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 第45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3-02-10
  


  • 研究论文
  • U型钢板桩横向承载性能模型试验研究
    吕鹏, 董胜, 焉振, 王龙
    摘要 ( ) PDF ( )
    采用1∶5的比尺模型试验,研究了横向加载过程中U型钢板桩的位移和土压力响应以及破坏模式,并对比分析了不同土质干湿状况、加载速率、埋置深度以及加载高度等影响因素下U型钢板桩位移和土压力的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当U型钢板桩凸面加载时,位移随埋置深度、加载等级、加载高度的增加而增加,干砂中的位移大于湿砂中的位移;当凹面加载时,位移随着埋置深度的增加而减小,随着加载等级的增大而增大,在不同加载高度与不同土质干湿情况中差别不大。随着加载力增大,U型钢板桩在受力侧土压力分布呈现“R型”分布,且土压力均随着埋置深度与土体含水率的增大而增大。在加载力作用下桩体产生转动,并随着加载力的增大在距钢板桩底部约1/3埋置深度处发生弯曲。
  • 循环荷载下饱和粉土中伞式吸力锚水平承载性能研究
    盛腾飞, 刘红军, 刘灿
    摘要 ( ) PDF ( )
    利用ABAQUS有限元软件构建模型,对伞式吸力锚施加水平循环荷载,研究伞式吸力锚的承载性能。在固定荷载大小的情况下,研究锚体位移以及不同位置土体的应力应变。分析可得,在水平循环荷载的作用下,土体的最大塑性应变出现在筒裙位置,筒裙和锚支的结合发挥了主要的承载作用。改变荷载工况,研究不同荷载大小对伞式吸力锚的影响。研究发现,随着循环波浪荷载作用强度的增大,筒裙的稳定作用愈加明显,且这种作用在循环波浪荷载的后期阶段相对更加突出。
  • 基于思维进化算法优化的BP神经网络对蒸发波导高度的预测
    李耀皓, 李醒飞, 丁乐乐, 杨少波
    摘要 ( ) PDF ( )
    预先掌握海上的波导高度参数对海上作战有重要意义,然而准确探测或预测波导参数十分困难。本文使用南海铁塔波导探测平台的实测数据与ERA-Interim公开数据集,提取所需相关的水文气象要素的点数据,利用NPS模型计算波导高度值,组建数据集;之后使用MEA优化的BP神经网络模型预测波导高度值。优化后的BP神经网络可避免陷入局部极小值点,预测结果有较高的准确率,且MEA在求最优个体时有比较快的收敛速度,为水平均匀的蒸发波导高度预测提供了一种方法。
  • 透空导流板对海底管线冲刷防护的试验研究
    高枫, 拾兵, 肖亚南, 丛晓红, 于西达
    摘要 ( ) PDF ( )
    基于海底管线周围流场复杂,管线运行过程中易于出现冲刷悬空破坏等诸多特征。本文根据导流板作用下海底管线的冲刷防护机理,提出了一种透空导流板与海底管线结合的防冲刷措施。通过量纲分析得到了影响海底管线冲刷深度的无量纲公式,并通过物理模型试验,研究了单向流作用时,不同流速、不同管孔比、不同透水比的工况下透空导流板对海底管线的冲刷防护的影响。研究发现,由于透空导流板的存在,泥沙受到的推移力减小,导致泥沙淤积,海底管线的冲坑深度小于无导流板防护的冲坑深度,透空导流板防护的管线最大冲刷深度在管轴线前0.3 D处,且在管线下方冲刷坑深度明显减小。基于试验资料分析,拟合得到了平衡冲刷深度的计算公式,其公式与实测资料拟合较好,说明该公式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 海平面下降对日本海表层环流的影响
    杜凯伦, 郭新宇, 杨海燕, 郑军勇, 毛新燕
    摘要 ( ) PDF ( )
