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 第46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4-06-10
  


  • 研究论文
  • 波流作用下三脚架基础周围海床冲刷试验研究
    王仁刚, 朱成浩, 孙元, 刘红军, 付亦鹏, 陈达
    摘要 ( ) PDF ( )
    海上风电基础在波流作用下会产生局部冲刷,基础悬臂长度增加,严重影响基础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为探究波流共同作用下海上风电三脚架基础的局部冲刷特性,在波流水槽中针对不同安装角度的三脚架基础开展了局部冲刷试验,研究了局部冲深历时特性、影响因素及冲坑形态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在单独波浪作用时,中心立柱对下游桩起到了一定的掩护作用,减弱了冲刷的发展。在波流共同作用时,波浪提供了底床拖曳力,而水流提供了泥沙运输力,冲刷深度明显增加。当安装角度为30°时,三脚架双桩一侧的阻水效应更大,部分水流被导向单桩一侧,导致冲刷深度增大。随着流速、波高和KC的增大,基础周围冲刷深度逐渐增加。提出了采用KC预测平衡冲刷深度的经验公式,可较准确地预测三脚架基础在波浪作用和波流共同作用下的局部冲刷的平衡冲刷深度。
  • 岸线变迁对莱州湾纳潮量和水交换的影响研究
    朱金龙, 孙伟, 陈少伟, 冯银银, 魏潇, 刘宁, 徐艳东, 王万冠, 李姿墨
    摘要 ( ) PDF ( )
    自21世纪以来,由于港口用海、围海养殖等海岸开发活动使得莱州湾岸线发生了显著变化,从而引起了海湾水动力环境的改变。为了探究20年间海湾纳潮量和水交换对莱州湾岸线变迁的响应,本文选取2000年和2020年两个典型年份的莱州湾岸线数据,建立二维潮流与对流—扩散模型,研究20年间莱州湾岸线变迁对海湾纳潮量和水交换的影响。结果表明:2000—2020年20年间,滩涂围填导致海湾潮波势能增加,莱州湾最大可能潮差呈现增大趋势,潍坊港与广利港之间的湾顶增大尤为显著,增加最大值可达8 cm;莱州湾大潮期、小潮期和平均纳潮量分别减小了2.91%、1.42%和2.33%,海湾面积减少是纳潮量减小的主要原因;由于纳潮海域面积减少,海湾自净能力和水交换减弱,海湾半交换时间增长了15 d,从海湾局部水交换来看,受港口堤坝建设以及黄河口向海发育影响,海湾西部水交换减弱较为显著,导致西部海域半交换时间增长了40 d。
  • 底板角度对向海倾斜潜水含水层海水入侵的影响研究
    林国庆, 平雨薇, 黄卓雄, 李松, 莫位明
    摘要 ( ) PDF ( )
    海水入侵是全球性的环境地质灾害,其入侵程度受地质因素和人为因素的综合影响,而含水层底板倾斜是研究海水入侵不可忽略的地质因素,目前系统分析向海倾斜含水层底板倾斜角度对海水入侵影响的研究还较少。本文通过室内砂槽显色示踪实验,分析了不同水动力条件下潜水含水层中向海倾斜底板角度对海水入侵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底板倾斜角度与咸水楔长度之间存在指数函数关系。在定流量和定水位淡水边界条件下,随向海倾斜底板角度增大,海水入侵现象减弱,咸水楔长度及面积、达到稳态所需时间均减小,而淡水排泄口增大。当淡水边界流量为15 mL/min,底板倾斜角度由0°增加至10°时,咸水楔长度缩短32.4%,垂向剖面的入侵面积减小35.0%,淡水排泄口增大27.1%,达到稳态所需时间缩短40.7%。此外,咸水楔长度对地下淡水流量的响应最为敏感,其次是淡水水位和底板倾斜角度。研究成果可为定量评价与海水入侵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 孤东海堤堤前冲刷机制及冲刷极限研究
    孙健, 徐继尚, 李广雪
    摘要 ( ) PDF ( )
    海堤是沿海地区防御风暴潮的重要设施,但海堤建成之后,堤前海床常遭受侵蚀,威胁海堤安全。本文利用孤东海域近20年水深数据分析了堤前侵蚀过程,探讨海床冲刷机理,并计算极限冲刷深度。结果表明:(1)孤东海堤处于黄河水下三角洲废弃叶瓣侵蚀背景之下,堤前500 m以内海底侵蚀更严重,本文分别称之为背景冲刷和堤脚冲刷,堤前水深由2000年的2~3 m加深到当前6 m左右,堤脚最大水深已超过7 m。(2)背景冲刷主要是由于黄河改道及黄河入海泥沙减少造成的,波浪是其主要动力因素;堤脚冲刷是由于堤前波浪反射、波浪破碎、堤前湍流、沿岸流、离岸流等复杂水动力过程所致。(3)研究区背景冲刷极限深度为7 m,堤脚冲刷极限深度1.7~2.5 m,据此计算堤前极限水深为8.7~9.5 m。
