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 第45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23-12-10
  


  • 研究论文
  • 三种海面风场资料在中国沿海风能利用中的比较研究
    林逸凡, 刘玉飞, 王小合, 逯鹏, 杨梓豪, 董胜
    摘要 ( ) PDF ( )
    CCMPv2、ERA5、CFSR&CFSv2再分析风场因时空分辨率较高,在波浪、潮汐模拟中应用广泛,但其数据质量在空间上不恒定,对于中国海,受限于实测资料数量,目前尚未有学者对上述风场在其范围内的质量进行广泛、详细的对比。本文提取1998—2014年的ICOADS数据,利用风速计高度将其统一修正至10 m高度处,对三种风场在中国海及各海域的质量从风速和风向角度分别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1)CFSR&CFSv2再分析风速、CCMPv2再分析风向在中国海整体与实测数据一致性最高;(2)同一海域最优风速、风向大都不出现在同一风场:再分析风速中,三巴海峡周边、西太平洋、南海北部以ERA5为优,其他海域最优均为CFSR&CFSv2;再分析风向中,渤海、福建及台湾沿海、北部湾以CFSR&CFSv2为优,其他海域最优均为CCMPv2。
  • 基于GEE的1985—2020年胶州湾形态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
    赵士祺, 徐艳东, 陈建强, 魏潇, 王玉祯
    摘要 ( ) PDF ( )
    胶州湾沿岸是青岛市人口密度最大、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分析其形态变化对沿岸海洋环境保护及维持区域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谷歌地球引擎(Google Earth Engine,GEE)云平台上基于Landsat系列遥感影像,综合利用最大类间方差法、数学形态法处理和Canny边缘检测等方法,自动提取了1985—2020年每5 a的海湾岸线空间信息,从点线面三个维度定量分析了胶州湾35 a形态时空变化过程,并探讨了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在GEE云平台上自动解译遥感影像可提高海湾岸线空间信息的提取效率;1985—2020年胶州湾重心位移平均方向为北偏东7.61°,海湾南岸向海扩张远大于北岸,西岸向海扩张略大于东岸;研究时段内岸线长度、分形维数和海湾形态发育指数均在1990年最大,岸线长度总体表现为先增大后快速降低而后小幅增长又缓慢减少的特征;35 a来岸线开发利用程度指数不断上升,海湾面积缩小了17.31%(70.34 km2),海湾形态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是近岸养殖池塘、港口工程、城镇建设和沿海交通线建设等围填海活动。
  • MICP胶结钙质砂长期变形特性试验研究
    张磊, 杨俊杰, 王子玉
    摘要 ( ) PDF ( )
    以南海某岛礁的钙质砂为基础材料,采用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积(简称MICP)技术加固,并对加固试样进行长期循环加载三轴试验,研究了MICP胶结钙质砂在不同循环荷载作用下的变形特性及营养盐浓度对于MICP胶结钙质砂变形特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MICP胶结钙质砂抵抗变形的能力有效提升,且营养盐浓度的提升能在一定范围内提高MICP胶结钙质砂抵抗变形的能力;MICP胶结钙质砂轴向累积应变与循环振次基本呈双曲线关系,加载前期轴向累积应变迅速增长,随着加载的进行,轴向累积应变增长速率逐渐减缓,试样轴向累积应变最终趋于平稳;基于动力试验结果引入参数循环应力比,根据轴向累积应变双曲模型,建立了MICP胶结钙质砂长期循环加载永久变形预测式,对循环荷载下MICP胶结钙质砂的长期变形预测有积极意义。
  • 基于数字图像测量系统的南海砂土剪切变形特性研究
    杜奇智, 张红, 程升, 单红仙