    本文基于POM海洋模式,通过改变地形条件进行了不同海平面下的数值实验,探讨了日本海表层环流场对海平面变化的响应。研究表明:随着海平面的下降,日本海南部的对马暖流及其分支逐渐减弱,海平面降低至-90 m和-100 m时,对马暖流的东朝鲜暖流分支和日本近岸分支几乎消失;而日本海北部的寒流强度基本保持不变,仅寒流主轴位置逐渐向北移动。且海平面的下降使对马海峡流量逐渐减小,进而导致对马暖流的强度逐渐减弱,影响范围也不断缩小。研究结果对过去古海洋海平面变化过程中日本海表层环流的改变问题具有一定的参考和依据。
  • 自升式钻井平台抗冰特性试验研究
    樊敦秋, 刘学涛, 张霖
    摘要 ( ) PDF ( )
    自升式钻井平台在设计时通常不考虑冰荷载的作用,要实现冰区作业,首先需要对该类平台的抗冰能力进行准确评估。本文通过开展冰池试验,对自升式钻井平台冰载荷作用机理、结构冰激特性以及抗冰方法等进行研究。海洋结构受到的冰荷载大小以及结构响应值与冰厚密切相关,冰激振动机理与冰厚无关,探究不同冰速和冰厚下冰荷载及振动响应的时程曲线,可发现低冰速下结构展现出的准静态响应特征以及高冰速下的随机响应特征。冰激振动的发生是结构固有特性、冰速、冰厚、冰材料参数等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其作用机理尤为复杂,本研究侧重于桁架式自升式平台冰区作业中结构冰激振动特性研究。
  • 基于梯度提升决策树算法的水深反演研究
    孟然, 沈蔚, 栾奎峰, 纪茜, 饶亚丽
    摘要 ( ) PDF ( )
    传统的水深测量方法多通过舰载声纳实地探测的方法,灵活性较差且水深资料更新周期长,并且在某些海域,船只往往难以靠近从而无法完成测量。本文使用七连屿海域附近的WorldView-2多光谱遥感影像构建了基于梯度提升决策树(Gradient Boosting Decision Tree,GBDT)算法的水深反演模型,并利用单波束与人工测量相结合的水深数据,与传统的单波段模型、双波段模型以及BP神经网络水深反演模型的水深数据进行了水深反演精度对比。结果表明,在0~20 m深海域,GBDT模型反演精度高于其他模型,且更符合实际水深,其检验点的R2为0.9664, RMSE为0.94 m, MAE为0.75 m,RME为19 %。
  • 台湾周边深水区温度跃层特征分析
    李茂林, 李庆红, 张磊, 姚忠山
    摘要 ( ) PDF ( )
    本文基于1992—2002年(不包含1999年)十年间的台湾周边海域深水区3 700多个高分辨率CTD剖面观测数据和垂向梯度法,分析了台湾西南、东南和东北三个海域深水区的温跃层特征。结果表明:台湾西南海域的温跃层深度浅于台湾东南和东北海域的温跃层深度,但台湾西南海域的温跃层厚度介于台湾东南和东北海域的温跃层厚度之间。台湾东南和西南海域的温跃层深度和厚度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温跃层深度冬季最大,夏季最小;而温跃层厚度的变化规律正好相反,即夏季最大,冬季最小。对于台湾东北海域,其温跃层深度和厚度则在6—10月间存在显著的震荡特征。此外,三个区域的温跃层深度均在1998年前后出现一个极小值,推测与当年的厄尔尼诺事件有关。
  • 吉林密江河陆封型马苏大麻哈鱼种群形态特征及营养成分研究
    宋碧曾, 汪冰, 梁珊, 崇祥玉, 郑伟, 殷旭旺
    摘要 ( ) PDF ( )
    马苏大麻哈鱼(Oncorhynchus masou)作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其自然种群的形态特征及营养状况对于合理开展该物种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渔业资源养护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本研究对吉林省图们江流域密江河的陆封型马苏大麻哈鱼种群进行形态特征、氨基酸组成、脂肪酸含量等分析,并与一个人工养殖马苏大麻哈鱼种群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吉林密江河陆封型马苏大麻哈鱼体质量范围在19.93~215.05 g,体长范围在10.40~22.00 cm。