  • 基于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的潮位缺测值填充方法研究
    苗庆生, 刘玉龙, 韦广昊, 杨锦坤, 杨扬, 徐珊珊
    摘要 ( ) PDF ( )
    潮位数据反映了沿海海平面变化,在许多领域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潮位数据的缺测给使用带来不便。本文基于2017年崇武和晋江海洋站潮位数据,提出了一种基于LSTM模型(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模型)的数据缺测值填充方法,同线性插值、样条插值等传统插值方法相比,LSTM方法表现稳定,精度较高,实现方便。尤其是在缺测时间较长时,LSTM方法明显优于传统插值方法,同时该方法同样适用于海洋站其它要素如水温缺测数据的填充。
  • 台风“利奇马”在山东半岛沿岸引起的台风浪数值模拟研究
    叶祖超, 马欣, 付玉成, 李庆杰, 石洪源, 李峰
    摘要 ( ) PDF ( )
    台风引起的强风和巨浪等灾害对山东半岛近海区域产生重大影响。本文通过使用第三代海浪模型SWAN,以Takahashi 和Fujita.t公式嵌套计算得到的台风模型风场与ERA5背景风场合成后的风场作为模型的驱动场,对2019年第9号台风“利奇马”过程中的台风浪进行模拟。根据模拟结果对台风浪的有效波高、平均周期、波龄的分布情况进行数值分析,初步探索了台风“利奇马”过程中台风浪的空间分布特征,为山东省开展台风浪预警及防灾减灾提供技术支撑。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 科伦坡港口城游艇码头设计方案的波浪研究
    项印玉
    摘要 ( ) PDF ( )
    本文采用MIKE21 BW模型对科伦坡港口城游艇码头的4个设计方案进行了波浪研究。研究表明,游艇码头防波堤近口门段的平面形态对港池的波浪掩护效果影响显著。近口门段为直线形态的防波堤对港池的波浪掩护效果最差,不能满足50年一遇有效波高小于0.4 m的要求;近口门段为向内环抱形态的防波堤对港池的波浪掩护效果良好,其中向内环抱曲率0.005 9的掩护效果优于曲率0.005;堤头为向外挑流形态的防波堤对港池的波浪掩护效果最优。
  • 基于Faster-RCNN的海洋牧场鱼类识别与分类
    矫萌璐, 张海燕, 李欣
    摘要 ( ) PDF ( )
    针对海洋牧场观测视频色彩失真和鱼类传统识别方法准确率低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Faster-RCNN的海洋牧场鱼类识别与分类方法。首先,由于海水环境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导致观测视频图像品质差,采用SDI(Serial Digital Interface)信号色彩补偿系统来提高视频品质以此制作不同质量数据集;然后以Faster-RCNN为深度学习模型并提出优化特征提取网络与区域建议网络(RPN)来实现海洋牧场鱼类识别与分类。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平均精度均值(Mean Average Precision,mAP)达到81.63%,与传统机器学习目标检测算法相比,显著提高了识别的准确率。
  • 万宁日月湾近岸海域悬浮泥沙输运特征及沉积动力环境分析
    林纪江, 王平, 张卓, 唐灵, 王蕾, 游大伟, 聂宇华, 牛建伟
    摘要 ( ) PDF ( )
    依据实测悬浮泥沙和同步观测的海流数据,利用悬沙通量机制分解法计算各站潮平均单宽输沙量,分析研究区海域的悬沙输运机制及主要的力学控制因素。依据表层沉积物的粒度数据,分析了研究区表层沉积物的分布特征,并利用Flemming三角图示法对研究区进行沉积动力环境分区。结果表明,研究区悬浮泥沙输移主要受拉格朗日平流输运控制,垂向净环流影响次之;潮平均单宽净输沙量输运方向为SW向,与研究区余流方向基本一致;外侧站位潮平均单宽输沙量呈现自东北向西南方向递减趋势,而内侧站位却相反,潮平均单宽输沙量呈现自东北向西南方向递增趋势,表明近岸有沙源供给,近岸侵蚀或河流输沙;研究区整体被砂覆盖,局部区域为粉砂质砂、砾质砂、砂质砾,存在少量贝壳或珊瑚礁;水动力环境可划分为S区、A区和B区,表层沉积物由推移、跃移、悬移三类运动方式的物质组成,其中以跃移物质为主,随着水动力环境变弱,表层沉积物的跃移组分含量降低,悬移组分含量升高。
  • 天然海藻场中大型海藻有机碳含量及碳汇能力估算研究——以浙江枸杞岛潮下带为例