    摘要 ( ) PDF ( )
    将数字图像测量技术应用于常规三轴试验中,获得三轴试验过程中样品表面各点的变形信息,用以分析样品剪切变形特征。本文对取自南海神狐海域的海底砂土,开展不同围压、初始相对密实度的固结排水剪切试验。研究南海砂土抗剪强度变化规律,并基于数字图像测量系统着重探讨了南海砂样剪切变形破坏全过程的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南海砂土在不同围压及密实度下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应变软化特性。试样的破坏类型均为“单缝破坏型”,剪切带在偏应力达到峰值强度约1/2时开始形成,在峰值强度过后的应变软化阶段完全形成。南海砂土剪切带倾角的实测值为53.5°~56.5°,介于Mohr—Coulomb理论和Roscoe理论计算得到的剪切带倾角值之间,而Arthur准则能更好的预测南海砂土的剪切带倾角值。
  • 沉积物粒度组分空间预测的地理加权回归残余Kriging方法
    孙思佳, 刘付程, 周艺, 李荣
    摘要 ( ) PDF ( )
    针对沉积物粒度组分空间分布的自相关性和环境相关性特征,提出了基于地理加权回归残余Kriging的近海沉积物粒度组分空间预测方法,并以苏北海州湾表层沉积物的粒度数据为基础,分析和评估了其在沉积物粒度组分空间预测和底质类型制图应用中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地理加权回归残余Kriging方法可获得比普通Kriging方法更高的粒度组分空间预测精度和底质类型制图精度,其底质类型的总体制图精度达到了89.6%,相应的Kappa系数为0.873,显示其底质的制图类型与样本的实测类型有着较好的一致性。新方法综合考虑了变量的空间自相关性和环境相关性,在定量化的沉积物粒度组分空间预测和底质类型制图中具有实用价值。
  • 高桩码头承载性能的影响因素研究
    吕鹏, 焉振, 董胜
    摘要 ( ) PDF ( )
    高桩码头的承载性能除了受结构及材料的影响外,土体强度及桩土之间的摩擦也对其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基于ABAQUS建立了高桩码头三维有限元模型,并在验证模型正确性的基础上分析了土体强度、弹性模量以及桩-土摩擦系数对结构承载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土体强度与弹性模量均对结构的极限承载力具有一定的影响,在相同水平荷载作用下,土体强度与弹性模量越大,结构的水平位移越小,所受弯矩越小。而土体强度对最大负弯矩影响较小,最大差值出现在距桩底1/4处,弹性模量对最大正弯矩与负弯矩都有影响,最大弯矩变化大约为10%~15%。桩-土摩擦系数μ同样对结构的承载性能具有一定影响,在一定范围内,随着μ的增加,结构的极限承载力也呈现逐渐增大的态势,并且其变化幅度也逐渐增加,但摩擦系数对弯矩的影响主要集中在负弯矩处,对受正弯矩作用部分影响较小。
  • 水下多次级供电系统稳压策略研究
    方俊峰, 李醒飞, 李洪宇, 徐佳毅, 谢子铭
    摘要 ( ) PDF ( )
    感应耦合电能传输(Inductive coupled power transmission,ICPT)技术凭借其在可靠性与安全性等方面的优点,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水下设备的供电系统当中。为了解决应用于水下设备的多次级ICPT系统在工作距离与次级数量变化时输出电压波动较大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自抗扰控制(Active disturbance rejection controller,ADRC)的初级侧稳压控制策略。该策略通过捕捉初级工作电流作为反馈信号,可在各次级无通讯与稳压模块的条件下维持系统输出电压的稳定。文章通过建立多次级ICPT系统电路模型分别对系统的硬件电路与控制流程进行了设计。基于Matlab/Simulink&Maxwell的联合仿真与三次级ICPT系统样机实验均验证了本文控制策略的合理性与可行性,实验结果同时证明了该策略与其它控制算法相比拥有更好的鲁棒性能与动态特性。
