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 第46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4-08-10
  


  • 研究论文
  • 基于SWAN模式的中国近海波浪模拟修正研究
    林逸凡, 刘玉飞, 王小合, 逯鹏, 杨梓豪, 董胜
    摘要 ( ) PDF ( )
    本文基于IFREMER中的卫星实测数据,配合非结构化三角网格,对SWAN模式中的风能输入、白帽耗散、底摩擦导致的能量耗散项及相关参数在中国近海进行了敏感性分析和适应性修正,修正模型的适用性通过25年的数值试验得到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NCEP再分析风速在目标海域与实测数据有较好的一致性,可用作波浪数值模拟的强迫风场;风能输入及白帽耗散均采用Komen模式,系数值为1.86×10-5,是适用于该海域的最优参数组合;COLLINS模型及其默认参数最适用于中国近海考虑底摩擦导致的能量耗散;修正后SWAN模型模拟有效波高的精确度提升且具有很好的适用性。
  • 山东半岛强对流天气学特征及落区预报研究
    梅婵娟, 褚子禾, 张灿, 苏轶, 万夫敬
    摘要 ( ) PDF ( )
    对2015—2020年山东半岛强对流不同天气分型下的时空分布特征、物理量参数、落区预报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强对流天气主要发生在低槽、高空冷涡、西北气流、副高边缘和横槽5种天气形势下;强对流天气事件主要集中在6—8月,下午至夜间最易发生,多为不均匀分布;空间分布主要表现为西部型、东部型、全区型和局部型四种特征,其中局部型事件最多;不同的天气形势配置,物理量参数特征差异较大,副高边缘型CAPE值和K指数均大于其他形势,高空冷涡型的垂直风切变SHR6和总指数TT数值最大,西北气流型的CAPE值、K指数偏小,SI值可为正数;弱冷锋和海风锋导致强对流最易发生在烟台西部,随后东移减弱,东部型多发生在夜间,多为地面辐合线影响所致,倒槽的位置不同也决定着强对流落区的不同;全区型主要发生在高空冷涡或者强的低槽冷锋影响之下;局部型与副高边缘及西北气流型相对应,地面辐合线为主要触发系统,与海陆地形和山区地形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 人工回灌过程中水温对滨海非均质地层物理堵塞的影响
    林国庆, 赵迪, 黄卓雄, 莫位明
    摘要 ( ) PDF ( )
    人工回灌容易引起滨海地层堵塞,回灌水温度与多孔介质的非均质性是发生物理堵塞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文通过改变多孔介质的颗粒级配模拟不同渗透性的非均质地层,进行定水头渗流实验,探究非均匀多孔介质在10~25 ℃回灌条件下渗透系数的时空演变规律,定量分析悬浮颗粒在多孔介质内的沉积分布特征,揭示水温与含水层非均质性对滨海地层物理堵塞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水温影响多孔介质颗粒物堵塞过程受介质不均匀性的限制,存在不均匀系数临界值。当不均匀系数低于临界值,随回灌水温度升高,介质堵塞速率加快。当不均匀系数高于临界值时,水温对多孔介质物理堵塞的影响很小。回灌水温度恒定的情况下,多孔介质不均匀系数越大,表层堵塞越严重。研究成果可为预防滨海含水层物理堵塞提供一定的科学理论依据。
  • 南四湖湖西平原地下水埋深动态变化及水化学特征分析
    宋阳, 史新芝, 王津
    摘要 ( ) PDF ( )
    南四湖湖西平原(滕西平原)位于山东省枣庄市西北部,是枣庄市“八大水源地”之一。本文对滕西平原41个地下水监测站2011—2020年监测资料进行整理计算,分析滕西平原地下水埋深动态变化趋势以及水化学特征,结果显示,滕西平原地下水埋深年内变幅较小,一般在1~5 m;地下水埋深年内变化呈季节性波动,平水年和枯水年在3—4月份地下水埋深开始增大,主要受农业灌溉影响,丰水年、平水年和枯水年八九月份地下水埋深较小,与降水补给有关;地下水埋深年际变化受降雨和人工开采影响较大。结合水位动态法,滕西平原近十年地下水位呈上升趋势,平均上升速率为0.41 m/a,地下水位上升幅度最大的地区在滕西平原西南部。根据Piper三线图和Gibbs图分析,滕西平原地下水类型为HCO-3·SO2-4-Ca2+型,主要受岩石风化影响。
  • 近30年吕四海域地貌冲淤规律及机制分析
    吴创收, 田鹏, 辜伟芳
    摘要 ( ) PDF ( )