    赵旭, 王霄, 李训猛, 程晓鹏, 黄宏, 章守宇
    摘要 ( ) PDF ( )
    本文通过声学侧扫和SCUBA Diving水肺潜水,对浙江枸杞岛潮下带大型海藻种类、分布面积、单位面积生物量等进行调查,同时检测了不同大型海藻体内有机碳含量,并基于单位面积海藻生物量,对枸杞岛潮下带海藻场生物量及碳汇能力进行初步估算。结果表明:枸杞岛潮下带大型海藻场分布面积约22.33 ha,分布大型海藻3门19种,不同海藻有机碳含量范围为29.11%~36.85%,褐藻因含有一种特殊的蓝光效应,其有机碳平均含量最高(32.94%),红藻门(31.75%)次之,绿藻门最低(29.39%)。基于单位面积生物量估算海藻场碳汇能力为176.15 g·C/m2,该海域海藻场总固碳量约为38.28 t,相当于减排CO2约129.07 t。该研究结果可为近岸海域海藻场碳汇能力研究积累基础数据,也为海洋负减排路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 研究报告
  • 近海排水口水质BOD5、DO和COD的线性关系分析
    金兴良, 孙滔滔, 唐天均, 廖国威, 王煜, 戴知广
    摘要 ( ) PDF ( )
    以BOD5、DO与COD三个参数为研究对象,2020年某滨海城市近海排水口处水质监测数据表明,COD与BOD5之间存在较好的一元线性关系;而DO分别与BOD5、COD的一元线性关系均较弱。COD与BOD5和DO三者之间的二元线性函数关系式被建立,其线性确定系数和F检验值均较高,表明三参数之间的线性拟合较好,相关性显著。数据分析较好地阐释了在理论定义上DO与其他两参数无直接关系,但三者因换算表达关系而存在一定关联。当COD大于100 mg/L时,二元线性函数对COD的拟合性优于COD与BOD5构成的一元线性函数。该城市近海排水口2015年的监测数据被用于检验该二元线性函数关系式的可靠性,根据BOD5、DO数据得到的COD模拟值与实测值的相对误差小于25%,符合质量控制要求,进一步证实该函数关系式可靠。
  • 汕头市海岸带湿地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
    义家吉, 张云锺, 王洋, 冯科聪, 王万虎, 袁坤
    摘要 ( ) PDF ( )
    本研究利用多期Landsat遥感影像数据,以人机交互解译及GIS分析等手段,获取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汕头市海岸带湿地分布情况,参照湿地分类系统将汕头市海岸带湿地分为自然湿地和人工湿地两大类(一级分类),并在此基础上分为浅海水域、河流、湖泊、海岸/滩涂、红树林、水库/坑塘、水田、盐田、养殖池塘9种湿地类型(二级分类);利用单一湿地类型动态度、湿地转移矩阵和相关性分析研究9个时期汕头市海岸带湿地的变化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982—2020年,汕头市海岸带湿地总面积略微增加,面积增加了19.08 km2,自然湿地面积明显萎缩,面积减少了51.18 km2,人工湿地面积显著增长,面积增加了70.26 km2,海岸带湿地生态系统退化明显。其变化的主要驱动力来自汕头市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发生的滩涂围垦、填海造陆、围海围河养殖、渔港码头以及水利设施修建等一系列人为活动,其次,区内主要河流输沙量以及海平面上升对汕头市海岸带湿地变化也有一定影响。
  • 广东阳江近岸海域表层海水重金属含量及潜在生态风险分析
    李洋, 何金先, 林海, 甘华阳, 曹文杰, 王健, 邢慧通, 师帅, 杨甜甜
    摘要 ( ) PDF ( )
    为了解广东阳江近岸海域表层海水重金属含量及潜在生态风险,采集了14个站位的表层海水样,分析讨论了该海域表层海水中7种重金属Cr、Cu、Zn、Cd、Pb、As、Hg的含量分布特征,采用Hakanson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评价其生态风险。结果表明:广东阳江近岸海域表层海水重金属Cr、Cu、Zn、Cd、Pb、As、Hg的平均浓度分别为1.10、5.25、9.91、0.027、0.945、1.06、0.027 μg/L。其中Cr、Zn、Cd、Pb、As、Hg六种元素符合一类海水水质标准,Cu符合二类海水水质标准;7种重金属间相关性较强,各重金属与不同环境参数也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对潜在生态风险指数进行分析,计算出RI平均值为6.59,属于轻微生态危害,总体为清洁水平。
