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更多
  • 研究论文
  • 半椭圆型防波堤水力特性的试验研究
    刘传林, 韩新宇, 董胜, 李逸涵
    摘要 ( ) PDF ( )
    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防波堤结构:半椭圆型防波堤,并对两种尺寸的半椭圆型防波堤模型进行了一系列的物模试验,重点分析了椭圆弧形结构面在波浪作用下的水力特性,为新型防波堤的设计施工提供参考。通过π定理确定了半椭圆型防波堤波浪力的影响因素,包括波陡H/L,相对波高H/D,尺度参数b/L,通过试验数据分析了半椭圆型防波堤所受波浪力随这三个影响因素的变化规律并比较了两种半椭圆型防波堤模型的受力特点。结果表明:波浪力随H/D的增大而增大,随H/L、b/L的增大而减小;模型1所受波浪力较大,且水平波浪力远大于竖直波浪力,模型2所受波浪力较小,且水平波浪力和竖直波浪力大小接近。
  • 方型对角板隔式礁体的岸滩防护研究
    倪振男, 拾兵, 高枫
    摘要 ( ) PDF ( )
    本文在简单框架鱼礁设计基础之上,改进出一种方型对角板隔式鱼礁。为研究其岸滩防护效果,采用物理试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其阻流效果、流场效应以及局部冲刷情况进行了分析。试验结果表明,该新型鱼礁在不同迎流角度下,阻流效果不同,0°迎流放置明显优于45°迎流放置。在礁体中心上游一倍礁长处,开始出现上升流。最大上升流速与来流速度的比几乎不随来流速度的变化而变化。在一定范围内,鱼礁开孔越小,阻流效果越好,内部漩涡越明显,不同层水体交换越明显,流场越丰富。礁体周围水流泥沙运动较为复杂,将来流速度控制在v=0.35 m/s时,约2 h左右达到动态冲刷平衡。因此,在布放该型礁体时,应尽量减少开孔尺寸,选择0°迎流,方能使其效果达到最佳。
  • 黄海北部大浪发生的随机点过程模型研究
    郝甫奇, 类淑河, 董胜
    摘要 ( ) PDF ( )
    利用随机点过程方法对30 a(1988—2017年)黄海北部有效波高在2.5~4.0 m的大浪过程进行统计分析,得出黄海北部11月到翌年4月冷空气气旋浪和寒潮浪的统计规律,并对该时段内大浪过程的发生次数做了参数估计,利用复合极值分布计算了该时段内100 a一遇和50 a一遇波高重现值。结果表明,黄海北部11月到翌年4月的有效波高在2.5 ~4.0 m的大浪过程为齐次泊松过程,100 a一遇极值波高约8.0 m,研究结果可以为黄海北部地区海浪灾害的研究和海上建筑物的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 非淹没桩基对杭州湾海域潮动力与泥沙特性的影响
    李莉, 陈新, 任一晗, 夏乐章
    摘要 ( ) PDF ( )
    非淹没桩基作为海洋工程的必备支撑,极大地影响区域海洋的动力特性与生态环境。基于三维海洋-泥沙动力数值模型,以杭州湾海域为研究对象,分析非淹没桩基建设对涌潮与开阔海域潮汐动力与悬沙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桩基建设前后,潮流、悬沙浓度的变化趋势在桩周空间上的分布具有较高的一致性;由于桩基阻水,桩周有明显绕流现象;迎水面壅水,背水面形成低流负压区,显著增大了桩基附近海域涡度的数量级;流速与切应力降低,悬沙浓度随之降低;桩基之间流速与悬沙浓度增大。涌潮区域,大桥影响分潮相位进而影响潮位与潮不对称。涨落潮流向基本垂直于大桥桩基布置轴线,大桥阻水绕流效应改变局部流态。近底层流速变化导致底应力变化,影响沉积物再悬浮过程,进而改变悬沙浓度。大桥建设初期加快/减缓了海/陆侧南岸的向南泥沙通量。开阔海域风机桩基影响类似,量级较小。
  • 基于溶解氧量纲分析模型的深水网箱养殖容量研究
    张静, 汤保贵
    摘要 ( ) PDF ( )
