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 第45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3-04-10
  


  • 研究论文
  • 香港地区风机的极端设计风速不确定性分析
    王梦圆, 王晓锋, 董胜, 陶山山
    摘要 ( ) PDF ( )
    极端风况是海上风机设计的重要参考依据,设计风速的计算存在不确定性。本文对香港地区极端风况的设计风速进行了不确定性分析,研究了样本变化对设计风速的影响。结果表明,样本长度发生变化或者数据选取年份发生变化都会影响设计风速的计算结果,数据选取年份发生变化时位置参数和尺度参数以及变异系数会发生一定程度的波动,且其变化趋势相反。研究结果可为海上风机的设计提供参考。
  • 胜利油田海堤风暴潮致损初始机制与过程分析
    徐帅陵
    摘要 ( ) PDF ( )
    海堤损毁严重威胁着沿海地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油气田正常运行。台风风暴潮期间有越浪时,海堤损毁发生迅速,海堤致损初始机制和破坏过程难以掌握。本文依据“利奇马”台风风暴潮期间损毁的东营胜利油田桩12海堤,建立室内物理模型,对海堤破坏的致损初始机制和破坏过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堤顶路面发生破坏和不发生破坏两种工况下,堤内掏蚀空洞的发育情况是台风风暴潮使海堤损毁的重要因素,波浪经空洞对斜坡护面的浮托和推动,使得下部堆积散体暴露并被波浪冲走。通过本次室内模型试验,明确海堤致损初始机制,直观展示海堤破坏过程,为后续油气田海堤修复、修建工作提供数据支撑和理论依据。
  • 围填海对连云港海区天文潮及风暴潮的影响分析
    耿姗姗, 潘嵩, 王智峰, 武双全
    摘要 ( ) PDF ( )
    本文研究了围填海对连云港海区海洋动力环境的影响,通过分析连云港海洋站的实测数据,给出了连云港近海的水动力特征;基于ADCIRC建立了渤黄海的潮汐和风暴潮模型,利用海洋站的潮位资料和增减水资料验证了模型的适用性,模拟了填海前和填海后的潮位,分析了不同情况下潮汐的变化;并利用该模型研究了围填海对可能最大风暴潮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围填海引起了分潮振幅的变大,尤其是M2分潮,最大增幅能达到5.5 cm;围填海对风暴潮增减水有一定影响,距离填海区越近影响越大,徐圩港区周边可能最大增水极值变化范围为-27~18 cm。
  • 坠物与拖网板撞击海底管道的损伤分析
    初新杰, 赵玉良, 姜逢源, 宁萌
    摘要 ( ) PDF ( )
    针对船舶抛锚、海洋平台坠物以及渔业拖网板对海底管线的撞击会造成损伤,本文采用非显式有限元法对其损伤程度进行了模拟。采用Drucker-Prager(DP)模型模拟海床,建立了坠物-管道-土体有限元模型,分析了坠物质量、形状、撞击速度、海床土体性质(弹性模量、内摩擦角、粘聚力)、埋深及拖网板撞击方式对海底管道塑性变形的影响。分析结果可以为管道的设计与防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并且与现行规范进行了比较,本方法结果更加经济、合理。
  • 长周期涌浪作用下单列和高低双列潜堤透射系数对比试验研究
    秦泗良, 李玉龙, 庞亮, 姜良伟
    摘要 ( ) PDF ( )
    针对海外工程的日益增多以及潜堤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广泛,文章通过物理模型试验的方法,对单列和高低双列潜堤在长周期涌浪作用下的透射系数Kt进行研究,并讨论透射系数Kt随相对淹没水深R/Hs、深水波陡Hs/gT2、相对入射波高Hs/d、相对堤顶宽度B/L的变化规律;验证杨正己经验公式的适用性,同时借助MATLAB数学软件平台,拟合出透射系数Kt的经验公式。分析试验数据可知,在长周期涌浪作用下,单列和高低双列潜堤的透射系数Kt随不同要素的变化规律相似,其中相对淹没水深R/Hs为主要影响因素;高低双列潜堤相较单列潜堤透射系数降低2%~14%,在平均周期T>15 s时,双列潜堤和单列潜堤透射系数相近,因此高低双列潜堤适用性较差;在相似工况下,杨正己公式可用于类似工程的前期验证;单列和高低双列潜堤经验公式的拟合效果较好,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依据。
