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黄骅港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季节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刘栋, 吕振波, 王田田, 张晶晶, 任中华, 高彦洁, 王以斌, 郑亮
为了解黄骅港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于2014年2月(冬季)、5月(春季)、8月(夏季)和11月(秋季)对该海域进行4个航次网采浮游植物和环境因子调查,利用优势度指数、物种多样性和冗余分析(RDA)等方法分析该海域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优势种和平均资源密度等群落结构特点。结果显示:2014年黄骅港海域共采集到浮游植物3门32属82种,其中夏季检出种类最多,为2门25属50种,秋季次之,为2门14属40种,冬季为1门18属34种,春季最低为3门14属24种,均以硅藻为主,甲藻和蓝藻相对较少;浮游植物丰度季节表现为夏季最高,秋季次之,冬、春较低;四航次浮游植物群落多样性指数及均匀度指数较低,秋季优势种仅为笔尖根管藻(Rhizosolenia alata),春夏冬均为多种浮游植物共存,不同季节优势种演替明显;冗余分析显示,不同浮游植物对不同环境因子的反应不同是造成群落季节差异的主要原因。影响冬季浮游植物时空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溶解氧、温度和磷酸盐,春季则是温度和盐度,夏季转变为溶解氧和盐度,秋季盐度、温度和溶解氧为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为深入研究港口建设对邻近海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提供了基础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