    在投饵型深水网箱养殖中,水体中氮、磷等营养盐浓度、底质中硫化物含量、水中溶解氧含量等因子都可能成为养殖容量的限制因子。而以氮、磷、底质硫化物等为限制因子的研究都是基于满足环境标准的角度来分析的,从养殖本身来讲,溶解氧的含量往往是控制养殖密度、限制养殖容量的关键因子。基于此目的,本文以溶解氧为限制因子,分析建立了深水网箱养殖的溶解氧量纲分析模型,并以海南后水湾为例,计算了后水湾深水网箱养殖区的卵形鲳鲹养殖容量。结果表明:后水湾深水网箱养殖区卵形鲳鲹的理论网箱养殖容量约为2.25万t,对比现有的产鱼量可以看出后水湾深水网箱养殖区的养殖量已经达到了饱和。根据养殖容量结果和目前网箱养殖规格比例估算的40 m周长和60 m周长养殖数量分别约为2 127口和435口,总数量约为2 562口,可以判断后水湾网箱养殖区网箱养殖数量也已达到了饱和,不宜再进一步发展养殖网箱数量。由于每种方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实际养殖中,保证不超出养殖容量,网箱养殖数量可以根据两种方法的计算结果综合考虑。发展的趋势是逐年淘汰40 m深水网箱,发展大规格网箱,不仅可以降低网箱的养殖数量,还可以根据养殖容量合理调整单箱养殖密度,以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环境效益。
  • 十溴联苯醚(BDE-209)对单环刺螠的急性毒性及消化酶活力的影响
    许星鸿, 刘统昊, 丁子媛, 刘顺, 亓鲁, 高弋强, 周超仪
    摘要 ( ) PDF ( )
    为充实海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对底栖动物毒性效应的基础资料,本文采用不同质量浓度的十溴联苯醚(BDE-209),检测其对单环刺螠(Urechis unicinctus)的急性毒性效应以及消化酶活力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BDE-209对单环刺螠的48、72和96 h的LC50分别为153.170、96.791和60.042 mg/L,安全浓度为6.004 mg/L。浓度在60 μg/L及以下的BDE-209胁迫对碱性蛋白酶、酸性蛋白酶、纤维素酶和脂肪酶有显著诱导作用,以0.6 μg/L组诱导幅度最大,且处理3 d时,胁迫浓度0.6 μg/L及以下的实验组碱性蛋白酶活力与剂量浓度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各处理组淀粉酶活力均呈现被抑制效应,且处理1 d时酶活力与剂量浓度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长时间的BDE-209胁迫会造成消化酶活力下降,处理15 d时,除60 μg/L及以下的处理组碱性蛋白酶外,其他各处理组消化酶活力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虽然6 000 μg/L BDE-209 略低于安全浓度,但对各消化酶活力基本呈现抑制作用。BDE-209对单环刺螠属于低毒性-中毒性物质,一定浓度的BDE-209对除淀粉酶以外的消化酶有诱导作用,但低浓度BDE-209长时间的胁迫以及接近安全浓度的胁迫会抑制消化酶活力。
  • 饲料中添加胶红酵母JM-01对凡纳对虾生长、生理健康指标和肠道菌群的影响
    蔡玉勇, 王波, 朱彦博, 贾钊阳, 董双林, 范瑞用, 田相利
    摘要 ( ) PDF ( )
    为了研究胶红酵母JM-01(Rhodotorula mucilaginosa,JM-01)对凡纳对虾(Penaeus vannamei)生长、生理健康指标和肠道菌群的影响,在饲料中添加1×1010cfu/kg胶红酵母JM-01菌粉,对照组投喂基础饲料,养殖周期为42 d。结果表明: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对虾成活率均在90%以上,无显著差异(P > 0.05);实验组对虾体重、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和表观消化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实验组对虾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碱性磷酸酶(AKP)、酸性磷酸酶(ACP)、溶菌酶(LSZ)和总一氧化氮合酶(TNOS)的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经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攻毒后,实验组对虾的死亡率(40.52%)显著低于对照组(73.06%)(P <0.05);饲料中补充添加胶红酵母菌粉的实验组对虾肠道菌群的物种多样性增加,优势菌群的丰度也发生了明显变化,菌群结构也出现了显著差异。