  • 不同海况下浮式石油平台支墩动态力学分析与结构优化
    黄志强, 黄山, 李琴, 陈言, 黄琴, 唐崇尧
    摘要 ( ) PDF ( )
    浮式石油平台作为一种海上石油生产基地,在海上服役过程中,受到各种恶劣多变的海况影响,易导致模块支墩结构发生失效破坏,使上部模块存在整体倾覆的风险。因此,本文以我国浮式石油平台作业较多的南海海域为例,开展在不同海况下浮式石油平台模块支墩动态力学分析与试验研究。通过有限元仿真软件建立上部模块三维模型,开展支墩结构动态力学分析,根据仿真云图找到了支墩危险部位,并用六自由度平台模拟多种海况进行模型试验,验证仿真的正确性。在此基础上对模块支墩进行安全校核和结构优化。试验与仿真结果表明:支墩危险部位为筋板、肘板处,通过加厚、倒角可有效减小危险部位的应力集中及最大应力值,文中提出的六自由度平台模拟海况的试验方法可用于单模块模型的动态力学分析,研究结果为浮式石油平台上部模块支墩的力学分析和设计建造提供参考。
  • 1939年以来鸭绿江中游重金属的沉积记录
    刘月, 程岩, 杜益晓, 李红军, 李富祥, 孙羽丰
    摘要 ( ) PDF ( )
    本研究对采自鸭绿江中游水丰水库水深40 m处的柱状样进行了测年分析,同时检测了相应深度的粒度和重金属浓度。通过对多项指标的综合分析表明:1939年以来水丰水库8种重金属沉积记录具有4个阶段,分别对应1939—1951年受抗日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影响的阶段;1951—1979年经济缓慢恢复的阶段;1979—1994年经济快速发展及环境问题较突出的阶段;1994—2018年经济与生态环境保护同步发展的阶段。对各重金属的物源追踪的结果是:Cd和Hg主要是自然源;Ni、Pb、Cu、As受到农业活动影响,但仍以自然源为主;Cr主要来自加工业,Zn主要来自采矿业,均以人为活动占主导。用地累积指数法对重金属进行了污染评价:总体污染程度不高,只是Zn有轻微污染,但因沉积物与水体有物质交换,需引起重视。本研究填补了鸭绿江流域中、上游重金属污染研究的空白,也为人口相对稀少的边境区域的重金属沉积、溯源及人类活动的影响的研究提供参考。
  • 山东海阳海上风电场桩基冲刷计算与选址
    王春阳, 刘攀, 王起峰, 卢晓东, 王克磊, 张泽华
    摘要 ( ) PDF ( )
    针对海上风电桩基受波浪、海流长期冲刷而造成的局部冲刷问题。本文选取海阳海上风电场为研究区,基于实测表层沉积物、长期气象、波浪和潮流数据,通过利用桩基局部冲刷经验公式计算了海阳海上风电场区桩基在不同动力条件、布设方案和环境条件下的冲刷特征,进而分析了桩基选址的考虑因素。结果表明,风电场区为局部弱冲刷区域,在1年一遇波浪情况3个常波浪方向2 m和6 m桩墩直径的条件下,场区桩墩冲刷深度最大值2.23 m,冲刷深度范围0.62~2.25 m。桩柱直径也与冲刷深度呈正相关特征,风机直径为8 m时对区域冲淤环境影响较小。此外,由于风电场区波浪对于海床具有显著影响,应采用考虑风、浪、流较全面的公式计算桩基的冲刷深度,同时在桩墩的布设位置选择时应综合考虑布设区域海床稳定性、风能大小、桩柱的直径、海床土层稳定性等特征要素。
  • 斑鱾消化系统形态学与组织学研究
    何睿祺, 谢伟忠, 朱旭枫, 石红娟, 朱春华, 李广丽, 黄洋
    摘要 ( ) PDF ( )
    为探究斑鱾(Girella punctata Grayy)的消化生理特性,本实验采用形态学与组织学方法对斑鱾消化系统主要器官及组织(口咽腔、食道、胃、肠及肝脏)进行研究,并分析其组织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结果显示:食道腔壁的组织结构从内到外依次为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这与大部分硬骨鱼类相似。胃为U型胃,主要由贲门部、胃体部和幽门部三部分组成。黏膜层和黏膜下层向胃腔突起形成8个突起皱壁,黏膜层内有丰富的腺体,消化管内壁皱褶多,肌层厚;肠道分为前肠、中肠和后肠,其比肠长约1.54±0.06,腔壁向内形成6个不规则的褶皱突起;肝脏由实质和间质两部分组成,分为左右两叶。斑鱾的消化系统结构特征与其杂食性相适应。
  • 智利江蓠对铜离子胁迫的生理响应
    黄中坚, 孙作登, 钟志海
    摘要 ( ) PDF ( )