  • 三种裂腹鱼血细胞及血浆的元素含量测定与比较
    侯微微, 吴智超, 江守文, 林枫, 许强华
    摘要 ( ) PDF ( )
    为探究高原裂腹鱼对高原低氧环境的适应性,本实验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分析法测定并比较了两种高海拔的裂腹鱼,拉孜裸鲤(Gymnocypris scleracanthus)(4 580 m)与尖裸鲤(Oxygymnocypris stewartia)(3 650 m)和一种低海拔的齐口裂腹鱼(Schizothorax prenanti)(650 m)体内血细胞及血浆中的11种元素含量。结果表明,血细胞Cr、Mg和Cu的含量在三种裂腹鱼间呈显著差异;分布于低海拔的齐口裂腹鱼血浆中K和P的含量显著高于拉孜裸鲤和尖裸鲤,Na的含量显著低于两种高海拔裂腹鱼。为适应高原低温缺氧环境,裂腹鱼会通过调控体内元素含量来调整机体代谢水平。本研究结果可为裂腹鱼高原低氧环境的生理适应机制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 中华绒螯蟹不同产品状态挥发性物质的研究
    尹晶, 管卫兵, 石伟, 王江龙, 俞晓燕, 张光弟
    摘要 ( ) PDF ( )
    本文基于气相离子迁移谱技术(headspace-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scopy, HS-GC-IMS)可视化表征特点,检测了稻蟹共生系统中鲜活、冷藏麻醉及冻结产品状态下的中华绒螯蟹肌肉与性腺挥发性物质。采用指纹图谱,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 和匹配矩阵,分析其挥发性物质(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VOCs)差异。结果表明:三种产品状态中华绒螯蟹共鉴定出47种挥发性物质,主要有酮类、醛类、醇类、酸类、酯类及杂环类,其中贡献量较大的化合物有酮类、醛类及醇类,分别12、9、8种。试验从鲜活、冷藏麻醉及冻结产品的肌肉中分别检测出15、19、22种挥发性物质;从不同产品状态中华绒螯蟹性腺中分别检测出17、19、32种挥发性物质(包括共有挥发性物质)。同时发现,随着样品冻结,被检出的挥发性物质种类( 酮类、醇类、醛类) 和含量呈现增加趋势;样品的性腺与肌肉相比较,从鲜活到麻醉至冻结的过程中,有大量醛类、呋喃类、吡嗪类等化合物产生,其中2-戊基呋喃的出现或导致中华绒螯蟹的品质下降。基于三种产品状态中挥发性物质变化规律及 PCA,可明显区分中华绒螯蟹三种产品状态。本研究旨在为中华绒螯蟹挥发性物质评价、产品类型鉴别、深加工、保鲜及冷链流通提供一定参考。
  • 内蒙古岱海湖的细菌多样性分析
    徐超群, 薛俊增, 王琼, 吴惠仙
    摘要 ( ) PDF ( )
    通过高通量测序对内蒙古岱海湖的沉积物与水样进行了细菌群落结构特征和细菌多样性研究。结果显示:沉积物中细菌OTUs(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为3 253;水体中细菌的OTUs为640,沉积物较水体中细菌群落更加多样化。岱海湖沉积物中细菌种类隶属于58门,782属,其优势种群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49%)、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11%)、绿弯菌门(Chloroflexi,8%)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6%);水体中细菌隶属于29门,318属,优势种群为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45%)、变形菌门(26%)、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16%)和柔膜菌门(Tenericutes,13%)。ANOSIM检验显示,岱海湖沉积物细菌群落与水体细菌群落结构呈现显著性差异。盐度是影响湖泊中细菌多样性的主要制约因素。较高丰度的变形菌门、拟杆菌门、蓝藻细菌、浮霉菌门综合显示水体出现恶化趋势。