综上,饲料中添加胶红酵母JM-01可有效地促进凡纳对虾的生长,提高对虾血清中非特异性免疫酶的活性,并有效增强对虾对副溶血弧菌的抗病力,在凡纳对虾养殖中具有较好的潜在应用价值。
  • 基于个体的西北太平洋鲐鱼早期生态模型的构建
    邢宇娜, 李曰嵩, 潘灵芝, 张瑜, 余为
    摘要 ( ) PDF ( )
    鲐鱼(Scomber japonicus)是西北太平洋主要的经济鱼类之一,在海洋渔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在充分了解西北太平洋鲐鱼早期生活史的基础上,采用拉格朗日质点的方法,将FVCOM物理模型和基于个体模型两者进行耦合,构建了基于个体模型的西北太平洋鲐鱼早期生态动力学模型,以预测其早期生命阶段的资源补充量情况与输运分布趋势。本文模拟了平均气候态下,从3月中旬至7月末西北太平洋鲐鱼的资源补充量与鱼卵和仔幼鱼从产卵场向育幼场的输运过程。研究结果表明,所构建的模型可较好地模拟西北太平洋鲐鱼早期生长、资源补充量情况和输运分布趋势;在鲐鱼的补充量方面,3—7月一直持续减少,3—4月份几乎呈直线递减,死亡率最高发生在3月末至4月末期间,5月份开始死亡率逐渐减小,6—7月由于生物因素和环境因素导致仔幼鱼的死亡率降低;在鲐鱼的输运分布方面,鱼卵和仔幼鱼的输运明显受黑潮所控制,一直沿黑潮的主流轴的方向被动输运。
  • 盐度对豹纹鳃棘鲈幼鱼水相六价铬累积的影响
    李钰, 叶恒振, 刘梦园, 余炜杰, 刘飞, 郭志强
    摘要 ( ) PDF ( )
    盐度是影响海洋生物重金属累积的重要水环境因子,但有关盐度如何影响六价铬(Cr(VI))在海洋鱼类累积的研究较为匮乏。本研究以豹纹鳃棘鲈(Plectropomus leopardus)幼鱼为研究对象,采用半静态法开展不同盐度下(16‰和32‰)水相六价铬梯度浓度暴露时序实验 (5、20、50 mg/L;4、8、12、24 h),利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铬含量,并对其生物富集因子以及致癌风险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各组织在16‰盐度下24 h铬含量都高于32‰盐度处理;且在50 mg/L浓度24 h处理下都显著高于32‰盐度(P < 0.05),并在肝脏达到最高值82.15 mg/kg,此时组织排序为肝脏>肠道>心脏>肌肉。16 ‰盐度处理下的生物富集因子大多高于32‰盐度处理,在16‰盐度5 mg/L浓度24 h的肠道达到最高值(3.62)。致癌风险在12、24 h处理下超过可接受范围,在16‰盐度50 mg/L浓度24 h下达到最高值(1.189×10-3)。本文首次发现16‰盐度会增加豹纹鳃棘鲈幼鱼各组织的铬累积,还会导致其生物富集因子和致癌风险的增高,加深了六价铬生物积累与盐度之间关系的理解,为研究海洋鱼类中六价铬与盐度关系提供了基础数据。
  • 丹江口水库隐头舟形藻的生长和光合荧光特性对不同氮素的响应
    郑传坤, 刘晓真, 李卫国, 贺玉晓, 赵同谦
    摘要 ( ) PDF ( )
