制潜在性富营养(ⅥP)和磷中等限制潜在性富营养(ⅤP)水平。近60年莱州湾DIN、PO3-4-P含量均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研究结果将为深入打好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和山东美丽海湾建设提供数据支持和理论参考。
  • 基于SBM模型与PVAR模型的我国海洋环境效率和海洋经济增长动态关系研究
    姜璐, 余静
    摘要 ( ) PDF ( )
    海洋环境保护与海洋经济发展受到学术界和政府部门的广泛重视。本研究从全国和海洋经济圈双重视角出发,运用SBM模型和PVAR模型探究了我国海洋环境效率与海洋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结果表明:(1)海洋环境效率与经济增长存在较为明显的动态冲击相应关系。整体和南部海洋经济圈的海洋环境效率与经济增长存在明显的协同效应,二者相互促进;北部、东部海洋经济圈的海洋环境效率和海洋经济增长存在较为明显的负向响应。(2)海洋环境效率和海洋经济增长均具有脆弱性特征,受自身因素和外部冲击影响较大。(3)由于我国海洋环境效率目前仍处在中低水平,对海洋经济的带动作用还不是很明显,因此需要进一步推进海洋环境保护实践,实现海洋环境与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的相关结论可以为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 无人机航测技术在东郊椰林马尾藻资源调查的应用
    蔡绍孟, 陈春华, 刘建波, 宋长伟
    摘要 ( ) PDF ( )
    该研究获取了东郊椰林近岸海域马尾藻的资源分布情况,计算马尾藻盖度,也为计算海草盖度和生态监控提供基础数据。选取大潮低潮时在海南省文昌市东郊椰林近岸海域采用无人机航测技术得到了300 m×500 m高清的马尾藻分布的航拍影像图,结果表明:在调查区的东南区有较多的珊瑚礁和岩礁分布,是马尾藻的密集分布区,在浅水区域是海草的密集分布区,其间夹杂着少量的马尾藻分布。利用Arcgis软件监督分类工具中最大似然法分类方法和3D分析工具中的等值线工具相结合研究了马尾藻分布情况,得出研究区马尾藻约有2 924簇,分布面积为755.6 m2,盖度为0.5%。根据实地调查发现三种不同种类马尾藻,分别为宽叶马尾藻(Sargassum euryphyllum)、匍枝马尾藻(Sargassum polycystum)和重缘叶马尾藻(Sargassum duplicatum),平均株高约为30 cm,漂浮生长。
  • 台风梅花(2022)对胶州湾重金属分布的影响
    刘小沙, 李辉, 仇依琳, 张晗, 相壮壮
    摘要 ( ) PDF ( )
    作为影响海洋环境(包括河口、海湾)最为剧烈的天气事件之一,台风会显著影响海湾中物质的迁移、转化、交换和输运以及海洋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本文以2022年8月台风“梅花”影响为背景,研究了胶州湾中海水、沉积物以及生物体中重金属(铜(Cu)、铅(Pb)、锌(Zn)、镉(Cd)、铬(Cr)、砷(As)和汞(Hg))的变化,阐述海湾重金属的受台风影响后的时空变化特征。对比结果分析如下:台风过后,水体中大部分重金属(Cu、Zn、Cd、Cr和As)浓度呈升高的趋势,其中水体中Cr的浓度显著增加(p<0.05),其平均浓度比台风前的浓度高9.2倍;而台风过后,沉积物中大部分的重金属(Pb、Cu、Zn、Hg、Cr和As)均呈降低的趋势,这可能与台风的扰动作用促进表层沉积物的再悬浮和再分布有关;此外,台风过程在促进渔获量增加的同时,也促进了鱼类(以带鱼为例)体内的重金属(Cu、Pb和Cd)以及甲壳类(以口虾蛄为例)体内重金属(Pb、Hg和As)的富集。
  • 船舶压载水指示性分析设备在BWMS安装调试试验中的应用可行性研究
    杨敏远, 吴惠仙
    摘要 ( ) PDF ( )
    为防控压载水带来的物种入侵风险,对压载水中的生物密度进行有效、快速地识别愈发重要。IMO通函表示指示性分析可用于压载水的快速检测,但尚未规定指示性分析设备的类型,国际上也尚未形成统一的评估指示性分析设备的方案,因此亟需对现有指示性分析设备的实际应用可行性进行验证。本文结合压载水管理系统安装调试试验,探讨了国内外不同原理的FDA(CHN)、PAM(U.K)和PAM(CHN)三台指示性分析设备的应用可行性。结果表明三台设备在进行流入水检测时识别检测准确率较低,而PAM(U.K)和PAM(CHN)对过滤-紫外和过滤-电解-中和工艺处理后排放水检测的准确率较高,可用于安装调试试验排放水检测的辅助工具,FDA(CHN)的检测稳定性尚需提高。本研究为国内指示性分析设备的研发和改进升级提供数据基础,也为港口国监督检查科学选用设备提供依据。