  • 枸杞岛海藻场三种大型海藻分解动态特征
    刘章彬,王凯, 陈奕帆, 李训猛, 章守宇
    摘要 ( ) PDF ( )
    研究大型海藻腐烂分解过程以及养分动态对认识海藻场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过程有着重要意义。通过室外埋袋分解模拟实验,对枸杞岛海藻场优势种铜藻(Sargassum horneri)、舌状蜈蚣藻(Grateloupia livida)、石莼(Ulva lactuca L)的分解过程中营养成分变化以及不同温度梯度下三种大型海藻分解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48 d的分解过程中,舌状蜈蚣藻分解速率最快、铜藻其次、石莼最慢。分解过程中三种大型海藻的碳含量在分解前24 d变化波动较小,不同藻种氮含量的变化情况不同,磷含量在分解前期都有一个快速下降的过程,实验结束时,磷含量都有所降低。三种海藻的C/N和C/P变化总体趋势类似,C/N在分解过程中总体上处于下降的过程;C/P则是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N/P变化稍复杂,舌状蜈蚣藻呈上升-下降波动式变化,石莼和铜藻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过程。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铜藻C/N越大,其分解率越低;石莼C/P越大,其分解率越低;不同温度梯度下的大型海藻分解率不同,表现为温度越高大型海藻分解越快。基于以上结果,建议在大型海藻养殖区或海洋保护区及时打捞衰老凋亡的藻体,尤其在温度较高的夏季对大型海藻腐烂藻体需妥善处理,以免大型海藻腐烂分解对海洋造成二次污染。
  • 溶氧和底质对鼠尾藻碎屑分解的影响
    陈奕帆, 王凯, 刘章彬, 赵旭, 程晓鹏, 朱越, 章守宇, 刘洪生
    摘要 ( ) PDF ( )
    以枸杞岛大型海藻优势种鼠尾藻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实验模拟,探究鼠尾藻凋落分解碎屑化过程中营养盐的释放规律以及溶解氧浓度和底质对其分解的影响。结果显示:分解前期鼠尾藻分解较快,干物质损失率较高,水体中正磷酸盐和活性酸盐含量明显增多。鼠尾藻分解干物质残留率与分解时间呈极显著相关(P<0.01),48 d后鼠尾藻干物质残留率均低于30%。高氧条件促进鼠尾藻的分解以及无机氮和活性硅酸盐的释放,低氧条件下鼠尾藻的分解使水体pH降低并且促进正磷酸盐的释放。分解后期底泥中微生物生命活动对水体营养盐的吸收速率大于藻体分解的营养盐释放速率,水体中营养盐含量逐渐降低。说明鼠尾藻分解过程受到溶解氧含量和底质条件影响。实验结果为探究大型海藻分解对岛礁海域海藻场生态系统服务效能提供依据。
  • 盐度和pH值对不同规格西施舌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
    罗杰, 王中铎, 曹伏君, 梁李彬
    摘要 ( ) PDF ( )
    在盐度12、17、22、27、32、37和pH值5.0、6.0、7.0、8.0、9.0、10.0条件下,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大(L)、中(M)、小(S)3种规格西施舌对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盐度对西施舌耗氧率有显著影响(p<0.05),对排氨率有极显著影响(p<0.01)。当盐度12~22时西施舌的耗氧率随着盐度的增大而上升,并在盐度22时达最大值,之后随盐度的升高而降低;而排氨率在盐度为27时达到最大值,然后随盐度的升高而降低;(2)pH对西施舌的耗氧率和排氨率均有显著影响(p<0.05);随着pH的升高,西施舌的耗氧率和排氨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并在pH=8时达最大值后逐渐降低;(3)在相同盐度或pH条件下,各规格西施舌的耗氧率、排氨率均随单位体质量的增大而减小,单位体质量对西施舌耗氧率、排氨率影响极为显著(p<0.01);(4)盐度实验中,3种规格西施舌O:N比值的变化范围为5.733~7.543,总体上是随着盐度增大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随着pH的升高,O:N的变化与盐度变化相似,范围为5.722~6.574,并在pH=7时达到最大值;O:N随着个体的增大而增加;盐度或pH的变化对西施舌O:N比值变化不大。