    重金属铜离子是一种重要的环境污染物,其毒性大、分布广。本文以智利江蓠(Gracilaria chilensis)为实验材料,研究了智利江蓠在不同铜离子浓度(0、25、50、100、250和500 μg/L)胁迫下的生长、光合作用和生化组分,以揭示智利江蓠对铜胁迫的生理响应机制。结果表明,铜离子明显抑制了智利江蓠的生长,并随着浓度的增大抑制作用逐渐加强,当浓度达到500 μg/L时,生长速率已为负值;光合作用能力、可溶性蛋白含量随着铜离子浓度的增加也明显下降,但是叶绿素a和类胡萝卜素的含量却在铜离子的胁迫下有所积累;丙二醛(MDA)含量在铜离子的胁迫下显著上升(P<0.05)。说明藻体受到了铜的损伤并随着铜离子浓度的增加而加强。
  • 研究报告
  • 东海黑潮温度锋分布特征研究
    杨帆, 王华, 高文典, 杨小欣, 王兴
    摘要 ( ) PDF ( )
    采用WOA13气候态季节温度数据,利用绝对梯度法对东海黑潮不同水深海洋锋的季节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得出结论:东海黑潮温度锋具有显著的季节变化特征,它的范围和强度存在多个大值区,不同季节,温度锋的大值区存在于不同深度。在200 m以浅海域,按照冬季、春季、夏季的季节顺序,温度锋的大值区由表层逐渐增加到100 m层处;在200 m以深海域温度锋的大值区没有季节变化,大值区大约出现在400 m层附近。
  • 黄河口附近海域潮流特征分析
    叶祖超, 杨娜, 崔力维, 马欣
    摘要 ( ) PDF ( )
    黄河口作为我国重要的河口区域,研究其潮流特征对河口海域工程建设及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黄河口大潮期6个站位25 h连续潮流观测结果,采用准调和分析及数据统计方法,研究了该区域观测期间的潮流特征:观测期间,各站流速流向差异性较大,平均涨潮流历时大于平均落潮流历时。调和分析结果可知,半日潮流为该区的潮流性质,并且多数的站为往复流,该区所受浅水分潮流的影响较低。0~3 cm/s为各观测站的主要余流流速区间,S—SSW向为余流主向;各站位的流速在垂向上基本呈现出逐渐减小的态势。
  • 葫芦岛沿岸海域渔业资源群落结构与时空分布特征
    刘潇, 李继业, 王鹏, 菅潇扬, 温国义
    摘要 ( ) PDF ( )
    根据2019年4、5、8和10月在葫芦岛沿岸海域获取的4个航次的渔业资源调查数据,研究了葫芦岛沿岸海域渔业资源的群落结构和资源丰度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2019年调查共获得渔业资源种类42种,其中鱼类隶属于5目13科共21种,均属于硬骨鱼类,头足类4种,甲壳类17种。渔业资源优势种为矛尾虾虎鱼(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短吻红舌鳎(Cynoglossus joyneri)和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全年渔业资源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J)和物种丰富度指数(D)平均值分别为1.96、0.62和1.01,多样性指数以10月最高,其次为5月和4月,8月最低。调查海域渔获种类组成主要为虾类和鱼类,头足类和蟹类所占比例较小。渔业资源丰度月变化明显,8月最大为27 772 g/h,其次10月为7 856 g/h,4月和5月最小,分别为1 164 g/h和1 542 g/h。渔业资源丰度随月份不同呈现不同的空间变化,从春季到秋季,资源丰度高值呈现由北部沿岸向南部移动的特点。本研究旨在为葫芦岛近岸水域渔业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 昌黎黄金海岸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春、夏季浮游动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
    于洋, 郭夏青, 刘宪斌, 赵兴贵
    摘要 ( ) PDF ( )