    本文基于吕四港海域1989—2019年不同时期的水深地形资料,选定研究区域面积是34 369 m2,建立研究区域的DEM模型,通过Kringing插值和数理统计定量探讨不同地貌的冲淤演变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近30年来,研究区域的水下地形已由淤积向侵蚀转变,1989—2006年淤积总量是0.54亿m3,2006年以后,水下地形出现侵蚀,侵蚀总量维持在-0.05~-0.13亿m3,一方面是因为长江流域和苏北沿岸的输沙率减少,造成区域的来沙量减少,另外一方面是因为沿岸围涂工程实施,改变了研究区域的潮流水动力变化。
  • 黄水河下游地区地下水化学特征及演化规律
    刘贯群, 李熊, 张淑琪
    摘要 ( ) PDF ( )
    选取黄水河下游地区为典型研究区,综合水文地质条件等资料,运用数理统计分析、水质图解法、饱和指数计算和反向水文地球化学模拟等方法对该地区地下水水化学组分进行分析,深入了解研究区地下水的水化学特征及演化规律。结果表明:(1)研究区地下水主要为淡水和微咸水,地下水组分中阳离子以Ca2+、Mg2+为主,阴离子以HCO-3和Cl-为主。研究区由东南向西北方向,TDS和Cl浓度均逐渐升高,水质由淡水逐渐向微咸水转化,地下水的优势阴离子类型沿着HCO3·SO4→HCO3→HCO3·Cl→Cl变化。(2)碳酸盐岩、蒸发岩和硅酸盐的风化溶解是本区地下水中主要的水文地球化学过程;还存在正向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3)反向水文地球化学模拟结果进一步定量验证了中上游地下水水化学组分主要受到岩石风化作用的控制。下游地下水主要受到海水入侵的影响,同时在海水入侵的作用下发生了阳离子交换。
  • 青岛东北海域表层沉积物粒度特征与土工性质研究
    郭席君, 李安龙, 季祥坤, 沈昆明, 崔恩苹
    摘要 ( ) PDF ( )
    本文对青岛东北部海域101个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了粒度参数与现场土工特性指标之间的统计分析,获得了研究区沉积环境分区,粒度参数与土工参数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表明,研究区沉积环境可分为滨海沉积环境、过渡沉积环境、浅海沉积环境和残留沉积环境。不同沉积环境的粒度参数与土工参数的相关性都较为良好,但相关关系式具有明显差异。这些关系为利用已有的研究资料反演区域海底的工程地质特征提供依据,为研究区域工程地质条件提供参考。
  • 水溶性萘乙酸与吲哚丁酸对卵囊藻生长的影响
    郑天泽, 刘泉妤, 孔祥先, 吕冬伟
    摘要 ( ) PDF ( )
    本文探究了不同浓度的2种植物生长调节剂萘乙酸(NAA)、吲哚丁酸(IBA)单独及叠加后添加对卵囊藻Oocystis sp.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NAA与IBA均在0.1~0.5 mg/L的浓度范围内,对卵囊藻的生长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均可以作为卵囊藻培育的生长促进剂,NAA与IBA的最佳促生长浓度均为0.25 mg/L。当两种调节剂的浓度大于0.5 mg/L时,均会对卵囊藻的生长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两种生长调节剂共同作用对卵囊藻的生长优于单一生长调节剂的促生长作用,在两者均为0.25 mg/L时,两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叠加的促生长作用最佳。
  • 小洋山潮间带弧边招潮蟹组织器官中重金属的富集特征分析
    丁建祥, 薛俊增
    摘要 ( ) PDF ( )
    分析了重金属Cu、Hg、Pb、Zn、Cd、Cr和As在洋山港港区和自然海域潮间带表层海水、悬浮颗粒物、表层沉积物中的含量,为阐明弧边招潮蟹不同组织对重金属富集的差异性,测定了其肌肉、消化道、肝脏、性腺和鳃组织中重金属含量,结果表明:悬浮颗粒物中重金属含量明显高于表层沉积物和表层海水,港区海域中重金属含量明显高于自然海域;弧边招潮蟹消化道中Cu、Pb、Zn、Cd和Hg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组织;单因子污染指数分析表明,弧边招潮蟹As污染在各个组织相对其他重金属污染最为严重,其中,两个海域招潮蟹消化道中的Cd和性腺中的As达到重污染水平;综合因子污染指数表明,除了港区弧边招潮蟹性腺组织达到轻度污染水平外,其他均处于无污染水平。
  • 研究报告
  • 我国海洋经济与资源环境耦合协调发展时空分布特征
    王洁若, 余静, 孙慧莹, 赵越, 潘琳
    摘要 ( ) PDF ( )
