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更多
  • 研究论文
  • 极值潮位与增水持续时间的联合概率分析
    赵冠华, 董胜
    摘要 ( ) PDF ( )
    台风造成的灾害是海洋结构物建设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对东营市孤东采油厂附近海域1960年至2019年期间发生的31场台风进行模拟,抽取工程地点潮位序列,采用广义极值分布对极值潮位和增水的持续时间进行边缘分布拟合,采用Gumbel-Hougarrd copula函数构建了二者的联合分布。考虑风暴潮出现频次的影响,采用泊松复合极值分布开展概率分析。结果表明由此估计的联合重现期可以较好地反映风暴潮致灾程度,为沿海的防灾减灾和海洋结构物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 渗流影响下的内孤立波悬浮沉积物实验研究
    任子茵, 田壮才, 贾永刚, 陈天, 胡乃力
    摘要 ( ) PDF ( )
    当前对海洋沉积物再悬浮的过程的研究主要分为海洋流体的动力作用和动力作用下沉积物的动力响应过程两方面,内孤立波能够在海洋跃层间传输数百米,诱发极强的垂向流动,引起沉积物再悬浮。基于此设计水槽实验,设置土坡实验组和土层对照组,控制渗流条件的有无,进而控制海床沉积物动力响应的充分与否,通过制造下凹型内孤立波,改变海床沉积物的底质条件和内孤立波的振幅,对比分析不同条件下内孤立波浅化破碎导致的沉积物、再悬浮现象,探讨渗流条件对再悬浮过程的影响。实验发现在内孤立波作用下,流速越快,沉积物悬浮物浓度增加值和变化速率越大,悬浮物浓度的变化幅度与悬浮物浓度最大值呈正相关。具备渗流条件,动力响应充分的土坡区域,在内孤立波作用下能够维持较高的悬浮物浓度更长时间,悬浮物浓度持续变化时长明显更久,且在流速较小时,悬浮物浓度变化速率较慢。对于底质不同的沉积物,粘粒越高对内孤立波的动力响应速度越慢,具体的变化规律也有所差异。当沉积物成分为砂质粉砂时,土层区域的最大悬浮物浓度增加值总是大于土坡区域,但在作用间隙,土坡区域能够维持较高的悬浮物浓度更长时间,最大能达到土层区域的2.5倍。当沉积物成分为粘土质粉砂时,土坡区域的悬浮物浓度增加值是土层区域的1.6~2.2倍,且局部较多的粘粒会降低孔隙通道的渗透性,不利于颗粒的输运和泵送。
  • 海底斜坡面波压力分布特征的数值模拟研究
    朱飞扬, 刘小丽
    摘要 ( ) PDF ( )
    波浪作用导致的斜坡失稳会威胁到近海工程的安全,斜坡面上的波压力分布直接影响着斜坡的稳定性。利用基于有限体积法的水动力数值模型,模拟了行进波在斜坡地形上的传播过程,在验证模型正确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水深、波高及周期对不同坡度的斜坡面上波压力分布特征的影响。结果分析表明,行进波沿斜坡面传播过程中,水深越小,波高越大,周期越长,破波前斜坡面上的波压力越大;在波浪发生破碎的条件下,水深越小,周期越短,波高和坡度越大,波浪的破碎区越靠近来波方向;缓坡条件下(3°~9°),波压力最大值相较坡底处可增加20%~80%;破波前的波压力沿斜坡面呈非线性增加趋势,波浪破碎可使斜坡面上的最大波压力相对于坡底波压力的增加率扩大约1.2~1.3倍;波浪破碎后的波压力显著降低,且其数值可能会小于坡底处的波压力。
  • 基于深度学习和CatBoost的海浪波高预测方法研究
    卢鹏, 年圣全, 邹国良, 王振华, 郑宗生
    摘要 ( ) PDF ( )
    基于深度学习和CatBoost技术,本文提出了一种混合模型(LACM)对墨西哥湾、芬迪湾和阿拉斯加湾附近的海浪波高进行预测,进而可以应用于其他海域的浪高预测。首先,对从美国国家数据浮标中心(NDBC)获取的海浪数据信息进行预处理;其次构建基于加入了注意力机制(AM)的长短期记忆(LSTM)神经网络模型和CatBoost集成学习模型;对预测后的结果进行重构。经过与LSTM、支持向量回归(SVR)、CatBoost等方法的比较,实验结果表明,LACM模型的平均绝对误差(MAE)、均方根误差(RMSE)和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MAPE)都是最优,曲线拟合效果最接近,且具备一定的鲁棒性。