肌肉中水分含量为74.04%±3.05%、灰分含量为1.84%±0.33%、粗蛋白含量为19.73%±2.42%、粗脂肪含量为3.18%±0.04%。肌肉中检测出17种氨基酸,7种必需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的40.77%,4种鲜味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的37.54%。以氨基酸评分(AAS)作为评价标准时,缬氨酸为第一限制性氨基酸,苯丙氨酸+酪氨酸为第二限制性氨基酸。肌肉中含有22种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尤为丰富(59.36%),脂肪酸中EPA、DHA含量分别为3.87%、2.81%。本研究可为今后在图们江流域开展马苏大麻哈鱼的渔业资源养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基本资料和相关参数。
  • 海洋生境间苯三酚高产菌株选育及其培养基优化
    马湘君, 王祥法, 侯仕营, 李银塔, 田黎
    摘要 ( ) PDF ( )
    本研究以一株分离筛选到的产间苯三酚的海洋生境假单胞菌LBF-96为基础,通过传统紫外诱变以及紫外微波复合诱变选育间苯三酚高产菌株,并采用响应曲面法优化突变株的发酵培养基。结果显示:经紫外照射60 s、微波辐照20 s复合诱变获得了一株间苯三酚高产菌YLM96-01,利用肉桂醛显色法测得其间苯三酚产量为0.599 g/L,较原始菌株提高了159%,且产间苯三酚时间提前,降低了发酵培养的成本;经传代培养显示突变株YLM96-01具有良好的遗传稳定性。采用响应曲面法优化培养条件后,突变株YLM96-01间苯三酚的产量提高为0.784 g/L,比优化前提高31%。通过紫外微波复合诱变选育出的间苯三酚高产菌YLM96-01,具有潜在生产应用价值。
  • 研究报告
  • 丁字湾近岸海域潮汐、潮流和余流特征研究
    曹雪峰, 陈兆林, 于洁雯, 史文奇, 张冲, 文武
    摘要 ( ) PDF ( )
    利用丁字湾近岸海域2021年的最新观测资料,研究了潮汐、潮流和余流的基本特征和变化规律。得出如下结论:潮汐为正规半日潮,最大潮差405 cm,最小潮差69 cm,平均潮差248 cm,涨潮历时小于落潮历时。潮流为规则半日浅海潮流,最大涨潮流流速为67 cm/s,最大落潮流流速为72 cm/s。涨潮流历时小于落潮流历时。垂向来看,表层流速最大,中层次之,底层最小。海流的旋转谱分析的结果显示M2分潮的谱峰值最高,运动形式为逆时针旋转流。余流,整体余流流速小于10 cm/s,表层余流最大,中层次之,底层最小。观测期间,长周期的风向和余流流向相反,因此风不是余流的控制因素。
  • 独流减河入海口微塑料空间分布特征
    钱红, 戴媛媛, 张鑫, 杨鸿炜, 张盛南, 王帅, 任玲, 方媛, 孙学亮, 王若男, 吴济舟, 蔡超, 彭楚
    摘要 ( ) PDF ( )
    为了探究独流减河入海口微塑料空间分布特征,本研究于2021年3月采集了该区域不同环境介相样品,通过消解浮选和激光红外成像系统对样品中微塑料种类、丰度、粒径和形状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显示,在水样中检测到的微塑料的浓度范围为227~402 items/L。共检测到17种微塑料,其中丰度最高的是聚丙烯(PP)、聚乙烯(PE)、聚酰胺(PA)、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沉积物中微塑料数量丰度为8 430~12 600 items/kg,共检测到18种微塑料,其中丰度最高的是PE、PP、PET、PA和聚氯乙烯(PVC)。在水样和沉积物中,粒径分布表现为随着粒径减小微塑料的数量急剧增加;在形状分布上,除少部分大粒径的PET、PA和PP表现为纤维外,绝大多数微塑料为颗粒态。本研究表明,微塑料随独流减河从淡水到海水的传输过程中,随着盐度和密度提高,水体中微塑料丰度显著提高;而同样由于密度的差异及使用用途的差异,导致水样和沉积物之间微塑料组成结构具有明显差异。揭示了水体及微塑料密度及微塑料用途是影响河口区域微塑料空间分布的重要因素。