    随着我国海洋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增大,以及对海洋资源环境的保护愈加重视,实现海洋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尤为重要。本文通过构建海洋经济与资源环境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对评价指标进行赋权,建立海洋经济与资源环境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评价沿海各省海洋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水平,从而分析我国海洋经济与资源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2007—2016年我国沿海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海洋经济与资源环境的耦合度总体发展趋势良好,均向着良好耦合方向发展;海洋经济与资源环境耦合协调度空间分布差异明显,耦合协调度相近的省份有一定的聚集现象,由北至南分别是:中等协调型(辽宁、河北)、较高协调型(江苏、浙江、福建、上海、广东)。
  • 天津市碳汇渔业潜力研究及未来展望
    马林, 李春艳, 李明泽, 罗鑫, 丁子元, 孟睦涵, 徐林通, 姜巨峰
    摘要 ( ) PDF ( )
    为了解天津市碳汇渔业潜力,本文统计了2013—2022年天津市渔业产量并估算了碳汇生物的碳移出量。结果表明,天津市近十年平均渔业总产量为33.53万t,其中淡水养殖年平均产量27.12万t,占天津市渔业总量的80.89%。渔业碳移出量总体呈先平稳后下降再平稳趋势,平均年碳移出总量1.65万t。其中淡水养殖平均年碳移出1.09万t,占碳移出总量的66.42%,鲢碳移出量为首(0.49万t);淡水捕捞业年碳移出平均0.09万t,占碳移出总量的5.39%。海水方面,由于养殖品种中无碳汇生物,特别是缺乏贝类、藻类等碳汇品种的养殖,故不讨论海水养殖碳移出量;海水捕捞业年碳移出量平均0.47万t,占碳移出总量的28.19%。随着稻渔综合种养的快速发展,天津市可以此为契机,通过进一步完善碳汇渔业理论、提高饲料投喂效率、发挥自然渔业的碳汇功能以及优化调整养殖结构等方法与举措提高我市渔业碳汇能力,响应我国“双碳”战略,为实现“碳中和”做出贡献。
  • 1991—2011黄河下游河道冲淤演化的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
    李光雩, 范勇勇, 吴晓, 王厚杰, 毕乃双
    摘要 ( ) PDF ( )
    本文应用黄河下游河道统测断面数据,根据断面地形法计算了1992—2011年黄河下游主河道的年际和季节性冲淤变化,并从年际、季节两个尺度对黄河下游不同类型河段冲淤变化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1992—2011年下游河道基本处于先淤积后侵蚀发展过程,1992—1999年间下游河道持续淤积,累积淤积体积为10.90亿m3;2000年开始侵蚀,至2011年共侵蚀河道15.97亿m3。从季节性尺度上看,黄河下游河道冲淤整体处于两个状态,1992—1999年黄河下游河道在汛期累计淤积14.71亿m3,是黄河下游年际累计淤积总量的1.4倍;在非汛期累计侵蚀4.73亿m3,占汛期淤积量的32%。2000—2011年汛期黄河下游河道累计侵蚀11.48亿m3,占黄河下游年际累计侵蚀总量的75%,非汛期冲刷通量逐渐下降,期间累计侵蚀3.81亿m3,占黄河下游年际累计侵蚀总量的25%。水沙条件变化和河道形态变化是整个下游河道由淤积转为冲刷的主要因素。小浪底投入使用后,来沙系数降低导致下游河道由淤积转向侵蚀。下游河道河相系数整体下降,下游河道变得愈加稳定,至2005年前后整体趋于平衡。
  • 基于稀疏自编码的集成学习台风灾害经济损失评估
    徐新卫, 邓佳佳, 陶飞, 朱俊杰, 周俊
    摘要 ( ) PDF ( )
    为了消除台风灾害数据指标间的多重共线性影响以及训练过程中的过拟合,本文使用稀疏自编码网络对广东省台风灾害数据进行非线性特征提取,作为BP神经网络的输入,最后通过Bagging方法将神经网络输出结果集成,以评估直接经济损失。为了验证稀疏自编码算法在特征提取方面的优势与有效性,本文引入主成分模型进行对比分析。试验结果表明稀疏自编码网络能够较好地提取非线性特征并进行评估,其评估精度优于以主成分分析为代表的线性降维方法,同时也证明了本文提出的集成神经网络的评估效果优于多层的BP神经网络,证明了此方法是一种解决台风灾害经济损失评估问题的有效方法,具有一定的应用参考价值。
  • 旅顺地区刺参养殖池塘周年水温变化规律分析
    李乐洲, 芦宇婷, 王文琳, 孙亚慧, 王玉龙, 杨耿介, 周玮
    摘要 ( ) PDF ( )