  • 平弧板组合式透空堤受力特性研究
    解晓敏, 李雪艳, 修春仪, 程志, 侯放
    摘要 ( ) PDF ( )
    本文设计了一种平弧板组合式透空堤结构,基于物理模型试验讨论了不同相对潜深、相对波高、相对板宽及相对板间距等因素对该新型透空堤结构不同测点处的波浪压力及所受波浪总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大部分情况下,上述影响因素对该新型透空堤不同测点处的波浪压力影响较为显著。相对潜深为-0.05时各测点正压值与负压值均较小,相对潜深为0时,结构所受的正压值与负压值最大。当相对波高从0.10增大为0.17时,正压值与负压值均增大。随着相对板宽在一定范围内的减小,多数情况下正压值与负压值均有所增大。当相对板间距变化时,对上层平板下表面和下层弧板上表面测点压力影响显著;大部分情况下,上述影响因素对该新型透空堤的波浪总力影响也较为显著。相对潜深为0时,正向垂直总力最大,相对潜深为0和0.05时负向垂直总力较大。当相对波高从0.10增大为0.17时,垂直总力与水平总力均有增大。相对板间距变化时,不同相对板间距的变化对平弧板组合式透空堤所受波浪总力影响较小。
  • 现代废黄河三角洲叶瓣侵蚀过程的季节性变化
    纪金龙, 王保铎, 王世雄, 吴晓, 王厚杰, 毕乃双
    摘要 ( ) PDF ( )
    基于2017年夏季以及2018年冬季在废黄河三角洲叶瓣海域关键站位的连续观测及坐底三脚架观测数据,研究了废黄河三角洲叶瓣侵蚀过程的季节性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黄河废弃三角洲叶瓣侵蚀具有显著的季节性特征。夏季平静海况下,三角洲斜坡水体整体强烈混合,三角洲前缘层化显著。三角洲斜坡平均含沙量约为25~55 mg/L,是三角洲前缘的1.5~3倍,侵蚀通量是其2倍左右,悬沙单宽通量三角洲斜坡区为前缘区的2倍左右。近岸三角洲斜坡区水体含沙量和浊度均受潮流控制,具有显著的周期性变化。冬季平静海况悬沙浓度是夏季的5~7倍,三角洲斜坡平均含沙量可达175~280 mg/L。风暴期间悬浮泥沙浓度显著上升,据浊度估算其可高出夏季1~2个数量级。同时,冬季风暴期间可能发生显著的沉积物液化并跨斜坡流动。沉积物捕获器记录表明,风暴海况下近底层沉积通量远高于平静海况下,最高达20 kg/m2/d以上,约为平静海况下的30~50倍,而侵蚀通量要高于沉积通量,据此推算,一次风暴过程会使得海底沉积物发生厘米级变化。潮流的持续作用是研究区三角洲叶瓣快速侵蚀的重要原因,而极端天气下短时间尺度的波浪作用亦相当可观。
  • 机器学习算法在遥感水深反演中的应用与比较
    饶亚丽, 沈蔚, 栾奎峰, 纪茜, 孟然, 郝李华
    摘要 ( ) PDF ( )
    为探究不同机器学习模型对水深反演精度的影响,本文根据遥感水深反演原理,针对极限梯度提升(XGBoost)、支持向量机(SVM)、核岭回归(KRR)和套索回归(LASSO)四种机器学习模型,利用WorldView-2多光谱卫星遥感影像和机载激光雷达(Lidar)测深数据,在训练样本和测试样本相同的情况下,结合网格搜索方法寻找机器学习算法的最优参数组合,对我国南海甘泉岛周边浅水水域进行水深反演实验。通过四类机器学习模型反演结果比较分析得出结果:在20 m以浅水深区域, XGBoost模型的学习能力较强,相关系数(R2)为0.97,均方根误差(RMSE)为0.85 m,平均绝对误差(MAE)为0.63 m,平均相对误差(RME)为19%,优于其他三种机器学习模型,总体效果最好,能够用于甘泉岛周边水域的预测,为后续开展水深反演研究提供借鉴意义。