  • 研究综述
  • 北太平洋大青鲨管理策略量化研究
    杨军勇, 杜若谦, 夏萌, 戴小杰, 吴峰
    摘要 ( ) PDF ( )
    随着渔业养护和管理的常态化和规范化,兼捕渔获物的研究和管理近年来逐渐成为渔业养护和管理研究的重点和热点。大青鲨属于大洋性高度洄游物种,是金枪鱼延绳钓等渔业中重要的兼捕渔获物。本研究使用来自北太平洋金枪鱼与类金枪鱼国际科学委员会(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Committee for Tuna and Tuna-like Species in the North Pacific Ocean, ISC)的大青鲨(Prionace glauca)渔获量数据,构造反映渔业状态和种群动态的操作模型,使用MSEtool对备选管理策略进行量化分析,权衡管理策略的实施效果,讨论了相对最适管理策略。分别拟合日本、夏威夷、墨西哥、太平洋共同体秘书处(The Pacific Community, SPC)和中国台湾提交的丰度指数数据,计算总可捕量(Total Allowable Catches, TACs),最后通过敏感性测试对模型的稳健性进行了评价。本研究为我国积极参与国际渔业管理提供了科学支撑和技术保障。
  • 西北太平洋中尺度涡研究进展
    张梦莉, 兰田, 张春玲, 胡松
    摘要 ( ) PDF ( )
    西北太平洋海域是赤道太平洋与亚热带太平洋之间物质与能量交换的主要区域,海气相互作用强烈,在全球气候变化中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普遍存在于各大洋的中尺度涡旋,在这一区域也十分活跃,涡旋运动对东海黑潮流量有重要贡献,进而可以影响我国近海的生态环境。西北太平洋海域的中尺度涡一直备受国内外海洋学家的关注,近年来,随着卫星高度计数据和Argo浮标剖面数据的广泛应用,该区域中尺度涡的研究越趋活跃。本文较系统地总结了中尺度涡旋的探测识别方法、特征统计、内部结构、演变机制及其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初步探讨了该海域未来中尺度涡研究的发展趋势,可为深入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 长三角近岸海域环境污染协同治理路径优化分析
    王雪纯, 沈韬, 刘天佐, 郑建明
    摘要 ( ) PDF ( )
    长三角临海两省一市近岸海域经济与生态协调性矛盾越来越显著,严重制约了长三角近岸地区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本文运用协同治理理论,探讨长三角省际政府之间、辖区内地方政府职能部门之间和信息技术协同治理问题。长三角近岸海域污染治理存在省际政府之间协同不畅、政府内部纵向部门职责分工的分散化以及“信息技术孤岛”等问题。最后提出应从构建横向交流合作机制、完善政府内部职能部门之间的协同机制和提升海洋信息数据治理能力三方面来推进协同治理。
  • 区域性渔业管理组织公海登临与检查制度研究进展
    邹磊磊, 汪月, 卢洁
    摘要 ( ) PDF ( )
    公海登临与检查制度是国际海洋法的一项重要进展,是区域性渔业管理组织促使公海渔船遵守与执行区域养护和管理措施的重要手段。梳理关于区域性渔业管理组织公海登临与检查制度的研究进展发现: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主题高度一致,均聚焦于区域性渔业管理组织公海登临与检查制度的问题和对策研究。随着中国公海渔业的发展以及公海登临与检查实践的开展,国内学者也开展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主题包括中国参与公海登临与检查面临的问题以及建议和对策等。经分析,公海登临与检查制度的法律体系、执行程序以及我国公海登临与检查实践等主题将成为今后国内相关研究的主要方向。
  • 我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评价与实证分析——以山东省为例
    续庭玮, 董杰, 武文, 马志远, 俞炜炜
    摘要 ( ) PDF ( )