    为查明旅顺地区刺参养殖池塘周年水温变化规律,对3口管理方式相同且相邻的刺参养殖池塘水温开展了为期一年的观测。结果表明:刺参养殖池塘表、底层水温周年内均随气温变化而变化;垂向分布上,3月底层水温显著高于表层水温,春季白天表层水温显著高于底层水温,夏季80~120 cm水层水温显著低于其他水层水温,秋、冬两季各水层水温无显著差异;同时,对各季节溶氧、盐度的垂向分布观测发现,春、夏两季表层溶氧全天显著高于底层,夏季表层盐度全天显著低于底层。调查结果初步表明,春季化冰期至夏季高温期旅顺地区刺参养殖池塘易出现水体分层,对刺参养殖生产不利,应在自然换水的基础上,延长增氧机工作时间以促进水体交换,有条件的养殖户也可安装表、底层水质在线监测设备,在水体具有分层发展趋势时及时开启增氧机。
  • 桑沟湾碳酸盐体系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丁怡丹, 朱琳, 冯娟, 隋琪, 孙雪梅, 赵信国, 夏斌, 陈碧鹃, 曲克明
    摘要 ( ) PDF ( )
    为了研究浅海不同海养殖模式对桑沟湾碳酸盐体系的影响,本研究于2019年4月(春季)、7月(夏季)、10月(秋季)、12月(冬季)对桑沟湾养殖区(藻类养殖区、贝藻养殖区、贝鱼养殖区和贝类养殖区)及毗连自然海域(外海区)进行了调查监测,分析了海水的温度、盐度、pH、溶解氧、总碱度(TA)、溶解性无机碳(DIC)和二氧化碳分压(pCO2)的时空分布特征,并计算出海-气界面CO2通量FCO2值。结果表明,桑沟湾藻类养殖区的碳酸盐体系主要受到藻类光合作用和外海海水交换的影响。贝类养殖区的碳酸盐体系受到贝类呼吸和钙化作用的双重影响,由于桑沟湾贝类养殖区FCO2为负值,为CO2汇区,这可能是由于贝类的钙化作用强于呼吸作用所导致的。春、夏、秋、冬季桑沟湾养殖区的FCO2分别为-66.60±16.82、-52.44±21.66、-74.00±11.45和-92.65±34.13 mmol·m-2·d-1,均为CO2的汇。桑沟湾碳酸盐体系会受到养殖活动的影响,并且不同的养殖模式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研究结果对于科学评估桑沟湾养殖区与毗连自然海域的CO2源/汇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 靖海湾松江鲈鱼保护区生境质量综合分析与评价
    孟迪, 夏斌, 孙雪梅, 陈碧鹃, 曲克明
    摘要 ( ) PDF ( )
    靖海湾松江鲈鱼保护区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掌握其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依据2017、2019和2020年表层海水中营养盐和重金属等环境因子的相关监测数据,运用综合质量指数法对该海域的生态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依据主成分分析法分析影响调查海域水质的主要影响因子,并对有机污染和富营养化情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2017和2019年表层海水水质处于轻污染,2020年水质状况为允许,其值范围为0.80~1.73;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COD、DIN、Cu、Cd和Zn具有较高载荷(>0.9),为影响靖海湾保护区水质的主要环境因子;该保护区有机污染指数范围为4.68~12.59,均为严重污染;在富营养化水平上,2017年靖海湾水域营养水平属于富营养状态,2019和2020年该海域处于氮限制潜在性富营养状态。因此未来应积极改善靖海湾保护区有机污染以及富营养化情况,同时关注对重金属的监测,积极采取防控措施。
  • 人工海水及陈化天然海水在营养盐测定中的本底值评估
    任宏伟, 陈立朝, 胡玉斌
    摘要 ( ) PDF ( )
    营养盐是海洋调查中必不可少的测量参数。利用流动注射分析仪测定海水营养盐含量通常需要使用与样品盐度相近的人工海水或陈化天然海水作为配制标准曲线的基液和间隔样品的载液。本文测定了Sigma、Aladdin、国药优级纯氯化钠盐溶液和陈化西太平洋海水中亚硝酸盐、硝酸盐、铵盐、磷酸盐及硅酸盐含量的本底值。结果表明:三个品牌的氯化钠盐溶液中除磷酸盐外,亚硝酸盐、硝酸盐、铵盐和硅酸盐的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本底值,而陈化西太平洋海水除了亚硝酸盐和硅酸盐外,其它三项营养盐在测定误差范围内基本不存在本底值。
  • 研究综述
  • 海洋固碳研究进展—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
    张建, 杨卫华, 刘萍, 孙浩然, 崔子璇
    摘要 ( ) PDF ( )