  • 波流作用下海底管道周围局部冲刷和水动力特征研究
    王起刚, 冷浩, 于雅琼, 曹同钢
    摘要 ( ) PDF ( )
    通过室内水槽试验,研究了波浪和水流共同作用下管道周围局部冲刷过程。此外,采用Flow-3D数值模拟软件建立波流-管道-流体有限元模型,研究了海底管道在Stokes波和水流共同作用下的水动力和局部冲刷特征,探究了水深、流速、管道直径、悬空高度等因素对管道周围冲刷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波流作用下,管道上、下游两侧压力差引起管道下的渗流,在渗流力的作用下泥沙颗粒发生管涌,管道与海床之间形成孔道,标志着局部冲刷的开始。不同水深、管道悬空高度、海流流速对管道冲刷特征有显著影响,水深增加,最大冲刷深度减小,有效抑制了冲刷的发展;管道悬空高度增加,最大冲刷深度也随之减小,但冲刷坑的宽度相应增大;海流的存在显著促进了冲刷的发展,增加了管道的最大冲刷深度。
  • 基于浮标观测的2019年风暴潮“利奇马”对唐山近岸海域水质影响分析
    王久良, 李志勇, 刘德武, 李跃李岩松, 刘朋飞, 李佳骏, 王秋妍
    摘要 ( ) PDF ( )
    2019年8月受风暴潮“利奇马”影响期间,唐山沿海出现持续强降雨,根据唐山市近岸海域2个浮标站位对风暴潮前后观测数据进行分析发现:2个浮标观测海域水温均下降3.0 ℃左右,浊度日均值最高达38.6、50.3 ntu,为风暴潮前3.17、12.89倍;同时pH、叶绿素a、溶解氧、盐度均有小幅波动,且浮标2#海域水质波动幅度均高于浮标1#海域,pH、叶绿素a、溶解氧日均值最高达8.25、2.882 ug/L、7.7 mg/L,盐度日均最低值为23.96。数据表明:风暴潮期间持续强降雨带来了大量陆源物质及强风浪导致水体垂直混合加剧,底层物质上升的双重因素,导致观测海域风暴潮前后水质参数不同幅度变化。
  • 深圳湾表层沉积物多环芳烃分布、来源及生态风险评价
    王健, 何金先, 林海, 甘华阳, 师帅, 李洋, 曹文杰
    摘要 ( ) PDF ( )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2020年6月采集的深圳湾海域16个站位的表层沉积物样品中16种多环芳烃含量进行分析测定。研究结果表明:深圳湾海域表层沉积物中16种多环芳烃浓度范围为410~2 486 ng·g-1,平均浓度为977.67 ng·g-1,样品中多环芳烃以高环(4~6环)为主,具体分布特征为:5环(38.44%)>3环(21.00%)>4环(19.96%)>6环(12.33%)>2环(8.28%);通过多环芳烃轻重比值法和特征分子比值法分析认为,煤、木材和石油的燃烧对深圳湾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的贡献率约为88%,是其主要来源;应用沉积物质量基准法(SQGs)对深圳湾海域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进行分析得出:二苯并(a、h)蒽具有极大生态风险,萘、苊烯、芴具有潜在生态风险,建议采取政策限制和生化方法降解等方式进行PAHs污染防治。
  • 基于RNA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高体鳑鲏基因表达的性别偏倚
    刘凯, 冯晓宇, 吴燕琴, 谢楠, 储忝江
    摘要 ( ) PDF ( )