    底栖硅藻因其生长位置相对固定、对水体环境变化敏感能够准确地反映水体水质的持续变化,被认为是淡水系统中水质及生态质量的指示物种。本研究采用稀释分离法和小液滴分离法,从丹江口水库分离了一株底栖硅藻。通过形态学观察和18S rDNA、LSU rDNA、rbcL的序列分析,鉴定其为隐头舟形藻。分别以硝酸钠、氯化铵和尿素作为氮源,分析了不同氮素营养条件下该藻生长和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α、Ik、ETRmax)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隐头舟形藻在铵态氮、硝态氮和有机氮中均可正常生长,但生长及叶绿素荧光特性对不同氮素形态的响应有所不同。在21 d的培养周期内,隐头舟形藻的生长趋势为先缓慢增长而后快速分裂增殖,最后稳定下降;硝酸钠和尿素的培养条件下,隐头舟形藻的生长速率随氮素浓度的增加而相应增加,其中,硝酸钠条件下,隐头舟形藻的最大藻细胞密度及比生长速率最高;氯化铵培养基中,隐头舟形藻藻细胞密度及生长速率随氮素浓度的增加表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隐头舟形藻PSⅡ最大光能转化效率(Fv/Fm)、最大相对电子传递速率(ETRmax)及半饱和光强(Ik)值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表现为先上升而后下降;一定范围内提高氮素浓度增强了Fv/Fm、ETRmax、Ik,而10 mg/L氨氮减弱了Fv/Fm、ETRmax、Ik;第7天处于对数增长期的隐头舟形藻PSⅡ最大相对电子传递速率ETRmax相对较高;氮缺乏条件下的隐头舟形藻会提高光能利用率(α)。
  • 海洋酸化和铜离子对三角褐指藻生长和光合活性的影响
    赵璐, 钟志海, 杨剑超, 顾成柏
    摘要 ( ) PDF ( )
    铜离子和海洋酸化分别对三角褐指藻光合作用的影响已得到了广泛研究,但两者的耦合效应研究较少。本文测定了不同铜离子浓度(0.1,0.25,0.5 mgL-1 Cu2+)下不同CO2浓度(400和1 500 μatm CO2)对三角褐指藻生长、光合色素和光合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400 μatm CO2条件下,0.5 mgL-1 Cu2+降低了三角褐指藻的生长速率、叶绿素a和c含量、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最大电子传递速率(rETRmax)、单位反应中心捕获的用于电子传递的能量(ETo/RC)和单位反应中心捕获的传递到PSI电子受体侧的能量(REo/RC),但上述参数均显著低于1 500 μatm CO2条件下的(p<0.05),说明高浓度Cu2+不仅限制了三角褐指藻的生长,也抑制了光系统II(PSII)的活性,但海洋酸化缓解了上述的抑制作用。在海洋酸化和重金属污染较为严重的近海海域,海洋酸化可以提高三角褐指藻对铜离子的耐受性,使其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得以生存。
  • 西沪港海带中的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其环境影响因素
    杨路, 李训猛, 王凯章守宇崔潇吴松
    摘要 ( ) PDF ( )
    探究不同生长阶段海带(Saccharina japonica)碳(C)、氮(N)和磷(P)含量和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对揭示海带有机体内物质循环及能量流动具有重要生态意义。本文采用现场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测定了西沪港养殖海带不同生长时期的C、N、P含量及养殖水体环境特征。结果表明:在不同生长阶段,海带C含量变化不大,其变化范围为37.62%~38.62%,平均含量为37.98±0.38%;随着海带的生长,N、P含量逐渐降低,其中N含量的变化范围为2.33%~4.25%,平均含量为3.33±0.75%,P的含量变化范围为0.15%~0.30%,平均含量为0.20±0.06%;海带N/P总体保持稳定,变化范围为12.21~15.25,平均值为14.54±1.31;海带C/N、C/P在生长期内随着海带的生长逐渐增加,海带C/N变化范围为9.10~16.43,平均值为12.10±3.00,海带C/P变化范围为126.50~248.53,平均值为175.10±51.51。海带氮、磷含量对环境因子和生长特征的响应较为明显,主要影响环境因子为盐度、pH和海水养分。海带C/N、C/P的变化反映出藻体对N和P养分利用效率随海带的快速生长而提高。