  • 研究报告
  • 南海北部深海观测站点海洋环境特征分析
    谭俊峰, 宋晓阳, 张飞, 杨杰, 常永国
    摘要 ( ) PDF ( )
    利用搭载在海底动力平台上的CTD和ADCP传感器对南海北部深水海域进行长时间序列的定点观测,获取温盐及海流等数据,采用多种数据处理方法,分析了南海北部深海观测站点的海洋环境特征。资料分析表明:南海北部深水海域温、盐场全年比较稳定,存在一定季节差异,整体呈现低温、高盐、高密度特征;海流速度范围为-100~100 mm/s,大部分流速在50 mm/s左右,且与水深成反比,形成了典型的深海流速剖面;潮流调和分析表明该海域以全日潮和半日潮为主,变化比较复杂,潮流椭圆随深度旋转;基于EOF分解的东向和北向潮流的不同垂向模态中,前两个模态的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85%,高阶模态小于5%,表明该站点的潮流有较强的正压性。
  • 台州市大陈岛海域水环境承载力研究
    王钻一, 李迎东, 郑欣芸, 程晓鹏, 黄宏, 汪振华
    摘要 ( ) PDF ( )
    本文于2019年11月对台州市大陈岛海域20个站位进行了海水水质调查,采用改进的内梅罗污染指数法计算重金属综合污染指数,然后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水质数据进行分析与筛选,最后应用BP神经网络进行水环境承载力计算与评价。研究结果表明:除了DIN、PO4-P之外,其余指标均满足二类海水标准;个别站位Pb含量略高,但重金属总体浓度满足二类海水标准;主成分分析显示海域水环境质量的主要驱动因子为DIN、PO4-P、CODMn、DO、重金属综合污染指数和石油烃;基于BP神经网络的水环境承载力指数具有空间异质性,呈现西北部海域较低,随离岛距离增加而向东南侧递增的特征,生态保护区水环境承载力为可承载,满足海洋牧场建设的水质要求,人为活动区为轻度超载,需加强水质的监测与管理。
  • 基于PSR模型的广西北部湾海域生态风险评价及防范对策研究
    吴霓, 孙庆杨, 黄华梅, 黄铀佳, 潘静云, 闵婷婷, 章柳立, 陈绵润
    摘要 ( ) PDF ( )
    为探明广西北部湾海域的生态风险状况,并提出相应的管理对策,本文选用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选取15项评价指标,构建了广西北部湾海域生态风险评价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通过综合指数法计算研究海域近10年间的生态风险指数。结果表明,2010—2019年间,广西北部湾海域生态风险均处于预警状态,但较为乐观的是海域生态风险呈现稳步降低的趋势。针对风险评估结果,本文从科学严控围填海、防控陆源污染、防控外来物种、合理控制沿海城市人口密度、扩大保护区面积等方面提出相应的管理对策建议,为降低广西北部湾海域生态风险和促进海洋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 基于PSR模型的滴水湖及其引水河道生态安全评价
    胡靖央, 袁林, 陈燕, 张宇, 薛俊增, 陈冲, 陈嘉杰, 胡茜靥
    摘要 ( ) PDF ( )
    生态安全建设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滴水湖及其引水河道水系包含的河流众多,水网密布,目前尚未见对其生态安全相关的研究。本文以大治河—滴水湖流域为研究对象,以2018年9月至2020年8月期间布设的23个采样点位水环境监测数据为基础,引入PSR模型构建适宜研究区域的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生态安全状态评价,期间采用了PCA主成分分析和熵值法赋权等相关方法。评价结果显示:大治河引水源分区的生态安全等级为 Ⅱ 级,处于较不安全状态;临港新城主城区河道的生态安全等级为 Ⅲ 级,处于临界安全状态;滴水湖辖区的生态安全等级为 Ⅲ 级,处于临界安全状态。综合评定以滴水湖及其引水河道构成的大治河—滴水湖流域生态安全等级为 Ⅲ 级,处于临界安全状态。