  • 基于遥感技术的海岸带的生态综合评价——以象山港为例
    李婷, 黄秀清, 黄晓琛
    摘要 ( ) PDF ( )
    本文以象山港为研究对象,根据海岸带遥感信息和象山港入海污染物通量,建立海岸带生态评价指标体系,对象山港海岸带岸滩进行生态评价;建立象山港海岸带岸滩和港湾海洋生态的影响因子评价指标体系,对象山港生态进行综合评价。通过研究发现,综合考虑岸滩和港湾海洋生态的影响因子,象山港1C区和4C区的评价结果发生明显变化,海岸带生态因子对整个港湾的生态分别起了负、正面影响,将1C区的生态由好变为较好,4C区的生态一般变为较好。
  • 不同空间尺度土地利用方式对开都河水质的影响
    李茹霞, 迪丽努尔·阿吉, 赛米热·托合提, 王晓兰, 张敏
    摘要 ( ) PDF ( )
    为探究开都河不同尺度土地利用方式对水质的影响,于2021年6月和10月对开都河的15个样点进行取样,测定TDS、TN、TP和COD 4个水质指标。结合202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提取以水质采样点为圆心建立的100、200、500、800、1 000 m缓冲区内的土地利用,运用冗余分析(RDA)、相关性分析、线性回归模型揭示不同尺度土地利用方式对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开都河水质整体处于Ⅱ类水标准,主要潜在污染物为TN和TP,污染来自农业退水和放牧;RDA分析发现缓冲区尺度土地利用方式对水质指标的解释度在500 m范围内最大。丰水期,TDS、TP、TN、COD与水域和耕地呈正相关,与裸地、草地呈负相关。平水期,TP、TDS、TN与草地呈正相关,与水域和裸地表现为负相关,而COD与耕地呈正相关,与裸地、水域和草地呈负相关;不同空间尺度土地利用方式与水质指标的相关关系不同,丰水期,TN在500~1 000 m缓冲区范围内与草地呈显著负相关。平水期,COD在1 000 m缓冲区内与草地呈显著负相关。丰水期和平水期,TN、COD在100~1 000 m缓冲区范围内与耕地呈显著正相关;土地利用方式对水质的影响具有尺度效应,且对水质影响最大的是耕地面积占比,其次为草地。
  • 莱州湾海洋PAHs污染调查与生物监测技术的研究
    曹云浩, 潘鲁青, 孙家伟, 李泽远
    摘要 ( ) PDF ( )
    本文在2018年3、5、8、10月份开展了莱州湾PAHs污染调查和生物监测技术研究。结果表明:莱州湾表层沉积物ΣPAHs范围为197.53~575.73 ng/g d.w.,最低为S4站3月份,最高为S2站10月份;四角蛤蜊软体部为73.43~156.39 ng/g d.w.,最低为S4站3月份,最高为S2站8月份。表层沉积物、四角蛤蜊软体部中PAHs含量均值均呈现S2>S3>S1>S4的变化趋势。通过皮尔逊相关性分析得出鳃丝EROD、SOD、GPx、DNA损伤、LPO和消化盲囊CYP450、EROD、UGT、T-AOC、GPx、DNA损伤、PC、LPO可作为指示莱州湾PAHs污染的现场生物标志物。鳃丝与消化盲囊的IBR分析结果存在差异,鳃丝IBR得分均值呈现S2>S3>S4>S1的趋势,而消化盲囊则为S2>S3>S1>S4。MPI表明S2处于严重污染等级,S3处于轻度污染等级,S1与S4相近处于轻度与良好等级之间,鳃丝、消化盲囊的IBR和MPI结果表现出良好的一致性。其中消化盲囊IBR站点得分均值排序与化学监测结果排序相同,且消化盲囊的指数评价结果与莱州湾沉积物的PAHs含量显著相关。由此可见,综合生物指数分析方法是评估海洋环境污染状况的有效工具。