  • 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的北半球积雪时空动态研究
    孙中太, 张佳华, 王霄鹏, 李帅帅, 李咏沙, 张莎, 白雲
    摘要 ( ) PDF ( )
    积雪调节了北半球大部分地区的水循环和能量交换,研究北半球积雪持续时间、积雪面积及积雪物候的时空动态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云平台,利用MODIS卫星数据对2000―2019年北半球积雪覆盖频率和积雪面积的时空变化特征,以及积雪物候的大尺度变化和贡献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北半球积雪变化趋势存在着明显的年际和区域性差异,积雪覆盖频率在欧亚大陆(55°~65°N,30°~120°E)附近地区、蒙古高原、斯塔诺夫高原和格陵兰岛以0.4~0.6(d/a)的速率下降;北半球春冬季节积雪面积下降明显,平均每年冬季下降趋势达到了1.9×105 km2;哈萨克斯坦附近地区和北美洲中部平原地区积雪持续日数显著增加,平均每年增加1.1 d;北半球积雪物候变化主要归因于积雪结束日期的变化,二者相关性达到0.89;从区域对北半球积雪物候变化的贡献分析表明,北半球积雪物候变化主要是由欧亚大陆积雪物候变化主导的,贡献率达到60%左右。
  • 研究报告
  • 黄河三角洲潮间带牡蛎礁的构建
    钟志海, 秦松, 刘凯, 张金浩, 尚帅, 肖圣志, 白泽文, 刘正一
    摘要 ( ) PDF ( )
    人类活动的干扰和环境的变化直接或者间接导致我国牡蛎礁面积不断缩小,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产生了一定影响。为了恢复牡蛎礁,于2021年6月份首次以牡蛎壳为材料在黄河三角洲潮间带建立了440亩牡蛎礁,4个月后对牡蛎礁发育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如下:牡蛎礁礁体下沉深度为15~20 cm,但整个牡蛎礁礁体仍有1 m的高度;牡蛎礁礁体平均牡蛎附着密度为0.216±0.128个/cm2;牡蛎壳的牡蛎附着量明显高于竹竿、聚乙烯绳。上述结果表明,牡蛎壳适宜牡蛎的附着,以牡蛎壳为附着基的礁体适宜在黄河三角洲潮间带牡蛎礁的修复。
  • 秘鲁外海茎柔鱼栖息地分布与垂向水温因子的关联分析
    朱桂忠, 冯志萍, 余为, 陈新军
    摘要 ( ) PDF ( )
    茎柔鱼(Dosidicus gigas)作为具有明显昼夜垂直洄游特性的头足类之一,栖息水域垂向水温的变化对其资源丰度及栖息地的分布有着显著影响。本研究采用最大熵模型,利用2006─2015年1─12月秘鲁外海茎柔鱼渔业捕捞数据和不同水层水温(0、50、100、150、200、300、400、500、750、1 000 m),根据贡献率大小,筛选各月关键水层水温。根据茎柔鱼对关键水温因子的响应,获得各月关键水层的适宜温度,分析关键水层水温因子的月间差异,模拟出茎柔鱼捕捞旺季(9月─翌年2月)的潜在栖息地分布图。研究结果表明,影响秘鲁外海茎柔鱼栖息地时空分布的各月关键水层水温因子以0、50、100、150 m四个水层温度因子为主,且各月关键水层水温因子的适宜温度不同。茎柔鱼潜在栖息地的时空分布与渔场经纬度重心的移动具有一致性,两者随着月份的推移均向西南方向移动。研究认为,秘鲁海域茎柔鱼栖息地主要受150 m以上的水温影响,且利用0~150 m垂直水温能够较好模拟出茎柔鱼栖息地的时空分布。
  • 青岛近海邻苯二甲酸酯对生态和人体健康风险研究
    边均翠, 王明丽, 洪威扬, 李正炎
    摘要 ( ) PDF ( )
    邻苯二甲酸酯(PAEs)由于其高毒性和分布广泛性,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采用固相萃取和气质联用方法分析青岛近岸海域水体和生物体中常见的四种邻苯二甲酸酯DMP、DEP、DBP和DEHP的含量,评估水体中PAEs对藻类、鱼类、甲壳类等生物类群的生态风险以及因食用海洋生物对成人和儿童的健康风险。结果表明,海水中PAEs的总浓度介于3.31~16.2 μg/L之间,海洋生物体内PAEs的总浓度介于125.3~865.4 μg/kg之间。海水中DMP和DEP的生态风险较小,基本可以忽略,但DBP和DEHP对藻类、甲壳类和鱼类具有中高风险,尤其是DEHP对藻类和甲壳类的风险商均值分别为15.14、1.80。人类食用海洋生物引起的非致癌健康风险较低,但致癌风险较高,特别是食用虾姑和梭子蟹引起的致癌风险水平均超过风险临界值。因此青岛近岸海域PAEs的生态和健康风险需要进一步关注。