  • 滴水湖入湖河道浮游植物群落季节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陈燕, 袁林, 胡靖央, 张宇, 薛俊增, 陈冲, 陈嘉杰, 胡茜靥
    摘要 ( ) PDF ( )
    为了探究滴水湖入湖河道浮游植物群落的时空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于2018年9月至2019年8月,在入湖口、内、中、外涟河共设置12个采样点,开展浮游植物群落与环境因子调查。结果表明,调查区域共采集到浮游植物8门93属232种。总物种数中绿藻门占41.81%,硅藻门占22.41%,蓝藻门占18.97%,裸藻门占11.64%。内涟河与中涟河浮游植物种类数较高,特别是位于中涟河E港的S8。调查河段浮游植物丰度为584×104~1 985×104个/L,其组成以绿藻、蓝藻为主,春季丰度最高,冬季丰度最低。各样点浮游植物丰度水平分布变化大,内涟河环湖北二路样点浮游植物丰度显著高于调查河段的其他样点。Pe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影响浮游植物丰度的主要因子是pH、溶解氧、总氮及硝酸盐氮,与盐度、亚硝酸盐及透明度则未显出相关性。典范对应分析结果表明,水温、溶解氧、总磷、氨氮和硝酸盐氮是影响浮游植物组成的主要因素。
  • 研究综述
  • 国际海底管理局管理BBNJ问题的可行性研究
    邹磊磊, 郝智建
    摘要 ( ) PDF ( )
    国家管辖范围外区域海洋生物多样性(BBNJ)谈判已进入最后的政府间谈判阶段,但其管理主体问题尚未解决。本论文认为,在确定管理主体的各个可能模式中,国际海底管理局(ISA)职权扩张模式是目前可行性较高的选择。ISA具有管理国际海底区域矿产资源、保护海洋环境、促进和鼓励海洋科学研究的经验,对管理BBNJ问题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ISA自身具有默示权力扩张的法律基础,且新BBNJ协定也可以授权ISA新职权,因此ISA职权扩张具有法律基础。由ISA管理BBNJ问题,有助于防止“区域”管理机构的职能重叠;在划区管理、环境影响评价以及能力建设与技术转让方面,ISA具有实践经验,有助于BBNJ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除此之外,作为一个广泛开展国际合作的平台,ISA拥有机制优势,同样有助于BBNJ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 南太平洋智利竹筴鱼渔业生物学与评估管理研究进展
    张畅, 李纲, 陈新军
    摘要 ( ) PDF ( )
    智利竹筴鱼(Trachurus murphyi)是南太平洋重要的经济鱼类,分布范围广泛,是多个国家和地区主要的捕捞对象之一。本研究对智利竹筴鱼的种群结构、年龄与生长、繁殖摄食等生物学及资源评估与管理的研究进展做了初步的总结和归纳,为系统掌握该物种的基础生物学以及资源评估与管理提供理论基础。智利竹筴鱼洄游模式较为复杂,种群结构尚存在争议,沿岸和公海均分布着多个产卵场。智利竹筴鱼摄食种类丰富,昼夜垂直移动与摄食习性有关。南太平洋海域环境要素较多,不同性质的海流、水团,中尺度涡流以及海表面温度、风、盐度等要素都会影响智利竹筴鱼的资源变动。智利竹筴鱼资源评估模型主要以基于年龄结构的模型为主,但缺乏对环境因子的考虑。为后续更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智利竹筴鱼资源,需继续加强各国和地区之间的合作,系统地开展智利竹筴鱼的资源调查和多学科研究,考虑环境对竹筴鱼资源的影响,为该种类的可持续利用和科学管理提供理论支持。
  • 基于生态系统的海岸带综合管理研究——以广东省湛江市为例
    褚晓琳, 张皓玥
    摘要 ( ) PDF ( )