  • 浙江洞头列岛养殖区海水和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及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李妃, 陶建斌, 夏璐瑶, 梁璇
    摘要 ( ) PDF ( )
    为了解浙江洞头海域养殖环境现状,共采集洞头紫菜、羊栖菜、黄鱼等养殖区的海水和表层沉积物样品各24份并测定汞、砷、铅、镉等重金属的含量,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和综合污染指数法对水体和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状况进行评价,再利用Hankanson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沉积物中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所调查养殖区海水重金属含量符合《无公害食品 海水养殖用水水质》要求,沉积物中Hg、As、Pb、Cd、Cr均符合适合水产养殖的《海洋沉积物质量》第一类标准,部分养殖区沉积物中Cu和Zn的单因子污染指数稍大于1,属于轻微污染。以长江口近海域沉积物元素化学背景值作为参比值,沉积物中各项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指数依次为Hg>Cd>As>Cu>Pb>Zn>Cr,Hg为主要潜在生态风险因子,各养殖区7种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介于129.31~157.45之间,属于中等潜在生态风险。
  • 中国海洋产业结构现状及前景分析
    张祖平, 巫柳香
    摘要 ( ) PDF ( )
    为了进一步建设现代化海洋产业体系,拓宽海洋经济发展空间,建设海洋强国,本文采用偏离-份额分析法、产业结构偏离度分析法和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中国海洋产业结构现状进行了研究,对发展前景做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海洋产业呈现出“三二一”结构模式,海洋第二产业发展缓慢,滞后于国民经济第二产业的发展,处于弱势地位;(2)海洋产业的就业结构与产值结构不对称,产业结构效益低;(3)海洋三次产业内部细分产业需要进一步优化升级。建议提高海洋第一产业结构效益,提高海洋第二产业竞争力,巩固海洋第三产业优势地位。
  • 马袅湾网箱养殖对沉积物营养盐的影响
    黄宏, 刘怡琳, 俞锦辰, 兰艳, 赵旭, 王钻一, 李迎东, 储鸣
    摘要 ( ) PDF ( )
    近年来网箱养殖业飞速发展,但养殖活动对区域环境的影响,尤其影响范围的研究还鲜见报道。海南省澄迈县马袅湾海域有较大规模的网箱养殖鱼类生产,本文选取马袅湾网箱养殖区为研究区域,分别于2019年3月(春季)、7月(夏季)、10月(秋季)、12月(冬季)进行现场调查与采样,检测并分析了沉积物中总氮(TN)、总磷(TP)和总有机碳(TOC)等指标的含量与时空变化,并建立TN、TP和TOC分别与距网箱养殖区距离的拟合方程,初步估算了网箱养殖活动对表层沉积物的辐射影响范围。结果显示,马袅湾海域表层沉积物TN、TP平均含量分别在113.48~1 265.10 mg/kg与287.90~760.05 mg/kg之间,TOC含量为0.03%~1.14%,四个季节表层沉积物环境整体优良。TN受季节变化影响较显著,夏季较低,秋、冬季节有增加趋势,TN在春、秋、冬季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富集现象;TP含量随季节上下波动,秋季呈现一定程度的富集;TOC含量也随季节上下变动,但没有出现富集现象。空间分布上,马袅湾表层沉积物TN、TP和TOC含量在养殖区(S区)和养殖邻近区(A区)含量高,对照区(B、C)含量低;从地理位置看,整体呈北部湾口含量高,南部湾底含量低,可能受东北和西南向往复水流影响,将养殖残饵或者代谢废物带出了马袅湾。马袅湾表层沉积物TN、TP、TOC含量随养殖区距离变化拟合结果较为类似,在距养殖区(A区)0~1 km的范围内TN、TP、TOC含量增加;而在距离网箱养殖区1~3 km的空间范围内开始降低。由此,马袅湾网箱养殖对表层沉积物TN、TP、TOC影响范围约为1 km。
  • 宇航员海南极磷虾分布特征研究
    李旭, 王敬, 陆坤宇, 赵亮, 冯建龙
    摘要 ( ) PDF ( )