    了解基因表达的性别偏倚有助于理解性别相关的表型二态性,它也是研究基因-表型互作的一个重要的领域。为填补基因数据的空缺及揭示基因表达的性别偏倚,首次开展了高体鳑鲏(Rhodeus ocellatus)肌肉组织的RNA测序。分别采集雌性和雄性高体鳑鲏各3尾,从鱼体上剥离肌肉组织。剥离的组织置于液氮中研磨,抽提获得总RNA后,通过Illumina HiSeq测序平台进行转录组建库、测序并进行了差异表达基因分析。结果表明,雌、雄高体鳑鲏样本中分别测序获得6.39 GB和6.70 GB的Clean Data,组装后得到46 194个Unigene,大小达到59.68 Mb,序列平均长度达到1 354.67 bp。比对数据库后,共注释Unigenes 24 754个,占所有Unigenes的53.59%。GO功能注释结果显示,25 887、21 822和10 008个Unigenes分别注释到生物学过程、细胞组分和分子功能3个GO分类中。预测转录因子3 030个,获得微卫星22 560个。差异表达分析显示,雌性与雄性个体之间有3 216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雄性个体显著上调基因有1 796个,显著下调基因1 420个。GO富集分析表明,雌、雄个体间基因表达差异多集中在细胞水解酶活性、转运活力和细胞外区域等GO条目上。KEGG通路富集分析表明,疱疹病毒感染、补体与凝血级联反应和蛋白质消化和吸收通路是富集差异基因最多的3个通路。蛋白互作网络分析表明,雌性和雄性个体间存在2个主要的蛋白互作网络,为蛋白酶内肽酶复合物(Psmd1,Psmd3和Psmd5等)等相关基因构成的互作网络和由纤维蛋白原(Fga,Fgb和Fgg)等相关基因构成的互作网络。以上分析表明,雌、雄高体鳑鲏基因表达具有明显的性别偏倚性。本研究结果补充了高体鳑鲏的转录组信息,揭示了高体鳑鲏基因表达的性别偏倚,也为进一步研究基因表达的性别偏倚与表型互作提供了数据支持。
  • 伯氏肩孔南极鱼和独角雪冰鱼血清及血细胞中的元素分析
    王宇航, 许强华, 王铄, 候微微, 翟万营
    摘要 ( ) PDF ( )
    为探究伯氏肩孔南极鱼Trematomus bernacchii和南极独角雪冰鱼Chionodraco hamatus血清和血细胞中元素含量的差异,本实验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OES)法测定和分析了该两种南极鱼血清和血细胞中的Na、Mg、Al、K、Ca、Fe、Zn等常量元素,及V、Cr、Mn、Ni、Se、As、Pb等微量元素。结果表明:两种南极鱼血清中Cr、Mn、Ni、Se含量呈显著性差异,Fe、V呈现出极显著性差异;两种南极鱼血细胞中仅有Fe含量呈极显著性差异,推测该测定结果与独角雪冰鱼体内缺乏血红蛋白有关。本次实验首次测量了南极鱼类血清和血细胞中的元素含量,补充了南极鱼物种血细胞生理生化的研究数据,可为更好地开发和利用南极生物资源提供参考资料。
  • 纳米银胁迫对三角褐指藻生长、光合色素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张云飞, 李斌, 刘财礼, 张信泽, 胡玉君, 高继庆, 陈丽竹, 孙春晓, 田秀慧, 胡顺鑫
    摘要 ( ) PDF ( )
    近年来,纳米银(AgNPs)的广泛应用导致其不可避免地被释放到周围环境中,并通过地表径流最终汇集到近岸海域。为了认识AgNPs胁迫对海洋微藻生长和光合作用的影响,本研究选用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为实验对象,研究96 h急性胁迫下AgNPs对三角褐指藻生长和光合作用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环境浓度下(0.01 mg/L)AgNPs对三角褐指藻的生长和光合作用均无明显影响,随着AgNPs浓度的增加,三角褐指藻生长情况受到明显的抑制(P<0.05),且存在剂量效应关系。2 mg/L时抑制率达到69.57%,4 mg/L时三角褐指藻的生长几乎被完全抑制,抑制率为96.03%。高浓度(4 mg/L)的AgNPs胁迫会影响三角褐指藻的光合系统,三角褐指藻的叶绿素a、叶绿素c、类胡萝卜素含量明显降低,抑制率分别为45.3%、36.67%和54.47%;PSⅡ中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实际光量子效率(YⅡ)和最大相对电子传递效率(rETRmax)也会受到抑制,因此高浓度的AgNPs能够抑制三角褐指藻的生长及光合作用。