  • 不同气候情景下智利海域茎柔鱼的资源预测与变动分析
    冯志萍, 陈丙见, 余为, 陈新军
    摘要 ( ) PDF ( )
    为探究气候变化对智利海域茎柔鱼资源丰度与适宜生境的影响,本研究利用CMIP6中SSP126、SSP370和SSP585气候情景下的环境数据(海表面高度、盐度和400 m水层温度),结合2011—2017年智利茎柔鱼渔业数据,预测2015—2100年茎柔鱼栖息地及资源丰度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2015—2100年SSHAGA和SSS在SSP370和SSP585情景下呈下降趋势,在SSP126情景下平稳波动,而Temp_400 m则呈上升趋势,三者在不同气候变化时期内的空间分布也存在明显差异。2015—2100年,茎柔鱼栖息地指数、适宜栖息地面积比例及资源丰度在SSP370和SSP585情景下呈上升趋势,不适宜栖息地面积比例则呈下降趋势,而在SSP126情景下变化较平稳。气候变化不同时期内,较高的资源丰度(5.1 t/d)和适宜生境在SSP370和SSP585情景下分布在智利中北部,于SSP126情景下在42°S以南的海域也有分布。相较于气候变化短期,中、长期时智利专属经济区内茎柔鱼适宜生境面积和资源丰度的增加幅度均大于公海。此外,茎柔鱼适宜栖息地重心有向东北方向移动的趋势,其中SSHAGA是影响其空间分布变化的较为关键的环境因子。
  • 天津近岸海域夏季石油类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
    王红, 屠建波, 徐玉山, 刘宪斌
    摘要 ( ) PDF ( )
    根据2009—2018年夏季渤海湾天津近岸海域的调查资料,系统分析了表层海水石油类的年际变化趋势和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污染状况评价,探讨了石油类与其他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2009—2018年天津近岸海域夏季表层海水中石油类含量变化范围为0.024 9~0.056 0 mg/L,平均值为0.037 9 mg/L,随时间变化呈现下降趋势。空间分布特征为近岸较高、远岸较低;由北至南呈现降低趋势。2009—2018年,较清洁及以上(1~3级)水质站位所占比例不断增加,2018年达到95%。石油类与活性磷酸盐和无机氮均存在极显著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191和0.398;与盐度存在极显著负相关(p<0.01),相关系数为-0.306;与COD存在显著正相关(p<0.05),相关系数为0.168。夏季表层海水石油类浓度与国内其他海域相比处于中等水平,石油类污染较轻。
  • 海南岛近岸海域主要污染因子时空特征分析及富营养化评价
    李格乐, 王兴华, 赵茜, 王蒙, 王辉, 殷安齐
    摘要 ( ) PDF ( )
    基于2020年海南省近岸海域海水水质监测信息,应用主成分分析法辨识主导水质变化的污染因子,分析其时空分布特征;并应用氮磷比值法和富营养化指数法评价海南岛近岸海域营养盐结构及富营养化水平。结果表明,2020年海南岛近岸海域主要污染因子是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均为平水期浓度最高,主要为陆源输入;北部近岸海域的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浓度总体高于南部,其中海口湾及其附近海域和新英湾尤为突出,主要受人类活动及湾内水动力影响;但南部的万宁小海出现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浓度峰值,主要受水产养殖及海域内水动力影响;海南岛近岸海域是氮限制的潜在性富营养化海域,整体富营养化水平较低,局部海域富营养化严重,万宁小海尤为突出。