  • 新型人工鱼礁材料吸附水体中重金属的性能研究
    王宏, 张雪, 高燕, 张晶伟, 徐晓甫, 戴媛媛, 房恩军
    摘要 ( ) PDF ( )
    牡蛎壳对重金属具有良好的吸附效果。为提高人工鱼礁对重金属的吸附能力和功能性效应,本研究对比分析不同牡蛎壳配比的人工鱼礁材料对水体中Cu、Zn、Pb、Cd、Cr、As六种重金属的吸附性能,制备了一种新型功能性人工鱼礁材料,将废弃牡蛎壳作为重金属吸附材料用于海洋生态环境修复,以期实现“以废治废”的目的。结果显示,牡蛎壳颗粒掺比为50%的混凝土试块对6种重金属离子的去除率均较高;新型人工鱼礁试块对6种重金属离子的吸附趋势几乎相似,在5 min内重金属去除率均有较大幅度提升,之后上升趋势趋于平缓;新型人工鱼礁试块对重金属离子吸附能力的大小顺序是Zn>Cu>Pb>Cd>Cr>As。
  • 淤泥质海岸人工海滨浴场水质改善方案及效果监测——以上海金山城市沙滩为例
    季永兴, 印越
    摘要 ( ) PDF ( )
    为解决在淤泥质海岸建设人工海滨浴场涉及的水质维护问题,在调查了潮流、泥沙、水质及本底生物等基础上,提出了围堤分隔、沉沙碧水、引排换水、生态自净等水质维护总体方案,并开展了沉沙碧水试验、换水可行性及设施规模论证、生物净化措施研究和长期水质监测分析。结果显示:1)围堤分隔成围区可达到碧水沉沙效果,2 d后悬沙沉降率达93%,水体中总磷浓度削减率达70%;2)利用潮差和泵站、涵闸可实现海水浴场围区节能减排的引排换水功能,泵站和涵闸分别按单次补满或排空确定规模;3)生态自净系统构建需在本底调查基础上,按照食物网结构的营养动力学原理,投放适宜数量和规模的鱼、虾、蟹、贝、藻等;4)随着活动人群数量增加,水质有变坏趋势,并且呈明显季节性变化。最后,研究建议加强引排设施维护和生态系统监测,控制夏季人流数量,加强水体交换频次。
  • 1979—2017年泊江海子流域桃-阿海子湖泊面积变化及影响因素研究
    陈悦, 董少刚, 王磊, 侯庆秋
    摘要 ( ) PDF ( )
    本文以桃-阿海子湖泊为研究对象,利用Landsat遥感数据,通过水体指数法提取湖泊1979—2017年近40 a的NDWI水体影像,获取湖泊边界及湖泊面积变化情况,解释并分析了影响湖泊面积变化的气候及人为因素。结果表明:(1)1979—2017年桃-阿海子湖泊面积从12.84 km2下降到2.30 km2,减少了82%,其中2002—2003年是湖泊面积显著变化的拐点。(2)湖泊面积变化整体上划分为三个阶段:相对稳定阶段(1979—1999年);萎缩阶段(2000—2015年);恢复阶段(2015—2017年)。(3)呈暖干化趋势的气候因素是2000年之前湖泊面积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水利工程、生态恢复工程及煤矿开采等人类活动,使得湖泊得不到有效的水源补给,是2000年之后导致湖泊面积萎缩的主要影响因素;引水工程的实施是2015年湖泊面积开始有所恢复的主要原因。
  • 天津厚蟹和红海滩底栖微藻及翅碱蓬的生态关系
    汪炎, 柳圭泽, 于国欣, 杨晓龙, 曹林泉, 刘青
    摘要 ( ) PDF ( )
    为探究辽宁盘锦红海滩地区翅碱蓬种群衰退的原因,针对翅碱蓬植被生长区中底栖微藻、天津厚蟹的生态关系进行了研究。