    利用Citespace软件分别对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和CNKI数据库中搜索到的海洋固碳领域的2 496篇和135篇文献进行文献计量学可视化分析,分别从发文量、国家及地区、机构、期刊和关键词等方面分析海洋固碳领域的研究发展历程、研究热点和前沿。国外发文量呈线性增长趋势,国内发文量趋势不符合线性增长;从国家及地区合作来看,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荷兰合作最紧密,对该领域的影响最大;从机构科研水平来看,美国机构发文量最多、影响力最大,Woods Hole Oceanog Inst(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在该领域影响力最强;国际主要发文期刊是Global Biogechemical Cycles(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Biogeo Sciences(生物地理科学)、Geophysical Reasearch Letters(地球物理研究信),国内主要发文期刊为中国科学·地球科学、渔业科学进展、海洋科学等。国外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海洋固碳及其应对气候变化的作用研究,研究前沿为全球储存的蓝碳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国内研究热点为海洋固碳机理及海洋酸化问题的研究,研究前沿与国外大致相同。
  • 养护大西洋金枪鱼国际委员会大眼金枪鱼捕捞配额制度研究
    王小军, 张丽
    摘要 ( ) PDF ( )
    养护大西洋金枪鱼国际委员会根据1991—1992年历史平均渔获量等基本原则,确定大眼金枪鱼年总可捕捞量,实施捕捞配额制度。通过梳理配额分配的标准、与大眼金枪鱼配额制度相关的历年建议、决议、其他决定等,结合我国大眼金枪鱼实际渔获量、配额制度、履约情况展开分析,挖掘出捕捞配额制度发展的4个核心内容:1991—1992渔船平均渔获量、未完全开发配额的委员会授权后可自行转让不超过本国总配额的15%部分、连续两个管理期内发生过度捕捞行为将面临惩处措施、捕捞年度配额调整到未来年份;并对维护我国大西洋大眼金枪鱼渔业利益提出4点建议:完善大眼金枪鱼配额分配制度、积极参与配额制定的磋商、增强我国行政管理部门科研部门参与国际渔业磋商和谈判能力、加强我国大西洋金枪鱼渔业的履约能力。
  • 海洋空间规划视角下海洋行政行为的博弈分析
    姜勇, 朱庆林, 安太天, 史亚平, 刘若晗, 张婕, 曲佳润, 王安宁
    摘要 ( ) PDF ( )
    我国海洋空间规划离不开海洋行政管理主体对海洋的有效管理,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仍为未完全合作关系,因此以海洋空间规划视角对海洋行政管理主体进行博弈分析,对我国海洋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界定了现行体制下的海洋管理主体,其次从海洋空间规划的角度,对我国海洋行政管理主体及其集权和分权管理体制进行博弈分析,结果表明:我国海洋行政管理可以采用设置海洋空间规划的管理途径,并以中央集权管理体制为宜,即中央政府直接参与、对海洋空间规划实行直线垂直的统一管理模式。
  • 深圳市海岸线安全防护的空间治理模式研究
    王江波, 张凌云, 苟爱萍
    摘要 ( ) PDF ( )
    随着海岸灾害的日益频发以及国土空间治理工作的推进,海岸线的安全防护逐渐成为城市空间治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城市海岸线安全防护空间治理工作存在诸多不足,不能满足民众日益增长的安全防护需求,同时阻碍了城市整体治理工作的进程。本文以深圳市为例,分析了海岸线安全防护空间治理的现状及问题,并结合国外经验,提出了治理模式的创新策略。
  • 中西部太平洋渔业委员会渔船租赁机制的分析与探讨
    孙宁, 戴小杰
    摘要 ( ) PDF ( )
    中西部太平洋渔业委员会于2004年成立,是养护和管理中西部太平洋海域高度洄游鱼类资源的区域渔业管理组织。目前共有26个成员方、7个参与领地和9个合作非成员,其中19个是小岛屿发展中国家和领地。小岛屿发展中国家专属经济区内具有丰富的渔业资源,且具有较强的开发潜力;远洋渔业国家具有较强的捕捞能力,但缺乏理想的作业渔场。为解决远洋渔业国家捕捞机会和渔场不足的问题,同时考虑到小岛屿发展中国家发展本国金枪鱼渔业的迫切需要,中西部太平洋渔业委员会在2009年第六次年会期间通过了渔船租赁通报的措施。本文通过对中西部太平洋渔业委员会渔船租赁机制的探讨,分析了我国渔船被小岛屿发展中国家租赁的现状,针对渔船租赁机制存在的局限性问题,建议我国应积极推动和南太平洋岛国建立长期租赁机制,推动政府间双边合作,深化在岛国陆地投资,增加远洋渔船被租赁的机会,为我国远洋渔业企业赢得生存空间;在配额和渔船数量受到限制的情况下,应探究多种合作方式,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争取合法权益。