  • 夏季梅山湾沉积物-水界面溶解无机磷分布特征及迁移通量研究
    楼巧婷, 毛硕乾, 张美, 周强, 林忠洲, 何丛颖
    摘要 ( ) PDF ( )
    本文以梅山湾溶解无机磷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梅山湾2019年夏季入湾河口(15个)、外海盲肠段(6个)和湾内(10个)站位的采样及分析,揭示了梅山湾及入湾河口表层沉积物间隙水、上覆水和表层水中溶解无机磷浓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利用Fick第一定律估算了沉积物-水界面溶解无机磷的扩散通量。研究结果表明,梅山湾入湾河口的溶解无机磷含量普遍高于湾内,因此河流输送可能是湾内水体中磷的重要外在来源。河口和盲肠段的底泥间隙水溶解无机磷含量总体高于上覆水,进一步的计算表明沉积物中的溶解无机磷倾向于向上覆水体扩散,平均扩散通量约为0.39 μmol·m-2·d-1(河口)和0.98 μmol·m-2·d-1(盲肠段)。因此,沉积物释放可能是底层水体溶解无机磷的重要来源。梅山湾总体溶解无机磷扩散通量小于其他海域及河口,指示该海域本身沉积物磷污染程度相对较轻。
  • 南极磷虾粉中产蛋白酶菌株的筛选、鉴定及其应用研究
    李雪萍, 刘志东, 宁喜斌
    摘要 ( ) PDF ( )
    为提高虾粉饲料的利用率,本研究尝试结合现代发酵技术从虾粉水解液中筛选出一株产酸性蛋白酶菌株L-22。对菌株进行了生理生化以及16S rDNA鉴定,基因序列在BLAST中比对,将比对结果建立系统发育树,核酸序列通过Bankit向GenBank申请登录号(GenBank Accession),在液态发酵条件下,探索了影响菌株发酵的条件。实验结果表明,该菌是可耐高温高盐度环境生长的安全菌株,能水解明胶、淀粉、酪氨酸等物质;经过BLAST比对和建立系统发育树,确定菌株属于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登录号为MZ577 109;SDS-PAGE电泳结果表明,该菌所产酸性蛋白酶蛋白分子量介于29.0 KDa和44.3 KDa;在液态发酵条件下,以游离氨基酸含量和酶活力为指标,经过部分条件的优化,发酵液中氨基酸含量由最初的4.29±0.259 mg/mL(P<0.05)可提高至6.65±0.20 mg/mL(P<0.05),酶活力由25.17±0.84 U/mL(P<0.05)可提高到39.90±0.95 U/mL(P<0.05),研究所得的菌株对提高虾粉的利用率具有较好的效果。
  • 苏北辐射沙洲北翼海域氮磷污染物镇街行政区环境承载力研究
    姜恒, 毕文静, 罗峰, 王成, 魏爱泓, 李克强
    摘要 ( ) PDF ( )
    随着苏北沿海高强度人类活动的增加,大量陆源氮、磷污染物排放入海,造成近岸海域污染严重,特别是辐射沙洲北翼近岸海域水体富营养化加重,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持续下降。本文针对苏北辐射沙洲北翼近岸海域富营养化问题,通过建立三维水动力-水质模型,采用水质模拟-优化方法,在合理划分入海行政管理源区基础上,计算了东台、大丰地区镇(街)行政区氮、磷污染物环境承载力。结果表明,在水质控制标准下,东台、大丰地区DIN环境承载力为2 366 t/a,其中占比最大的是新丰镇,占比最小的是黄沙港镇;PO4-P环境承载力为202 t/a,其中占比最大的是大丰港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占比最小的是大中镇,研究结果可为东台、大丰地区镇(街)行政区陆源污染物差别化排海总量控制提供量化依据。
  • 研究综述
  • 西北太平洋柔鱼生活史过程及其资源与环境关系研究进展
    周茉, 刘连为, 余为
    摘要 ( ) PDF ( )