    为了解昌黎黄金海岸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近岸海域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于2019年春季(5月)和夏季(8月)进行了两次生态环境综合调查。结果表明:春、夏两航次共鉴定浮游动物16种、浮游幼虫12类,合计种类28个。春季浮游动物平均丰度和生物量(175 ind./m3和24.53 mg/m3)均明显低于夏季(1 511 ind./m3和229.98 mg/m3),季节变化显著。Shannon-Wiener 生物多样性指数夏季(2.00)低于春季(2.48),Pielou均匀度指数夏季(0.54)也低于春季(0.78)。典范对应分析显示,盐度、氨氮、pH、化学需氧量、亚硝酸盐和透明度是影响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变化的重要环境因子。与历史数据对比,调查海域浮游动物种数和生物量呈下降趋势,主要优势种基本一致。
  • 蓬莱、威海沙滩小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及影响因素
    杨丽莉, 李亚男, 阮振, 衡星宇, 慕芳红
    摘要 ( ) PDF ( )
    于2016年10月对蓬莱海水浴场、2018年7月对威海那香海沙滩进行了小型底栖动物的采样调查。蓬莱海水浴场小型底栖动物平均丰度为632.83±719.34 ind·10cm-2,平均生物量为726.09±707.08 μg dwt·10cm-2,鉴定出12个小型底栖动物类群;威海那香海沙滩小型底栖动物平均丰度为3 461.96±2 121.20 ind·10cm-2,平均生物量为7 617.35±5 804.83 μg dwt·10cm-2,鉴定出10个小型底栖动物类群。两个沙滩的小型底栖动物的丰度、生物量都具有显著的潮区差异。蓬莱海水浴场小型底栖动物丰度在潮区间的变化规律表现为低潮带>中潮带>高潮带,生物量表现为中潮带>低潮带>高潮带;威海那香海沙滩小型底栖动物丰度和生物量在潮区间变化规律均表现为中潮带>低潮带>高潮带。Pearson分析表明蓬莱海水浴场小型底栖动物及主要类群的丰度与各环境因子都无显著相关性,威海那香海沙滩小型底栖动物丰度与沉积物粒度参数显著相关。BIOENV分析表明,温度、pH值、溶氧量、中值粒径、偏态系数的组合能最好地解释蓬莱海水浴场小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pH值、总有机碳含量、偏态系数的组合能最好地解释威海那香海沙滩小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
  • 海南儋州湾贝克喜盐草资源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郭晋宇, 耿晓晓, 尹雷, 陈石泉, 蔡泽富, 吴钟解, 王道儒
    摘要 ( ) PDF ( )
    通过对儋州湾海草资源全面调查,探讨儋州湾海草资源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儋州湾分布海草种类为1科1属1种,即贝克喜盐草,分布总面积约为489 hm2,平均覆盖度为8.46 %,平均茎枝密度为2327.98 ind./m2,平均生物量为1.57 g/m2;主要分布于儋州湾里端新英红树林保护区红树林沿岸水域;儋州湾贝克喜盐草的生长主要受到重金属Cu的影响,其次受到水深的影响,且重金属之间呈现极显著正相关,推断是受到附近虾塘养殖废水的排放以及潮汐搬运和迁移的影响;针对儋州湾贝克喜盐草的保护,建议完善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的功能,将贝克喜盐草增列为保护对象,并加强保护区管理,控制污染源排放及人为干扰。
  • 汕头韩江榕江河口近岸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李冀刚, 杨振雄, 葛颂, 赵晨辉, 付静, 陈绵润
    摘要 ( ) PDF ( )
    以2020年11月(秋季)和2021年4月(春季)汕头韩江榕江河口近岸海域浮游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群落种类组成、丰度分布、多样性变化趋势,探讨群落组成及其变化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春季共发现浮游植物2门100种,多属于硅藻类群;浮游植物丰度春季变化范围为169.23×103~654.00×103 cells/m3 ,均值为388.01×103 cells/m3;春季优势种类较多(10种),包括洛氏角毛藻、尖刺拟菱形藻、窄隙角毛藻等。秋季共发现浮游植物4门89种,也以硅藻种类为主,浮游植物丰度秋季变化范围为33.89×103~2 244.00×103 cells/m3 ,均值为248.88×103 cells/m3;秋季优势种相对较少(6种),中肋骨条藻、菱形海线藻、具槽帕拉藻等。春季浮游植物丰度和物种数较秋季高,优势种季节变化明显。通过冗余分析(RDA)后得出,春季影响浮游植物空间分布的主要影响环境因子为硝酸氮(NO3-N)、氨氮(NH3-N)、无机氮和无机磷,秋季影响浮游植物空间分布的主要影响环境因子为硝酸氮(NO3-N)、无机氮和温度。