  • 南海鸢乌贼栖息地模型优化及季节性差异分析
    范江涛, 冯志萍, 余为, 马胜伟, 陈新军
    摘要 ( ) PDF ( )
    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是南海经济价值较高的头足类种类,栖息地分布及其季节性变化规律研究对其资源科学利用和养护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根据2014—2017年3—11月份南海鸢乌贼春、夏、秋3个季节的渔业数据,结合春、夏、秋三个季节关键环境因子构建基于不同权重的栖息地模型(HSI),筛选出最优栖息地模型预测HSI值,以春、秋季为案例对比了2个季节鸢乌贼栖息地分布格局的差异性,并进一步评估了2015年超强厄尔尼诺事件对鸢乌贼栖息地的影响。结果发现,各月筛选的最优栖息地模型可精准预测南海渔场,春、夏、秋对应的模型精度达到86%、75%和76%。春季鸢乌贼适宜栖息地面积(HSI≥0.6)和最适宜栖息地(HSI≥0.8)显著高于秋季,且广泛分布在南海北部海域,而秋季栖息地适宜性降低,中沙和南沙最适宜栖息地基本消失,极少部分分布在南海东北部水域。从空间上看,2014—2016各年春季最适宜栖息地经纬度重心相对秋季显著向西南部迁移,而不适宜栖息地(HSI≤0.2)向东北方向迁移。研究表明,基于关键环境因子和加权重算法的栖息地模型可以精准预测南海鸢乌贼栖息地,其分布模态呈现显著的季节性差异。
  • 研究报告
  • 天津市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评价技术方法研究
    马玉艳, 屠建波, 石海明, 孙欢, 薄文杰, 姜旭娟, 郑美玲, 谭晓璇
    摘要 ( ) PDF ( )
    本文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和国家发改委下发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技术方法(试行)》,构建了基于基础评价—专项评价—过程评价的天津市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评价指标体系,其中基础评价对所辖海域进行全覆盖评价,主要包括海洋空间资源、海洋渔业资源、海洋生态环境三项基础要素,共9个指标;专项评价依据主体功能区划对优化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进行评价,共4个指标;过程评价通过评价主要海洋资源消耗、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生态灾害风险变化,表征区域海洋资源环境承受的人为活动压力变化趋势,共5个指标;并分别采用短板效应集成评价法和层次分析综合评价法开展天津市海洋资源环境能力监测预警评价。结果表明,采用层次分析综合评价法得出的评价结果更符合天津市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实际状况,即2011—2019年天津市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均处于临界超载状态,海洋资源环境耗损均为趋缓型,由此得出2011—2019年天津市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均处于轻警,即蓝色预警等级,并根据承载状况结果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上述研究成果可为进一步完善国家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 中西太平洋海况对黄鳍金枪鱼渔业作业的影响
    司文, 杨郭, 王学华, 张春玲, 胡松