  • 渔港环境治理中的公私合作模式研究
    金自满, 吕鸣
    摘要 ( ) PDF ( )
    随着国家对环保事业的投入,渔港作为渔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地,渔港环境治理已成为渔港综合管理改革中的重要内容,治理渔港环境污染问题也被提上日程。政府通过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公私合作模式提供公共服务,借社会力量在资金、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优势推动解决渔港环境污染问题,政府和企业协同治理,从而实现渔港环境污染治理问题上的专业化和科学化。本文以PPP模式作为切入点,分析PPP模式参与渔港环境治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借鉴台州渔港引入PPP应用的经验,分析渔港环境治理PPP模式参与的困境,最终优化政府和企业以“共同合作、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为主题的渔港环境治理PPP模式。
  • 基于SAVEE方法的海岛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以施公寮岛与海陵岛为例
    陈韶阳, 刘娜, 仝照铎, 刘贞文
    摘要 ( ) PDF ( )
    海岛作为国家领土的组成部分,在维护海洋权益方面有着重要地位。但是近年来,随着人类对海岛的开发,海岛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生态文明建设情况不容乐观。因此,应加强对海岛的生态保护工作,重视海岛的生态文明建设。我国海岛数量多,生态环境状况复杂多样,要保护海岛的生态文明,需要建立完整有效的海岛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本文应用SAVEE方法,将生态文明的五大方面作为一级指标,在一级指标的基础上选取21个二级指标构建指标体系,并利用所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选取施公寮岛与海陵岛评价分析进行实证检验,并提出对策建议。结果表明,海陵岛的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明显高于施公寮岛,尤其是在生态保护建设以及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优于施公寮岛。该模型量化了岛屿的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与实际岛屿生态文明发展现状一致,验证了该模型在海岛生态文明领域的适用性,并为中国岛屿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数据支撑。
  • 膨腹海马的生物学特征与人工养殖技术研究进展
    张永明, 董登攀, 汪海燕, 王裕玉, 甘琦峰, 滕富海
    摘要 ( ) PDF ( )
    膨腹海马(Hippocampus abdominalis)原产于太平洋西南部,大洋洲、新西兰附近海域,其个体大、抗病力强、苗种培育成活率高,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近年来, 全球气候变化对海洋生态系统的持续影响和日益增加的市场需求,世界范围内膨腹海马的自然资源量呈下降趋势,已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Ⅱ,其资源保护与开发、繁殖生物学与养殖技术相关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2016年,膨腹海马引进中国,取得苗种人工繁育方面的突破,养殖热潮兴起。本文总结了膨腹海马生物学、人工苗种繁育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对其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膨腹海马的资源保护和人工养殖技术发展提供有益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