    柔鱼(Ommastrephes bartarmii)是短生命周期头足类,作为“生态机会主义者”,其栖息地受气候和环境因子的调控。该物种多分布于黑潮和亲潮交汇区的寒暖流交界处,海域内环境复杂多变,影响了西北太平洋柔鱼不同生活史阶段的种群结构、年龄与生长、摄食与洄游等生物学习性。此外,西北太平洋柔鱼的资源丰度与空间分布极易受中尺度的海洋环境与大尺度气候变化的影响,会因其变化迅速做出响应。本文认为,探究西北太平洋柔鱼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机制时,以明晰柔鱼完整生活史过程为前提,进而逐步研究各时空尺度下柔鱼的动态变化特征,对已广泛应用的关键环境因子需更精确柔鱼的适宜范围,大尺度范围的研究背景下须考虑结合各类气候事件的作用,中小时空尺度下应将海洋动力环境因素定量化后来衡量对柔鱼的作用,以此建立适合西北太平洋柔鱼资源评估及预测的模型,为合理开发利用和科学管理该资源提供理论支撑。
  • 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的成因及对策研究——以海南万宁月岛项目为例
    翟焕锋, 武文
    摘要 ( ) PDF ( )
    围填海可拓宽陆地发展空间,对经济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但围填海工程又会对海洋生态环境带来严重威胁。对于围填海,我国从大力支持到严管严控,表明国家对围填海带来的生态问题愈发重视,但“一刀切”的政策使全国大量的围填海项目成为亟待解决的历史遗留问题。本文通过梳理海南省万宁市月岛项目始末,分析了该案例成为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的原因,主要包括:(1)法律法规、政策与制度不够完善、存在冲突与不足;(2)当地政府存在监管不力、未能依法执法、以罚代管的问题;(3)公众法律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意识不足、海洋意识不强。并基于原因分析从事前、事中和事后分别针对预防、监管和处理提出对策建议,以期有助于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 流域重金属迁移转化模型研究进展
    姜梦, 彭辉
    摘要 ( ) PDF ( )
    重金属污染严重影响了生态环境及人体健康,为了科学管理流域重金属污染,有必要探究流域中重金属迁移转化的规律,预测重金属迁移去向。本研究对重金属在流域内的迁移转化过程及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归纳,对流域重金属迁移转化模型研究的文献进行分析,总结了现有模型种类,各模型的研究进展与应用情况,并对模型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研究表明现阶段流域重金属模型模拟重金属的种类有限,而且模拟过程主要集中在地表水与土壤之间。未来重金属流域模型的发展方向包括:增加Tl、Co等重金属的模拟模块;完善重金属在地下水中的迁移过程及在生物间的迁移;增加土地利用类型及土壤理化性质等外部环境动态变化的功能。
  • 我国海洋管理学科现状分析与评价体系研究
    田士政, 武文, 何广顺, 张坤珵, 郭佩芳, 吴克俭
    摘要 ( ) PDF ( )
    提高海洋管理学科建设水平是培养高素质海洋管理人才的根本途径,是发展好海洋事业的重要保障。目前,对于我国海洋管理学科的学科定位、发展现状和评价体系的研究仍存在一定空白。因此,本文从我国海洋管理学科的学科定位与建设现状出发进行探讨,明确了海洋管理学科的学科定位,简要梳理了我国海洋管理学科的建设现状。在此基础上,初步构建了海洋管理学科评价体系,共包含4项一级指标和13项二级指标,并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指标权重。在综合分析学科定位、建设现状、评估方法的基础上,提炼出对我国高校海洋管理学科建设的改良建议,以期为该学科的建设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
专题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