    摘要 ( ) PDF ( )
    海况条件对渔业生产作业的难易和渔船安全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气象条件也是渔场形成和资源变动的重要诱因之一。本文以中西太平洋黄鳍金枪鱼为研究对象,利用2008—2017年十年的气象卫星观测及再分析数据集,系统统计分析了渔场区的风、浪特征,并结合同期的黄鳍金枪鱼生产数据,分析评估了海况条件对渔业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中西太平洋黄鳍金枪鱼渔场区平均风速约为5~6 m/s,瞬时风速集中在4~6 m/s之间,而平均有效波高小于2 m,瞬时局地有效波高约为1~3 m;每个月的平均风速和平均有效波高与渔业作业次数大体呈反比关系;渔场区大多为三、四级海况,夏、秋季节多数时间的三级海况比冬、春两季明显较多,更适宜渔船作业。
  • 山东半岛近岸海底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含量及污染评价
    光霞, 褚忠信, 苗安洋, 霍素霞, 朱龙海
    摘要 ( ) PDF ( )
    为了解山东半岛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重金属的含量特征,本研究利用火焰光谱法及原子荧光法测定了山东半岛近岸海域40个站位表层沉积物中Hg、Cu、Pb、Cd、Cr、Zn及As共七种重金属的含量,同时应用地累积指数法及潜在生态风险评价法开展了污染程度及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山东半岛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中,1)Hg、Cu、Pb、Cd、Cr、Zn、As的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0.05、16.51、15.04、0.16、27.69、28.16、5.72 mg/kg;2)重金属平均污染程度分别为Cd>Cu>Pb>Hg>Zn>Cr>As,除Cd和Cu为轻度至偏中污染外,其他元素为无污染或轻度污染;3)单一重金属生态风险顺序依次为Cd>Hg>As>Pb>Cu>Cr>Zn,除Hg在24站处于中等生态风险外,其他元素在各站均处于轻微生态风险。
  • 浒苔防控期间辐射沙洲绿潮分布区浮游植物群落现状
    朱旭宇, 葛跃浩, 杨波, 丁言者, 贲成恺, 肖悦悦, 张虎
    摘要 ( ) PDF ( )
    2019年11月至2020年5月在辐射沙洲绿潮分布区进行了持续的人为干预浒苔发生的活动,为了解该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的变化特征,分别于2019年5月、2020年5月对该海域绿潮分布区(120°~124°E,32°~34°N)的浮游植物和环境因子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19年春季共鉴定浮游植物4门33属53种,其中硅藻25属43种,甲藻6属7种,其余门类(金藻和隐藻)3种;2020年春季共鉴定浮游植物6门49属72种,其中硅藻31属51种,甲藻13属16种,其余门类(裸藻、绿藻、金藻和隐藻)5种。共发现浮游植物优势种11种,主要优势种均为硅藻,其中具槽帕拉藻Paralia sulcata优势度较高。2019年春季(1.39×104 cells/L)浮游植物平均细胞丰度低于2020年春季(2.06×104 cells/L)。浮游植物群落参数(浮游植物种类数、香农威纳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环境因子(水温、悬浮物、pH、溶解氧、浊度)均存在显著年度差异。Spearman相关性分析和RDA分析结果表明,影响浮游植物群落参数的环境因子主要有:pH、溶解氧、盐度、溶解无机氮、活性磷酸盐、活性硅酸盐、氮磷比和悬浮物等。