    海洋生态文明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部分,是习近平生态文明观的重要组成,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为山东省的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基础资源和环境保障。山东省海洋生态文明建设评价的相关研究仍较为缺乏,且评估实例鲜少考虑海洋生态发展与经济社会等领域耦合的关系。因此,本文基于海洋生态文明的内涵和特点,借鉴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经验,并结合山东省情,建立涵盖海洋生态发展、海洋经济发展、海洋社会发展三大系统,共计25个指标的海洋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定量评价2008—2018年山东省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情况,并结合山东省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成效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定性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海洋生境的保护修复、推动海洋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强海洋科技创新、打造形式多样的海洋文化品牌、完善相关海洋制度等提升山东省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对策建议。
  • 大型海藻在蓝碳中的作用及研究进展
    白泽文, 刘正一, 赵燕, 张金浩, 秦松, 钟志海
    摘要 ( ) PDF ( )
    通过海洋活动及海洋生物捕获碳的活动称为蓝碳。大型海藻可通过光合作用吸收水体中的无机碳,并将其转化为有机碳,实现CO2的固定。在生长过程中,藻体也会持续不断向水体中释放溶解性有机碳(DOC)和颗粒性有机碳(POC),对近海碳循环有着重要意义。大型海藻在蓝碳中的作用可通过碳核算来评估,即估算大型海藻的固碳量与储碳量,固碳量即为藻体本身碳含量与生长过程中释放的DOC、POC量的总和,储碳量为埋藏的碳量和惰性有机碳的和。本文从海洋碳酸盐系统、大型海藻光合作用及有机碳去向、碳核算、大型海藻蓝碳面临的挑战等四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 海洋资源资产价值与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内涵及方法辨析初探
    桑新春, 吴姗姗, 张春艳, 李锋, 王秀娜, 李学峰, 岳奇
    摘要 ( ) PDF ( )
    海洋资源资产价值核算与海洋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是当前开展海洋资源保护与利用的重要管理手段。本文详细分析了二者的核算内涵、关键要素和核算逻辑,并对其异同性进行了辨析。经过研究分析可知,海洋资源资产价值核算与海洋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在结果的表征和核算基本逻辑方面具有一致性,但其核算目的、尺度、内容、方法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最后本文提出如下建议:(1)开展平衡表制度的建设,对资源资产或生态产品的变化情况进行动态跟踪分析;(2)借鉴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技术方法,完善海洋资源资产生态、社会价值核算研究;(3)开展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率研究,实现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状况和机制的有效评判。
  • 中荷海上风电政策对比与发展启示
    王东海, 胡恒, 岳奇, 吴凯琳
    摘要 ( ) PDF ( )
    作为欧洲最早开发海上风电的国家之一,荷兰在海上风电领域的发展经验对我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以荷兰为例,采用比较分析方法,在系统梳理中荷两国海上风电发展现状基础上,从管理框架、补贴与招标政策、深远海布局、“海上风电+光伏”和海上制氢五方面,全方位对比中国与荷兰海上风电政策差异,总结现阶段我国发展面临瓶颈,提出明确机构职责、核心技术攻关降本增效、创新补贴与招标政策、推动海洋资源综合开发四点荷兰对中国海上风电发展启示。研究成果将为“十五五”我国海上风电行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思路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