    宇航员海磷虾分布特征研究以及磷虾适生区预测对于南极磷虾的利用、保护均具有重要意义。利用Krillbase磷虾分布数据以及全球海洋资料同化再分析系统(GLORYS)提供的海洋再分析数据,分析了宇航员海磷虾空间分布特征以及磷虾分布区域海表面温度、海表面盐度、叶绿素、海冰的分布特点,在此基础上得到了宇航员海磷虾适生区的分布情况。结果显示在宇航员海,磷虾密度呈现南高北低,西高东低的特点,高密度区域集中在65°S以南恩德比地以西的近岸海域,宇航员海适合磷虾分布的海表面温度范围为-1.75℃~-1.25℃、盐度范围为33.9~34.1、叶绿素范围为0.28~0.36 mg·m-3、海冰密集度为0.67~0.81。在宇航员海磷虾适生区主要分布在65°S以南海域,分布呈现和岸线平行的特点。
  • 青岛近岸海域不同生态系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对比研究
    李晓娇, 崔正国, 孙雪梅, 贾军, 丁东生, 陈碧鹃, 陈聚法
    摘要 ( ) PDF ( )
    基于2019年春季(5月)和夏季(8月)在青岛近岸的现场调查,研究了青岛近岸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化特征及其与环境相关性,分析了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形成及变化的原因。结果显示,青岛近岸海域春夏两季共鉴定出浮游植物109种,隶属4门52属。与历史同期资料对比,青岛近岸浮游植物群落出现明显的群落演替现象,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的优势地位下降。胶州湾浮游植物细胞丰度明显大于崂山近岸,夏季崂山近岸的多样性指数大于胶州湾。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和冗余分析发现,浮游植物细胞丰度与磷酸盐、DIN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与COD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与盐度、pH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
  • 张掖市北郊湿地水生植物多样性及生态健康评价
    吴建东, 刘育秉, 田琨
    摘要 ( ) PDF ( )
    水生植物多样性及生态健康评价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以张掖北郊湿地为例,通过现场调查与观测、室内测定与分析、数值计算与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开展对水生植物群落、水质指标、湿地健康状况的研究。结果表明,张掖北郊湿地水体质量状况较好,DO、TP、NH3-N及NO2-N含量均值较低,符合Ⅰ类或Ⅱ类水质。而TN、NO3-N及COD含量较高,符合Ⅳ类水质,表明氮素及有机质是湿地水体的主要污染物。水生植物共有14目18科21属26种,且均属于被子植物。单子叶植物共有10目12科15属20种;双子叶植物共有4目6科15属20种,其中,菹草(Potamogetoncrispus)、水葱(Schoenoplectus tabernaemontani)和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的分布范围较广。在25个站位中处于病态的站位共有9个;处于亚病态、临界的站位均为5个;处于亚健康的站位共有4个;处于健康的站位共有2个。从各子系统级别特征值和指标权重可知,影响系统健康的主要因素依次为水质指标、水文指标和水生植物指标。该研究结果对于认识不同水环境因子对水生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通过湿地生态系统评价为北郊湿地提供有效的管理措施和技术支撑。
  • 研究综述
  • 脆弱性理论和方法在渔业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张雨晴, 陈新军
    摘要 ( ) PDF ( )