  • 禁捕初期长江刀鲚异尖科线虫寄生现状调查
    程鑫, 杨彦平, 应聪萍, 马凤娇, 邓艳敏, 刘凯
    摘要 ( ) PDF ( )
    为系统掌握长江“十年禁渔”初期长江刀鲚体内异尖科线虫寄生状况,本研究于2021年3—7月对长江下游及长江口水域的刀鲚开展系统采样调查。结果显示:刀鲚体内寄生异尖科线虫感染率为82.10%,感染强度为5.8±9.5条/尾,感染丰度为5.1±9.1条/尾,其中感染强度以1~10条/尾的样本占比最高(72.30%),且线虫在刀鲚胃、肠道、幽门盲囊、腹腔及肝脏等表面均有寄生,其中肠道和幽门盲囊寄生线虫数量最多(56.06%和25.65%)。刀鲚体内寄生异尖科线虫的情况与其规格、调查时间和上溯距离之间呈现相关性,随着刀鲚规格增大,感染强度呈先上升后下降,其中体长介于250~280 mm样本组的感染强度最高(p<0.05),体长>300 mm样本组的感染率最高;而随着调查时间的推移,感染强度先下降后上升,在7月样本的感染率和感染强度达到最高(p<0.05);此外,随着刀鲚上溯距离增大,感染强度先下降后上升,感染强度在安庆最高(p<0.05),而泰州感染率最高。抽样分子鉴定结果显示,刀鲚体内寄生的异尖科线虫共鉴定出7种,其中异尖属2种、宫脂属4种、针蛔属1种,另有针蛔属未定种。本研究较为系统地调查了禁捕初期刀鲚体内异尖科线虫的寄生状况,为研究其寄生对刀鲚生殖洄游及种群补充的影响积累了基础,同时也为刀鲚生物标志物筛选和鉴定提供新的参考。
  • 松嫩平原西侧现代湖泊藻类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刘嘉康, 张新荣, 霍元勃
    摘要 ( ) PDF ( )
    现代松嫩平原之上广泛发育湖泊,导致其生长的藻类群落存在明显差异,通过分析现代湖泊藻类群落结构与其影响因素的相关性,是研究藻类群落与不同类型湖泊之间关系的重点。对松嫩平原西侧地区的察尔森水库、尼尔基水库、中内泡藻类群落结构进行分析。同时结合水体金属离子含量、矿化度、pH值、温度等理化性质的测试结果发现:察尔森水库的藻类群落特征为硅藻——蓝藻、绿藻型,其中硅藻含量占比较大,尼尔基水库藻类群落结构特征为硅藻——蓝藻、绿藻型,其蓝藻和绿藻含量占比较察尔森水库上升,中内泡藻类群落特征为蓝藻、绿藻——硅藻型;平原湖泊蓝藻生长旺盛而硅藻生长受抑制,山地湖泊硅藻生长旺盛而蓝藻生长受抑制;矿化度高的湖泊蓝藻生长旺盛;水体中金属离子锶含量较高的湖泊,蓝藻生长相对旺盛,硅藻生长受到抑制;水体中金属离子铜和钡含量较高的湖泊可以促进绿藻的生长。这可能与湖泊的地理特征和水体特征不同,导致藻类植物生长环境不同有关。
  • 研究综述
  • 海上平台造礁选址评价体系构建——以东营近岸海域为例
    朱佰鑫, 高增文, 郑西来
    摘要 ( ) PDF ( )
    海上退役采油平台改建鱼礁是同时实现退役平台处置和渔业资源养护的重要手段,而合理选址是保障平台造礁工程顺利实施的关键工作,但目前国内缺乏相应的选址评价体系。在参考国内外文献和专家经验的基础上,筛选平台造礁选址评价指标,基于层次分析法(AHP)和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法的组合方法,构建适合国内平台及海洋环境特点的平台造礁选址评价体系,并对东营近岸平台造礁适宜区进行了优选。结果表明,共选取出15项具有代表性的平台造礁选址评价指标,平台造礁选址评价在水深、利益相关方等方面与常规人工鱼礁存在明显区别,其中水深和海洋功能区划是影响平台造礁选址评价的主要因素;东营北岸海域选址评价结果优于东岸海域,评价体系合理地表征出东营近岸海域作为平台造礁区的适宜性情况。研究结果可为东营近岸海域平台造礁示范区的选取提供技术支持,并为国内平台造礁选址规程的制定提供参考。
  • 海洋空间规划的陆海统筹路径研究——《海岸带资源治理:对可持续蓝色经济的意义》的启示
    高金柱, 张洪芬, 杨潇, 张坤珵, 程永鑫, 王志文, 田士政
    摘要 ( ) PDF ( )