于2021年5月和8月选取光滩、翅碱蓬长势好及翅碱蓬长势差的三个区域,并在同一区域的沟面、沟坡、沟底3个位置进行表层底泥采集;测定翅碱蓬植株株高和湿重;将采捕的天津厚蟹带回实验室,进行翅碱蓬摄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底栖微藻平均密度5、8月份分别为46.72±17.71 cells/cm2和6.47±4.98 cells/cm2,5月份明显高于8月份,两者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翅碱蓬长势好的区域最低,与光滩、长势差区域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底栖微藻的生物量5、8月份分别为(0.057±0.023)×10-3 mg/cm2和(0.005±0.001)×10-3 mg/cm2,亦是翅碱蓬长势好的区域最低,与其他2个区域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翅碱蓬植株的株高5、8月分别为10.61±2.10 cm和20.53±2.79 cm,3个区域没有显著差异(p>0.05),而翅碱蓬平均单株湿重5、8月分别为0.40±0.26 g和8.36±2.37 g,5月长势差的区域与其它2个区域有显著性差异(p<0.05);天津厚蟹能够摄食翅碱蓬,体重增加,厚蟹的日平均摄食量亦增大,大小个体差异显著(p<0.05)。实验测得厚蟹的平均日粮为22.1 mg/g。天津厚蟹的扰动作用是红海滩翅碱蓬退化的原因之一,本文为翅碱蓬生态系统中天津厚蟹与底栖微藻、翅碱蓬的生态作用关系,提供一定的参考参考依据。
  • 威海污水处理厂污水达标排放对海洋环境影响的研究
    蔡德泉, 冷星, 胡红智, 姜来想, 高光, 刘爱江, 张晓东
    摘要 ( ) PDF ( )
    根据2021年威海西北部污水排海口附近海域水质监测结果,对海水水质现状进行了评价;结合2007年调查水质监测结果和2017—2021年连续监测数据,分析了污水排放前后和近年附近海域海水水质的变化趋势;采用Mike 3三维潮流和污染物扩散耦合模型,预测了污水排放量增加(提量)、污染物排放标准提高(提标)后排放污水中COD、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对海洋环境的影响范围和程度。结果表明:研究区海水水质较2007年略有下降,但排水口处及外侧海域大部分站位符合海水水质二类标准,海水水质状况相对较好,威海污水处理厂多年污水离岸深水达标排放对区域海洋环境的影响较小。污水处理厂提量、提标改造后,特征因子中仅无机氮扩散范围略超原污水排放混合区用海范围,不会对研究区水质环境造成明显影响。
  • 研究综述
  • 基于文献计量的中美红树林与气候变化耦合关系研究现状与热点对比分析
    姜璐, 余静, 王泉斌
    摘要 ( ) PDF ( )
    红树林与气候变化耦合关系研究既是气候变化领域的研究热点,同时也是红树林领域的研究热点。本研究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对中美红树林与气候变化耦合关系的研究现状和热点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两国在该领域研究特征的异同。研究结果表明:(1)美国作为文献发表数量最高的国家,同样具有最强的学术影响力;中国拥有世界排名第三的发文数量,但在学术影响力方面与美国存在一定的差距。中美两国在该领域的发文量均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2)中美在该领域保持着较强的合作关系,且各自形成了较为广泛的国际合作网络。(3)中美两国的科学家均对气候变化背景下红树林生态系统的脆弱性以及红树林作为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起到的作用等问题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但是,由于起步较晚,中国在红树林与气候变化领域相关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较美国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需要进一步扩大国际合作,加强科研产出,提升学术影响力。本研究的相关成果将为我国红树林与气候变化领域的科研工作开展、政策制定及管理实践等提供信息参考。