  • 碳酸钙矿化工艺出水浊度及稳定时间的研究
    张程贻, 王琳, 牟春霞
    摘要 ( ) PDF ( )
    CO2酸化海水淡化水溶解石灰石可以有效对海水淡化水进行矿化,实验研究了CO2酸化水流量、石灰石填料粒径、填料柱高度等对矿化出水浊度及出水稳定时间的影响,为碳酸钙矿化反应器工艺运行提供参考。研究表明,增加石灰石粒径、石灰石填料高度、CO2通入比例及多次冲洗石灰石填料层有利于降低矿化出水浊度。增加石灰石填料粒径、CO2酸化水流量,降低石灰石填料高度,可以缩短矿化出水稳定时间。石灰石颗粒选用1~2 cm、石灰石填料高度为36.8 cm、CO2通入比例0.12,水力停留时间为3~4 min时为较优运行条件。
  • 陡山水库浮游生物资源调查评价及鱼产力估算
    丁玉婷, 周彦锋, 张希昭, 周依帆, 郭世越, 薛俊建, 殷方凯, 尤洋
    摘要 ( ) PDF ( )
    于2020—2021年枯水期和丰水期对陡山水库浮游生物资源、水体营养状况和鱼产力进行了调查分析和评估。共鉴定出浮游植物8门45种(含变种),以绿藻、硅藻和蓝藻为主;浮游动物33种,以原生动物和轮虫为主。群落特征分析显示,枯水期的浮游植物硅藻门密度和生物量占比均超过85%,藻相为“硅藻型”,丰水期蓝藻门密度和生物量占比均超过70%,藻相为“蓝隐藻型”;两个时期原生动物密度占比均大于61%,轮虫生物量占比均大于76%,小型浮游动物占比较高。营养状况综合评价结果为:水体营养类型为中营养~轻度富营养,污染等级为中~重污染;CCA分析结果显示,浮游生物的主要环境影响因子是SD、DTN、TN和CODMn;据饵料生物法估算,浮游生物所能提供的鱼产力为308.29 kg/hm2。本文较完整地记录了水生生物资源及水环境营养现况,旨在为后续陡山水库水环境的维护和渔业的生态化管理提供必要的参考。
  • 三倍体长牡蛎人工育苗稳产技术的探讨
    李琦, 邹多, 李春华, 李海昆, 于瑞海
    摘要 ( ) PDF ( )
    针对三倍体长牡蛎人工育苗中存在的幼虫存活率低、变态率低等问题,本文详细叙述了四倍体和二倍体的亲贝培育,人工授精,三倍体幼虫的孵化和培育等环节的技术。首先,应强化四倍体亲贝的倍性检测和四倍体、二倍体亲贝的促熟培育;人工授精和孵化时,应做好二倍体亲贝的解剖和雌雄区分,严防二倍体牡蛎精子对卵子的污染,以确保长牡蛎幼虫三倍体率为100%,同时还应控制孵化密度以提高幼虫孵化率;在幼虫培育阶段,通过合理控制幼虫培育密度、强化营养供给、确保培育的优良水质和定期筛分幼虫大小等方法促进幼虫生长速度,提高幼虫存活率;在采苗阶段,通过调控附着基质量和投放量,加大换水量、投饵量,及时倒串等技术措施,提高附着变态率;中期培育阶段则主要是监测水质和控制密度,确保稚贝能够快速生长发育。本文提出的一系列技术措施对提高三倍体长牡蛎人工育苗成功率,使之达到稳产水平,取得较好的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 研究综述
  • 典型滨海湿地碳汇能力及其调查监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刘书锦, 荆俊平, 居力军, 王秋妍, 胡楠, 吴姗姗
    摘要 ( ) PDF ( )
    红树林、海草床、盐沼湿地是海洋“蓝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碳汇能力极强的海洋生态系统。在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本文综述了红树林、海草床和盐沼等几种典型滨海湿地的碳汇能力、湿地损毁对碳汇能力的影响以及修复和提升其碳汇能力的难点。对国内外现有的滨海湿地碳汇监测方法进行了综述,并从滨海湿地碳汇现状监测、湿地保护及增汇等几个方面提出建议和展望。在全球范围内滨海湿地具有较强的碳汇能力,是陆地生态系统的10倍。