    “多规合一”后,我国海洋空间规划体系正经历重塑,在陆海统筹落实方面仍有所欠缺,存在陆海空间综合管理机制缺失、规划中陆海相互作用考虑不足、陆海生态系统缺乏整体性保护等问题。本文通过梳理国际资源委员会《海岸带资源治理:对可持续蓝色经济的意义》报告中的主要观点,立足我国国土空间规划管理现状和问题,总结出其对我国落实陆海统筹的具体启示,提出陆海统筹落实国家战略、统筹陆海产业健康发展、分层施行陆海一体化保护与利用策略、实施基于生态系统的海岸带管理等建议,旨在服务和完善我国海洋空间规划管理工作。
  • 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综合管理对比研究——以中国厦门海岸带综合管理计划与美国佛罗里达大沼泽湿地项目为例
    褚晓琳, 许春凤
    摘要 ( ) PDF ( )
    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综合管理是海洋管理的新理念和新模式,其颠覆了单一保护对象的传统海洋管理理念,倡导从海洋生态系统角度开展海洋环境资源保护,目标是实现海洋生态系统养护与人类开发活动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中国厦门海岸带综合管理计划和美国佛罗里达大沼泽湿地项目都采用了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综合管理,通过对比两者在基本情况、政策法规、管理模式和管理措施方面的联系和区别,分析中国厦门海岸带综合管理计划和美国佛罗里达大沼泽湿地项目为中美两国其他区域实施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综合管理提供的有益经验,以及实践中存在问题,并据此提出中美两国今后实施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综合管理的具体建议,包括深化管理理念、制定专门立法、设立专职部门、落实公众参与等。
  • 国家海洋经济发展试点政策效应及异质性评价——基于双重差分法的实证检验
    王伟萍, 陈晓文, 马雪婷
    摘要 ( ) PDF ( )
    国家海洋经济发展试点政策是我国为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举措,2010—2013年期间,我国已设立5个试点省市。基于2005—2016年我国11个沿海省市的省级面板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法(DID)对国家海洋经济发展试点政策的海洋经济增长效应进行实证研究,并进一步探讨海洋科技创新水平在试点政策对海洋经济增长影响中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1)国家海洋经济发展试点政策能够显著促进海洋经济增长;(2)试点省市海洋经济实力越强,对区域的拉动作用越大,国家海洋经济发展试点政策对环渤海经济区试点和泛珠三角经济区试点的海洋经济促进作用更大;(3)海洋科技创新水平具有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海洋科技创新水平提高会加强国家海洋经济发展试点政策对海洋经济增长的正向作用。
  • 全民所有海域资源资产核算中的空间规划与分等定级应用研究
    桑新春, 梁湘波, 李学峰, 吴姗姗, 岳奇, 王秀娜, 董月娥
    摘要 ( ) PDF ( )
    本文在统筹分析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分区理论和海域分等定级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对比研究、归纳演绎、实证分析等方法,探索在全民所有海域资源资产核算中衔接并应用国土空间规划和分等定级。经研究可知,在海域资源资产核算中进行质量均质化和功能均质化应用主要通过识别海域功能区划定情况及等(级)划定范围,筛选合理样本以及按面积加权等步骤来计算均质区域平均价格。同时经实证演算,本文认为,国土空间规划成果和分等定级技术的应用能够充实全民所有海域资源资产核算体系,弥补其中薄弱环节,提高资源资产核算的准确性与科学性,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前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