    脆弱性可表征系统的某种状态,进行脆弱性分析是各系统应对全球变化的必然要求和践行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途。为了使渔业系统更好地应对外界变化,保持渔业资源及其经济的可持续性,本文研究了脆弱性理论和方法及其在渔业中的应用研究进展。研究发现:脆弱性研究已经在多学科和领域得到应用与发展,概念方法等理论体系丰富,但尚未有统一的标准;渔业脆弱性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主要是关于物种、生态系统和耦合系统的脆弱性分析,其概念的界定相对成熟,评估方法较为多样,文献主要集中在对耦合系统脆弱性的定量研究和对物种脆弱性的定性与半定量分析,少量文献研究生态系统脆弱性;已有文献围绕内陆、海洋和特殊渔业(尤其是珊瑚礁渔业)各自展开了不同尺度和角度的研究,对海洋渔业的研究较多,对内陆渔业涉及较少,均侧重于对气候变化影响下脆弱性的研究。本研究可为国内开展渔业脆弱性评价提供参考。
  • 清代道咸年间台风咸雨侵袭台湾及其应对探析
    蔡勤禹, 刘振
    摘要 ( ) PDF ( )
    清代道咸年间,台湾地区台风咸雨频发,呈现出灾害的突发性和严重的破坏性,造成房屋倒坏、庄稼萎烂、土地损坏、人员伤亡、商哨船沉没,甚至公共设施被冲毁。面对灾害,中央政府坚持“府际合作”的救灾机制,在灾情确认方面,通过各级地方官员对灾情自主勘察,相互配合,发挥基层政府的治理优势和价值功能。在物资筹措上,在中央政府的协调下,受灾地方政府实现物资的就近调拨,提升救灾的效率和水平。在具体措施上,地方政府通过发动民间捐助等措施,实现地方政府与民间的合作救治。通过中央政府这一时期的有效治理,台湾地区取得了良好的救济效果。这种府际合作的救灾思想,也为今后台湾地区乃至其它地区台风咸雨灾害的救助模式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 基于文献计量法的中华鲟保护研究近40年回顾
    王小军, 李文潞
    摘要 ( ) PDF ( )
    本研究基于文献计量法,借助Citespace软件的文献分析功能,以中国知网(CNKI)收录的662篇有关“中华鲟”+“保护”的相关中文文献为数据来源,对其年度分布、发文机构、前沿动态等方面进行整理与分析。结果显示:近年来学术界对中华鲟的研究成果呈总体波动上升趋势;相关文献核心期刊的发文量较少;水产研究所和高校为主要发文机构;当前研究主要集中在长江口和长江大保护等热点问题。我国中华鲟学术保护有待进一步研究,应展开多学科互动和交流,拓展研究方法,为今后中华鲟研究保护提供新的思路。
  • 基于PPP模式的排污权交易运行机制的建构
    任昊, 孔凡宏
    摘要 ( ) PDF ( )
    排污权交易制度是政府利用市场机制治理环境污染问题的重要手段。目前基于政府管控下的排污权交易运行机制存在着交易市场活跃度不足、企业交易成本高以及排污权交易监管弱位等问题。PPP模式(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是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解决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一项制度创新。在排污权交易运行机制中引入PPP模式,从制度、技术以及组织维度来看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在排污权交易的许可管理、交易与核验、评估等流程环节都可以有实质性的嵌入。为了保障PPP模式的顺利运行,还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修订、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对排污权交易、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等方面进行规范,形成完备的保障体系,建构政府与社会资本协同合作的排污权交易运行机制。
  • 长江中下游水环境跨域治理的社会网络分析
    杨杨, 刘秀霜
    摘要 ( ) PDF ( )
    长江中下游水环境的修复与保护需要中下游、左右岸、干支流的协同治理,但流域的跨行政区域的特性使得跨域治理更具难度。为了揭示长江中下游水环境跨域治理的联系结构和合作现状,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20年水环境跨域治理相关府际协议的整体结构、网络密度、凝聚子群等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水环境跨域治理虽已形成复杂交错的整体网络,但各参与主体受空间地理因素影响较大,上海、江苏、安徽三省市在长江中下游水环境跨域治理中处于绝对中心地位。需要建立完善信息共享机制、信任机制、利益补偿机制,以突破空间地理因素制约,提高互助水平,增进地方政府间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