    基于生态系统的海岸带综合管理是统筹考虑海洋生态系统各种因素相互作用,通过立法、规划、执法等手段实现海洋环境资源的可持续管理。湛江市作为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重要城市,以及我国“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开发城市,在实施基于生态系统的海岸带综合管理方面较具代表性。随着湛江市海洋经济的迅速发展,其海岸带环境资源也遭受日益严重的破坏。然而,目前湛江市海岸带管理还未真正落实生态系统理念,在海岸带立法、协调机制、执法力量、公众参与四个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对此,今后湛江市应通过采取以下措施:制定海岸带保护条例、建立海岸带统筹协调机制、建立海岸带联合执法机制、鼓励公众参与海岸带保护等,进一步强化基于生态系统的海岸带综合管理。
  • 论新时代胶东“海上粮仓”建设的模式与进路
    王雪慧, 殷昭鲁
    摘要 ( ) PDF ( )
    新时代以来,国家提倡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大力提倡“健康中国”“大食物”理念,“海上粮仓”建设可以有效统筹兼顾生态文明、粮食安全与现代渔业建设。胶东“海上粮仓”建设所探索的从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相协调、现代经营与科技支撑相融合、渔业增殖与品质提升相增进、公共服务与政策扶植相益彰的发展新模式推动胶东渔业向生态化、规模化、组织化、标准化、品牌化转型升级。因此,我们更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探究新时代胶东地区“海上粮仓”建设的新模式与新进路。
  • 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的我国海洋牧场研究进展
    喻家玥, 贾天宇, 王春蕊, 李军, 王家樵, 刘贤德, 黄良敏
    摘要 ( ) PDF ( )
    海洋牧场是我国正在发展的一种新兴渔业模式,本文利用中国知网检索到的478篇文献进行了文献可视化分析,对文章的发文量、主题、学科分布、研究层次以及基金分布等内容进行了分析,利用CiteSpace软件绘制了作者合作网络分析图谱以及关键词突现图谱。结果表明,我国海洋牧场相关研究符合政策要求,文献数量正处于波动上升阶段,多学科融合式的研究有利于研究瓶颈的突破,因此要加大高校、科研院所和管理部门之间的协同科研,以保障技术体系的支撑。未来研究趋势将以政策为导向,填补关于海洋牧场监测评估机制方面的空白,更注重生态效益和现代化水平。
  • 渔业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问题研究——以非法捕捞水产品罪为例
    王小军, 王露, 李文潞
    摘要 ( ) PDF ( )
    加强渔业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是打击渔业违法犯罪行为的必然要求,对于强化依法治渔,促进依法行政,维护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非法捕捞水产品罪为切入点,探讨我国渔业执法实践中存在的行刑衔接问题。经分析发现造成问题的原因有:立法不完善、移送程序和证据收集使用存在问题、监督缺位、信息共享机制不完善,应当从完善相关立法、完善程序机制、完善监督机制、完善信息共享机制四个方面完善我国渔业行刑衔接机制。
  • 河长制考核制度的双重异化困境及其法律规制
    张治国
    摘要 ( ) PDF ( )
    河长制考核制度是河长制顺利运行的基础,但河长制考核制度存在着设计之初和具体运行中的双重异化困境。在设计之初,河长考核制存在合理性的理论困境、考核问责制的科学性质疑、顶层设计的模糊性等问题;在具体运行中,河长考核制存在考核虚化、考核机制的不周延、考核结果的不公正等问题。产生双重异化困境的原因既有河长制作为一项应急性制度的先天不足,也有法律规定不健全、不明确等问题。河长制考核制度双重异化困境的法律规制既包括国家层面进行河长制的专门立法,也包括加强行政执法队伍的能力建设,提高执法力度;更重要的是增强社会环保法治意识,扩宽公众的环保参与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