  • 小尺度海洋空间规划分区适宜性研究——以大连金普新区为例
    高金柱, 张坤珵, 何广顺, 田士政, 赵雨寒
    摘要 ( ) PDF ( )
    我国目前海洋空间规划方面的研究,主要从国家、省级角度出发进行区划与规划,选择省级管辖海域以及大范围的重点海域进行区划,但在小尺度、精细化的海洋空间规划上,仍然缺乏系统的理论与技术方法研究。本文借鉴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方法,构建适用于小尺度海洋空间的分区适宜性评价方法,将海洋空间分为“三区一线”(海洋生态空间、海洋生物资源利用空间、建设用海空间和海洋生态保护红线)。并以大连金普新区为例进行验证,提出合理的大连金普新区海洋空间规划方案,为区域海洋综合管理工作提供策略指导和管理参考,并为小尺度海洋空间规划的分区研究提供理论与技术依据。
  • 激励相容原则在个别可转让配额与投入控制制度中的实现
    孔凡宏, 陈亚
    摘要 ( ) PDF ( )
    个别可转让配额(ITQ)制度和投入控制制度是海洋渔业资源管理的两种模式,其建构的逻辑起点和意图达成的管理目标是一致的。围绕控制捕捞努力量、恢复渔业资源、提高渔业经济效率、优化资源配置四个管理目标,通过将ITQ制度与投入控制制度依据激励相容原则进行比较后发现,ITQ制度由于具体设计方面的特殊性,内含更多的激励效应,基本能够把渔民个体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动机与渔业资源的养护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统一起来,激励相容度更高。与此同时,ITQ制度也存在总可捕量难以设定、配额分配的公平性、配额的过度集中与垄断、兼捕及优化渔获物的逆向选择、监管工作难度大等现实困境需要解决。针对这些困境,通过补充性的配套制度安排能够加以破解或缓解。由于ITQ制度在激励相容方面的比较优势,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对特定海域的特定鱼种实施ITQ制度可以作为投入控制制度的一种替代选择模式。
  • 我国沿海渔业养殖设施空间分布与台风影响关联性研究
    姜雨青, 张俊波, 国志兴, 万荣
    摘要 ( ) PDF ( )
    分析2015—2018年我国沿海省份(除台湾省)台风分布特征及养殖设施分类布局,基于卡方检验、秩和检验与区域重心方法,对渔业养殖设施格局与台风的风速及频次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4 a间,我国沿海地区台风登陆次数最多的省份为广东省、福建省和海南省,频次皆为5次以上。普通网箱分布与台风风速、频次呈线性相关,当台风等级达到8级(风速>17.1 m/s)时,其分布受台风影响程度加大。深水网箱分布仅受台风风速影响,对高速台风(风速>24.4 m/s)较为敏感。根据台风综合指标,筏式养殖分布受台风影响最显著,当台风等级到达6级(风速>10.8 m/s)时,其受灾状态较为明显。筏式养殖适合分布在近岸风力低于6级的海域内;普通网箱可设置在内湾等8级风力以内的海域;深水网箱适合分布在开阔的远海区域。根据各省养殖设施分布现状,建议福建省和广东省减少筏式养殖面积,推进深海抗风浪网箱的使用;海南省和浙江省积极推广“复合型渔业”发展;北方沿海各省受台风灾害影响较小,在发挥筏式养殖品种优势下,可依托海洋牧场,积极打造休闲渔业。总体而言,我国养殖设施布局的合理性还有待进一步探讨,本研究结果对各省份养殖设施的后期布局规划具有科学的参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