随着城市扩张,人为开发利用滨海湿地将转变为工业、建设用地,是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碳汇能力丧失的主要影响因素,湿地的恢复难度大、周期长,具有较多的不确定性。目前滨海湿地碳源汇的监测方法主要有清单法、直接测量法及遥感监测法和生态系统模型法等监测方法。各国在对滨海湿地碳汇调查的研究不断地探索和完善的同时,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因此滨海湿地调查需要加强以下方面的研究:开展滨海湿地碳汇摸底和生境质量调查;建立滨海湿地蓝碳调查体系同时将湿地利用变化考虑进来;整合现有碳汇调查数据形成数据库为政策制定模型优化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继续探索新型调查方法在碳汇调查中的应用。
  • 海洋锋与中尺度涡对中上层渔业资源影响研究进展
    张聿琛, 陈新军
    摘要 ( ) PDF ( )
    海洋锋与中尺度涡普遍存在于全球海洋中,对全球海洋环流以及海洋生态都产生深远的影响。海洋锋和中尺度涡与中上层渔业资源关系密切,对渔业资源生物的索饵、洄游和补充等都产生重要影响。立足于生态系统视角对海洋锋面和中尺度涡进行深入研究能够解决一些大尺度下研究所无法解决的科学问题,并且为基于生态系统的渔业评估、管理奠定基础。本文主要回顾了锋面和中尺度涡对于中上层渔业资源影响的研究进展,简要总结了研究中采用的锋面、涡旋特征提取方法,重点讨论了鱼类对于锋面和中尺度涡的响应及其内在科学机制。分析认为,渔业资源生物对锋面和中尺度涡的响应有多样的变化,推测其受摄食条件及温度适宜性的主导程度较大。建议未来对于海洋锋面和涡旋的渔业生态效应的研究应当:1)共同考虑锋面和涡旋的影响以取得更全面和科学的结果。2)对不同性质和发展阶段的锋面和中尺度涡进行更细化的判别。3)对海洋生物建立更完善的观测、调查和追踪体系。
  • 长江退捕渔民安置政策量化评价—基于PMC指数模型
    张祖平, 巫柳香
    摘要 ( ) PDF ( )
    长江十年禁捕是扭转渔业资源枯竭实现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长江退捕渔民安置是长江实现十年禁捕计划的重要后续工作。为量化长江退捕渔民安置政策,了解政策的优劣势及改进方向,本文采用PMC指数模型对长江退捕渔民安置政策进行量化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政策整体得分不高;政策的一级指标得分不一,政策性质、政策时效、政策工具、政策领域、政策内容和政策对象存在较大改进空间;专项政策得分相对较低。基于此结果,提出释放政策效应、注重政策时效、善用政策工具、丰富政策内容、拓宽政策领域、扩大政策对象六点建议及政策的具体改进方向。
  • 海域使用权的府际交易研究——基于演化博弈分析与仿真模拟
    余璇, 沈满洪, 魏昕伊
    摘要 ( ) PDF ( )
    海域使用权交易是海域产权制度安排中的核心问题所在。在当前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的大背景下,研究海域使用权交易机制对优化海域产权结构、提升海域资源配置效率、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依托当前海域使用权两级交易机制,本文提出一种海域产权安排的新思路——海域使用权的府际交易,并将其嵌入到现有框架中,将海域使用权交易机制拓展为三级。通过构建并求解海域使用权府际交易的演化博弈模型后发现,在海域使用权交易价格和交易数量确定的前提下,达成海域使用权的府际交易是作为区域利益代表的地方政府的理性选择。而要促成海域使用权府际交易,可以通过减少交易过程中的交易成本、提高海域使用权需求方政府的海域使用效率、降低海域使用权需求方政府的海域管理成本和提高海域使用权供给方政府的投资收益等途径。基于Matlab仿真模拟后的结果进一步证实了上述结论。
专题更多